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假定地基滑动面为Prantle滑动面。通过地震系数将静土压力计算扩大到动土压力。利用拟静力法和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导出条形基础均质地基动承载力的近似解答。讨论了地震作用下地基动承载力系数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地基动承载力系数随内摩擦角、水平地震系数和竖向地震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与其他作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DX桩以其单桩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的优点,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最近一些桥梁工程也采用了这种新型桩技术。以北京市某桥梁工程为实例,通过试桩抗压静荷载试验,得出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值,并且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桩沉降量方面与直孔桩作了比较,还简单地分析了DX桩在受到竖向荷载作用时轴力沿桩身的分布情况以及在加载过程中DX桩上下盘盘阻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闫澍旺  霍知亮  楚剑  郭伟 《工程力学》2016,33(1):122-132
负压桶形基础是一种适宜于软土地基上的新型港口水工建筑物,在深海区域静水压力有助于桶形基础压入至海床内预定深度而完成安装,而在水深较浅的滩海则可能出现负压不足、土塞等作用影响桶形基础下沉,导致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问题。此外对于桶形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没有现成的规范可参考,桶裙、顶板的荷载承担特性,桶土相互作用等问题也鲜有研究。因此,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黏土中不同负压下桶形基础的下沉特性和竖向承载能力,分析下沉负压与土塞的关系,提出软黏土中桶形基础下沉就位的工程措施。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桶形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得出适用于桶形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桶形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设计与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扩展基础抗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预制装配式基础在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室内足尺试验,监测了试验加载过程中基础构件的位移和应力变化,研究了预制装配式基础在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协同工作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上拔荷载作用下:1) 预制装配式基础连接法兰盘、底板拼装连接缝附近测点的上拔位移变化规律与基础顶部基本一致,基础各构件之间整体承载性能好。基础荷载-位移曲线分弹性、弹塑性屈服和破坏3个阶段;2) 法兰盘连接锚栓、槽钢连接锚栓和连接槽钢等各构件的测点应力均随荷载增加而增加,且处于弹性阶段;3) 预制装配式基础拼装底板以拼装缝为轴,呈两边向下弯折趋势,基础底板外边缘角点上拔位移量小于基础顶部,且相同部位连接构件在同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和应力大小呈不同的变化规律;4) 基础拼装间隙、拼装过程中螺帽拧紧程度以及基础预制加工误差是预制装配式基础共同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但其整体工作性能好,可按土重法计算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正常服役过程能量桩受复杂的力学行为,目前针对多向荷载作用下能量桩的承载变形特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探讨能量桩在竖向力、温度荷载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特性,依次施加桩顶竖向力、温度荷载和桩顶扭矩,通过考虑温度荷载对桩侧摩阻力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基于荷载传递法及边界元法构建了桩身位移控制方程,提出竖向力→温度荷载→扭矩加载路径下的能量桩承载变形特性的分析方法,通过与已有试验和ABAQUS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均具有比较好的吻合度。研究表明,温度荷载会改变单桩的荷载传递特征,影响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竖向力→温度荷载→扭矩加载路径下,温度变化引起的附加荷载会导致单桩抗扭承载力降低。进一步的参数分析表明,增大竖向荷载会使桩侧极限环向摩阻力减小,导致能量桩单桩抗扭能力降低26.2%(75%Pu,Pu为竖向极限荷载);随着长径比的增加,桩身承载力逐渐增大,可选取合适的长径比抵消温度荷载带来的影响;随着温度增量的增大,桩身变形量逐渐增大,其中桩身0.6L以上部分变形较大,因此作为能量桩使用的工程桩基需要对地基上部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6.
随着陕北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和开发,毛乌素沙漠地区风积砂的岩土工程特性问题逐渐成为当地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该文在均等固结条件下,采用孔压破坏标准,对毛乌素沙漠饱和风积砂进行了不同干密度和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等幅循环动三轴强度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得到了不同密度不同围压下的风积砂动强度曲线和动孔隙水压力发展曲线。针对天然气压缩机的类无限循环动荷载特性,探讨了无限循环荷载作用下毛乌素沙漠饱和风积砂的动强度问题。并基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获得了适用于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在无限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等效动抗剪强度参数及破坏判据。  相似文献   

7.
