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物多样性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生态基础,无论是在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景观,还是在乡村聚落景观中,生物多样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乡村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变化、维持机制及保护策略亟待研究。【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乡村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乡村生物多样性概念构架,探讨乡村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特征,分析乡村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结果】乡村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既包括由非生物因子调节和生物因子调节的自然机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协同调节机制。【结论】提出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策略,并以重庆梁平区印屏村为例,进行乡村景观营建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案例分析。最后,对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乡村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琳 《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文化景观,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乡村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深入分析了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围绕"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保护及展现"、"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及价值更新"、"哈尼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这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规划思考。提出要从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乡村景观的价值,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不仅构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更是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敏  孙俊桥 《四川建筑》2010,30(6):34-36
在前人对乡村景观意象研究的基础上,以参与者的体验与价值感知深入分析雅安上里古镇的乡村景观及其意象元素,解读上里古镇景观的实质以及上里古镇的景观结构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和循环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箐 《风景园林》2016,(8):27-37
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联系,展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过去的30年,中国乡村景观的变化速度惊人,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正在快速地消失,这一现象反映了乡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威胁。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环境、经济、社会、建筑和景观的可持续之上。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乡村景观的历史和特征,充分理解乡村景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乡村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是风景园林师从事乡村景观保护与乡村地区建设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面向国际的乡村旅游推进了乡村振兴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概念发展,乡村景观的发展思路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使用者角度了解乡村景观的实际感知反馈,能够明确乡村景观的核心魅力以及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通过Python语言收集各国游客的旅游评论数据并进行文本挖掘方法展开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各国游客普遍对于恩纳村持有好感,关注于体现海洋性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景观。不同游客群体受到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旅游目的、观光期待、文化认同以及空间环境需求方面存在关注差异。由此案例在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探索中呈现的经验和不足,为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提出4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参与到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举办"一村一景"景观竞赛活动,分析归纳了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乡村景观设计相结合,赋予乡村景观文化内涵、凸显地域特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重要意义,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10.
尹智毅  李景奇 《城市规划》2023,(3):97-104+114
中国的农业与乡村发展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编制还没有相对明确的技术路线可循,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景观基因理论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析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新视角。首先,分析了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背景;其次从景观基因提取、图谱构建、GIS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的研究现状;最后以黄陂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对其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图谱构建,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相关成果、系统分析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比较乡村景观保护的理论方法及数字化技术优势,从路径、技术等方面综述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2)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的应用分为4个时期,即信息采集阶段(1990-2000年)、分析评估阶段(2000-2010年)、营建管控阶段(2010-2015年)、综合应用阶段(2015年至今)。(3)乡村景观数字化技术的路径分为景观信息采集—分析评估—营建管控。(4)乡村景观的信息采集包括景观空间信息采集和人类行为感知数据采集,涉及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大数据、生理检测与虚拟现实等;分析评估主要涉及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场景可视化等;营建管控主要涉及参数化设计、景观信息模型、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在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趋势:(1)技术方法创新应用,辅助景观保护;(2)应用场景日渐广泛,全过程实践协同。研究旨在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2013,(4):148
编者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也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城市的童年,是宜居的理想,是文化的传承,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还具有农业经济价值和居住空间功能。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团队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来推进工作?……本期"观点"特约7位专家学者,就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价值,以及乡村建设中风景园林师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展开积极探讨。(以作者  相似文献   

13.
受政府决策导向、社会制度更新、耕作方式转变等影响,我国乡村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异质化、破碎化等问题,乡村聚落景观优化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为此,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当地政府、本地村民、侨乡艺术家、景观规划师、本土工匠等相互作用下推动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的过程与路径。发现东和村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经历了权力与资本主导下构想景观生产、多元主体融合下生活空间再回归、侨乡艺术家探索下诗意景观创作等发展过程,最终再现了诗意的日常生活空间。东和村景观的优化依赖于多元主体合作、良法善治设计、价值认同统一、场所精神重建、动态协商设计、适用技术融合等路径与举措,能够为其他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历史景观孤岛化的现象,是一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景观表现。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源于多重因素的作用,如城市扩张、建设活动的推进,以及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忽视等。文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孤岛文化感知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旨在评估由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城市历史景观孤岛现象,包括其对城市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影响,以及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破碎性和弱化性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文化内涵、环境影响、公众感知和环境影响等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勇锋  黄汉莉 《中国园林》2012,28(12):105-108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复合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兼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其保护对象除保留下来的古代人文景观外,还包括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有意味的形式。在保护技术层面上,提出分级分类编制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和构建乡村景观设计体系。前者结合立法最大程度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后者则应用于农村建设实践,为乡村文化景观注入时代的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16.
韩锋  郭晓彤  杨晨 《风景园林》2022,29(10):89-94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层次价值体系的有机构成,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国际遗产保护理念和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解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价值内涵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局限,从价值认知、规划制定和多方共治3个层面构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框架。以武陵源中湖乡为例,识别乡村景观在生态、农业、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乡村景观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策略,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的“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景观感知理论、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文化生态学的综合观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民意测验法的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保护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同向  杨华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6):6-12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旭  孙秀锋  贺禹文  李超 《园林》2024,(3):95-10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