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园活力是衡量其空间形态和价值的首要目标,而公园游客的日常游憩活动则是公园活力的源泉,本研究运用手机信令数据、网络地图开放数据等多源数据对北京市延庆区城市公园游客的游憩活动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究公园游客在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不同日期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的游憩特征,总结了以公园为主体和以游客为主体的供需关系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归纳总结出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可能对公园活力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形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公园活力的具体指标,针对性地提出建成公园的改造优化建议,提高公园活力,推动城市公园体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移动性和自由度大增,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辐射效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揭示城市居民与公园绿地之间真实的时空交互关系,是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关键性议题。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核密度空间分析以及曲线回归模型模拟等方法,从居民闲暇时间、到达公园时刻和游憩时长3个维度探讨了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的空间辐射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粒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分别在非工作日、上午时段和1~2h游憩时长的时间粒度上具有较高的空间辐射能力,且其服务人数和服务频率均呈现出随出行距离增加而指数衰减的特征。研究结果既可为其他相似条件地区综合公园游憩服务辐射效应的评估提供参考,也可辅助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游憩服务效率和绿地使用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空间组织极大地影响游憩活动开展与游憩体验,是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多在局部层面与定性层面讨论公园的空间组织特征,缺少全局层面与定量层面的思考。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凸边形分析方法,提出定量测量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的方法,并根据实例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设计与管理建议。首先,针对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明确相关指标的意义与应用。第二,基于凸边形分析地图,抽象公园的空间组成,提出测量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的方法。第三,根据上述方法,测算2座公园的空间组织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公园中的游人分布与使用者的游憩体验。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相关研究能为城市公园设计、游憩活动与设施布局及游人量管理提供依据与直接指导。但现有研究多在局部层面与定性层面讨论公园的空间组织特征,缺少全局层面与定量层面的思考。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分析方法,文章探索了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黄兴公园为例,计算了其整合度与连接度数值。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中心区公园儿童游憩的代际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是城市儿童接触自然最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之一,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群体的公园游憩特征呈明显的代际差异。采用访谈结合问卷回忆的方式,分析上海中心区三代样本人群儿童时期的游园特征。研究发现三代人群童年时期公园的出游意愿、游憩特征和游憩偏好等都存在明显的代际变化,并从儿童游憩空间的供需结构演化背景阐释城市公园儿童游憩代际演变的深层原因,对当前公园中儿童人群场地的更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8.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风景园林》2022,29(6):96-102
在城市公园中,对游客进行游憩心理画像有助于从人本视角精准识别游客景观偏好与游憩需求,针对性地指导公园空间、景观的更新实践。借鉴刑侦学、环境行为学的心理画像理论,基于对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生成内容(UGC)影像数据的主题聚类分析,构建了以数据转译、偏好表征、心理画像为操作步骤,以5种景观类型(园林空间、自然花木、人工园景、历史遗存、游憩活动)和6组影像特征因子(整体—局部、画面—信息、恒定—变化、标志—日常、活力—沉郁、丰富—纯粹)为画像要素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分析方法。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例,对公园中不同性别、地区、年龄的游客进行了群体心理画像分析。研究发现:1)男性游客更关注空间认知与人文体验,女性游客更关注景观细节与审美体验;2)本地游客注重休闲体验与日常景观,外地游客注重观光体验与特色景观;3)青年游客具有“新词强愁”心理,中年游客具有“离俗审美”心理,老年游客具有“活力摄补”心理。此外,基于对样本量前20和前4位序游客的个体心理画像分析,从游憩空间优化、游憩线路导览2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公园人本更新的指导措施,可为相关城市公园空间治理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活力营造是公园规划设计中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美国史蒂芬湖公园规划设计的分析,得到营造城市公园活力的有益启示。我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应在空间功能设置、尺度推敲、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游憩场所。  相似文献   

10.
探索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揭示居民对城市公园的使用 行为特征及其时空影响因素。选取上海中环线内130个城市公 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德地图API、高德位智等互联网平台的 开放数据,获取公园使用情况的时空特征及描述公园环境属性 的因子,运用计量方法考察了影响公园使用量的因素。结果显 示:不同类型的公园在使用时间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公园 面积、公园内餐饮设施、公园步行可达性、公园距市中心和最 近地铁站距离对公园使用活跃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始建于20世纪的城市公园面临着改造更新。这些公园虽然大多衰老破败,已无法满足人们日常使用,但是这些公园又多处于旧城的核心区域,交通便捷,游憩设施和植物景观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如何改造这些老旧的城市公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当前城市公园建设中的迫切问题。该文以福安富春城市公园更新为例,针对城市公园更新的特点,引入有机更新理论,指出城市公园更新必须遵循的整体性、阶段性、延续性、适宜性原则,同时应建立新建、改造、保护于一体的整体更新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叶阳  裘鸿菲  张群 《中国园林》2021,37(1):74-79
城市居民对城市水体的游憩需求日渐强烈,而目前尚未有明确可行的办法指导城市湖泊等水体的功能定位与其布局的优化调控。通过GIS建立以道路网络为基础的交通网络数据库,以及包含湖泊面积、入口、名称等的湖泊(公园)数据库,分析得出建成和潜在的湖泊公园的游憩服务范围,并与基于实证调研计算的服务范围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游憩服务半径分析计算,得出步行服务盲区、车行服务盲区、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4种服务盲区类型,与盲区用地性质和自然条件共同指导湖泊公园的优化调控和城市湖泊的功能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消除的湖泊公园优化调控策略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于湖泊公园规划建设的启示。运用GIS对湖泊公园服务范围进行分析,可切实将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与城市湖泊分布相结合,优化调控湖泊公园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3.