黄占芳  白晓红 《振动与冲击》2013,32(18):153-158
为研究可液化砂土地基中桩基体系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室内振动台天然地基、3D、3.5D、4D桩间距桩基加固地基四种工况模型试验。通过布设传感器对各工况下特定深度的初始有效应力、振动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时程、沉降时程进行测定,对桩基加固地基振动前后竖向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基加固后的地基土发生液化滞后于天然地基,且桩间距为3D、3.5D的加固地基提高抗液化强度较明显。随桩间距的加大,提高程度会减弱;据不同工况振动过程中发生的最大沉降量,3D桩间距加固的桩基竖向动承载力较高;模拟地震力振动达稳定后桩基的竖向承载力均高于振动前同工况竖向承载力。试验分析可对饱和砂土在地震力作用下PSSI效应进一步理解, 为桩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桩顶竖向力(V)和扭矩(T)共同作用时的桩身受力特性,于桩顶先作用V后施加T,视桩周土为Gibson地基,并考虑桩-土接触面上的位移非协调性,基于剪切位移法和桩身荷载传递函数建立出桩身位移控制方程,引入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后,推导出桩周土处于不同受力阶段时的桩身内力位移解析解,由此求得不同V-T组合作用下的桩身承载力,进而获得桩身承载力包络图。进一步的参数分析表明,对于V-T联合受荷桩:保持桩身长径比m0不变,桩身承载力随桩长L的增加而变大,而L不变时,桩身承载力随m0增加而增加;随桩土刚度比λ、桩侧土体剪切模量和极限摩阻力分布常数比值n的增大,桩身承载力逐渐减小;随桩顶扭矩的增加,桩顶所能承受的竖向力不断减小,且减幅先快后慢,最终趋于零。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搭设参数和构造措施对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计算分析竖向剪刀撑间距和搭设参数对失稳特征的影响,提出立杆超出顶层水平杆长度、立杆步距、立杆间距和竖向剪刀撑间距是影响临界荷载的主要因素;在考虑立杆间距和竖向剪刀撑间距对临界荷载和失稳模态的影响后,提出了合理的构造措施;按照普通钢结构的验收标准,进行模板支架的非线性(包括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极限承载力计算,给出立杆计算长度计算公式;最后考虑较低的检查和验收标准,提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按桩顶沉降量控制超长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桩端阻三折线、桩侧阻双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对基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基桩竖向承载力的设想,并导得了多层地基中桩周桩端土层处于各种不同状态下的竖向承载力解析解。该解答不仅能考虑桩周土的分层,还能考虑桩端土体的非线性及沉渣的影响。最后,采用本文方法对两根试桩的实测荷载-沉降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基本吻合,计算方法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CFRP钢管混凝土长柱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CFRP钢管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两种构件轴压短柱的研究与比较,分析了CFRP钢管混凝土新型构件与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差别与联系,为CFRP钢管混凝土长柱承载力计算打下基础;并对CFRP钢管混凝土长柱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CFRP钢管混凝土轴压长柱的受力性能以及CFRP对钢管混凝土轴压长柱承载力的提高效果,分析了长细比对CFRP钢管混凝土轴压柱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短柱极限平衡法的承载力设计相关公式从理论上推导出CFRP钢管混凝土轴压长柱稳定承载力公式,并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型钢再生混凝土偏压柱受力性能试验及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型钢再生混凝土柱在偏心压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设计9个试件进行偏心受压单调加载试验,考虑了再生骨料取代率、相对偏心距2个变化参数。通过试验,观察了该类新型构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应力分布、变形情况、极限承载力、荷载-变形全过程曲线、再生混凝土受压破坏极限压应变值等重要数据;并分析了取代率和相对偏心距对试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型钢再生混凝土柱的偏压破坏过程及形态与一般型钢混凝土柱相似,根据偏心距的不同,表现为大偏心受压破坏和小偏心受压破坏两种形态,试件极限承载力随着相对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变化对承载力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基于修正平截面假定推导了型钢再生混凝土偏压柱的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徐玉野  何叶  王全凤 《工程力学》2014,31(6):101-109,116
为研究复合受力下异形柱的抗扭性能, 进行了一根L形柱、四根T形柱和一根十字形柱在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抗扭性能的试验研究, 分析了轴压比、扭剪比、截面形状对异形柱抗扭性能的影响情况. 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复合受力下异形柱抗扭性能的数值分析模型, 建议了相应的模型分析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 轴压比和扭剪比会提高T形柱的抗扭性能. 轴压比为0.314的T形柱的极限扭矩和极限扭转角比轴压比为0.114的提高了203.8%和41.7%. 扭剪比为1.34的T形柱的极限扭矩和极限扭转角比扭剪比为0.57的提高了62.9%和112.5%. 截面形状对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异形柱的开裂扭矩、极限扭矩的影响规律较复杂. 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准确的模拟压弯剪扭作用下异形柱的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小混凝土的收缩,以保证钢管与混凝土更好地共同工作,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该文提出采用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考虑偏心距、长径比和初始自应力等参数的影响,设计制作21根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和3根钢管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试件,通过偏心受压试验,考察试件的破坏形态,实测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分析各参数对偏心受压试件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偏心受压试件主要发生弯曲失稳破坏;试件极限承载力随偏心距或长径比增大而减小,当初始自应力为3 MPa~5 MPa时,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极限承载力提高9.2%~11.7%。