张颖  黄婷婷  胡骞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2,38(3):106-111
社区公园是利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之一,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作为生物迁移的踏脚石和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对整体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十分重要.以北京市4个小型社区公园为研究区域,以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从公园生境结构和干扰控制两方面入手,探究基于鸟类多样性提升的社区公园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尝试使用位置大数据,基于使用强度、生态敏感度(SE)与景观安全格局(LSP)指标对福州市晋安区城市公园生态功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空间维度上的公园使用强度差异对城市公园生态功能造成影响的原因.研究表明:1)不同空间维度的使用强度对城市公园生态功能的影响,生态敏感度大于景观安全格局;2)生态敏感度与使用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刘骏  梅筱  何颖 《室内设计》2018,(2):70-76
城市森林公园是森林公园的一种 特殊类型,它既是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生态 林地,同时还兼具城市公园的功能,因此在设 计中需借助合适的分析手段,平衡林地保护 和游憩活动安排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城市森 林公园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以重庆照母山 森林公园为例,借助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机会 谱(ROS)的评分模型及指标体系,通过城 市森林公园游憩机会谱评价,以寻求城市森 林公园中自然环境、游憩活动和管理设施之 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游憩机会谱评价结 果,对城市森林公园活动场所进行系统性的 分类,针对不同的游憩机会等级,提出各类 型活动场地景观设计优化的对策。以此探索 游憩机会谱(ROS)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运 用途径及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中有关大数据的应用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其次,从公园游憩使用、可达性、服务范围和规划应对4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在游憩使用方面,大数据可通过游人分布特征判定公园游憩使用情况;在可达性方面,大数据用于精细化分析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促进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在服务范围方面,大数据可用于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识别、基于流动进行衰退研究,提高公园游憩规划的公平性;在规划应对方面,可通过研究游憩使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规划。同时对大数据在游憩使用研究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以期为大数据在公园游憩规划中得以更好的应用提供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和空间异质性加剧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公园 游憩服务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探究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潜 在供给和实际游憩服务获得的差异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中 国武汉市24个具有明显社会层级和空间异质性的小区,从居住 区和个人2个尺度研究了不同弱势群体获得公园绿地潜在供给 和实际服务的公平性差异,并分析了2个尺度中弱势因素对获 得游憩服务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游憩服务获得的主要因素。 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的公园绿地潜在供给以及实际游憩服务与 新小区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理弱势是影响居民获得游憩服务差 异的主要因子,而不同尺度的非生理弱势因素交互则会明显削 弱居民可获得的单次游憩服务量。此外,居住区尺度小区周边 设施对居民可获得的公园游憩服务的影响大于小区内部条件和 居民个人社会经济特征。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不同 弱势群体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公平性影响差异,对快速城市化 地区弱势群体公平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改善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9.
张省  周燕  杨倩 《风景园林》2021,28(3):82-87
城市综合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确定并度量居民游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综合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五大潜变量中,"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环境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可达程度""设施服务感知"和"安全保障感知"。深入分析发现,"情感效用感知"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与"景观环境感知"中"垃圾清理""植被养护"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相关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综合公园游憩品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声景是生态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声学手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研究生物活动规律。选择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采集公园内春季的声音数据,并基于城市公园声景声谱图,结合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研究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构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主要分布于低频0.2~2.5k Hz;2)春季北京公园内的人工声主要有38种,包括6种交通声、5种话语声、8种机械电子声和19种活动声,话语声出现最久;离散型人工声有13种,连续型有25种,以连续型人工声为主;3)城市公园中的人工声以话语声和活动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及专类公园中话语声出现最久;在郊野公园中,交通声出现最久;4)不同公园的人工声昼夜变化规律一致,昼间的人工声构成显著多于夜间。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城市公园的声景产生较大影响,人工声在城市公园的整个声景中占有主要地位,人工声来源较为广泛,且以活动声和交通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