参考国内相关规范,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产奥氏体S30408不锈钢材料,针对轴心受压H形截面不锈钢柱,采用高温稳态分析和瞬态分析两种方法对其抗火性能开展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不锈钢柱高温下受力性能与破坏模式。通过高温稳态分析,给出了不同温度下不锈钢柱的荷载-位移曲线及极限承载力-温度曲线;通过高温瞬态分析,研究了特定火灾升温模式下不锈钢柱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荷载比下不锈钢柱的临界温度;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欧洲规范》(EN1993-1-2)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高温稳态分析和瞬态分析方法,对不锈钢柱的抗火性能开展了参数化分析,着重考察了构件初始缺陷、荷载比、截面尺寸以及长细比对高温下极限承载力和临界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构件的长细比和截面尺寸为轴心受压H形截面不锈钢柱高温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荷载比为不锈钢柱临界温度的关键因素,初始缺陷对不锈钢柱的抗火性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外包钢与碳纤维布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压柱这一新型加固形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编制了非线性分析程序BC,根据其计算结果绘制了荷载-挠度全过程曲线,与14根偏心柱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较好。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细比、含角钢率、含碳纤维布率和偏心距等因素对复合加固偏压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含碳纤维布率和含角钢率越大,构件长细比以及荷载的偏心距越小,加固效果越好。最后,对外包钢、碳纤维布和混凝土柱之间的粘结和锚固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层的弹性模量、胶层厚度、角钢厚度和植筋都是影响复合加固柱粘结的主要因素,对加固柱的破坏形态和承载力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型钢再生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对7个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了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得了试件的承载力和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分析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轴压比和体积配箍率对试件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积分法编写型钢再生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分析程序,得到构件的N-M相关曲线及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数值模拟程序对构件的N-M相关曲线进行参数分析,获得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型钢强度、配钢率和加载角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8.
周乐  王晓初  王军伟  白云皓 《工程力学》2015,32(11):201-209
该文以试验、有限元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CFRP(碳纤维)布加固轴心受压钢管短柱构件;以不同负载百分比、不同CFRP粘贴方式为对比参数,研究了加固后构件的受力性能。主要讨论了对于不同负载程度、CFRP粘贴方式对加固后构件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通过试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得到随着负载百分比的增大,加固后构件极限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在极限状态下,构件的破坏形态主要为端部局部屈曲破坏;在构件端部粘贴CFRP的加固效果优于中部加固效果;随着CFRP加固层数的增大,构件极限承载力随之增大,但增大百分比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构件厚度的增大,负载百分比和CFRP层数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通过理论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采用该文所推导的理论可以用于负载条件下加固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相似文献   

19.
张玉琢  吕学涛  王微微 《工程力学》2016,33(11):113-120
为研究方钢管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火灾后的剩余承载力,设计并制作18根在核心混凝土中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方钢管钢筋混凝土短柱进行明火试验和承载力试验,观察试件经历火灾后的破坏形态,获取柱的极限承载力等指标。在ISO 834标准升降温曲线作用下,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方钢管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温度场和火灾后力学场分析模型,分析结果得到试验结果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影响方钢管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火灾后剩余承载力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受火后的方钢管钢筋混凝土短柱承载力有一定程度折减,但仍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配置纵向钢筋对核心混凝土起到更好地约束作用,配筋率的增大对于受火后试件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影响方钢管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火灾后剩余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升温时间和构件截面尺寸;在常用参数范围内,回归方钢管钢筋混凝土短柱火灾后剩余承载力实用计算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