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研究地铁站点周边不同距离范围的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为研究对象, 基于分层结构生活方式理论,对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和居民出行方式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t 回归和结构方程模 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站点周边三个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模型;地铁站周边不同距 离范围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差异,同时居民私家车拥有量在不同距离范围的中介效应也存在差异; 为提出地铁站点周边环境精细化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地铁站点周边不同距离范围的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层结构生活方式理论,对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和居民出行方式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t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站点周边三个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模型;地铁站周边不同距离范围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差异,同时居民私家车拥有量在不同距离范围的中介效应也存在差异;为提出地铁站点周边环境精细化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热潮,步行空间被挤占、步行环境恶化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对兰州市四个区域520位出行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问题及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部分建议,以期对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①现代交通体系中,步行仍是居民的首要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与年龄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②收入水平及出行目的决定步行者需求,影响着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③步行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④城市步行环境规划必须明确观念、原则、对象,抓落实,勤管理。  相似文献   

4.
苑剑英  陈铖 《建筑知识》2014,(3):249-250
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环境正在快速变迁着,在科技、社会、人文的进步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绿色交通、“零碳”出行是目前的时代主题。我们的交通系统变化影响着我们的通勤文化和出行方式,自行车出行方式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本文描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带来的出行方式演变以及评估交通系统变化时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因素考虑,通过实例和文献分析总结出城市内自行车出行的收益/成本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 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 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 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 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 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 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 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 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 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 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 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 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 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 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 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建成环境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特别是出行行为的因素之一,也是以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主动干预人群健康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促进人群健康的视角出发,以建成环境、主动式出行(activetravel)、健康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建成环境对出行行为进行引导并影响公众健康的作用机制,并对建成环境促进主动式出行的影响因素的"6D"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指出了现今研究关注的主要指标集中在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系统和城市设计引导三个方面;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模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为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学术动态     
01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王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成环境与积极出行的关系:来自美国20个大都市区的证据步行和骑行是替代机动交通的促进健康和环保的积极出行方式。既有研究通常针对单个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MSA)探讨积极出行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而针对不同大都市统计区得到的结果通常不同。本文旨在对建成环境对积极出行的影响进行普适性评估,建构了大尺度、横断面和预测导向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严峻挑战,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呈逐步上升趋势,城市人群面临的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健康困扰日益凸显。本文认为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其重要诱因;同时在分析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的基础上,提出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是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途径,并从交通环境、游憩环境、建筑环境和绿地环境四个要素出发对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俊宴  何国枫  陈代俊  史宜 《规划师》2021,37(19):26-34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地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空间流动性,但城市交通拥堵阻碍了城市中各种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而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功能结构与居民出行需求的错配.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可以监测城市中不同时段的人流分布,并结合空间、经济和社会等信息分析不同类型人群的出行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文章在梳理城市交通拥堵地区人群数字画像理论的基础上,以大连梭鱼湾交通拥堵地区为例,基于用地数据、POI业态数据和LBS定位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对地区人群进行精准刻画,共识别出144类人群和8类典型人群,并从出发锚点、出行廊道和活动锚点方面对其中4类典型人群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解析,剖析其交通拥堵产生的内在机理,从而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出行特征与需求提出构建"快道""慢区"的多元出行体系,建立高效的复合交通体系,并根据功能疏解优化梭鱼湾单一中心结构的空间规划方法,以期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疏解城市交通拥堵地区的人流.  相似文献   

10.
基于行为分析的自行车交通方式选择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城市出行者自行车交通方式的选择机理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自行车出行的可测与不可测因素,通过出行者对出行方式特性的态度来研究其自行车方式选择行为,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出行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等不能直接观测的因素。针对从态度分析交通行为方法存在的不足,文章研究了通过出行者其他行为,来分析其自行车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方法。文章通过调查数据检验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效果,并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在一定距离内除出行时耗,花费外,出行的舒适性与便利性等对自行车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也有重要影响。文章的结论对于城市如何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居民出行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文章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给北京市的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从世界和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的人,又分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空间需求,这些需求又自发地影响城市空间.如何延续北京这个伟大的历史城市的容貌,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是对北京城市规划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研究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影响问题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而且关系到未来城市发展。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儿童独立出行能力在急剧下降,最终影响儿童出行安全及儿童发展,造成育儿家庭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整理了居住环境、学校环境、城市环境这三类建成空间环境对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岳阳市中心两所小学儿童的独立出行能力的实证调查,探索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改善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规划对策,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设信息》2008,(19):12-13
9月22日是中国城市第二届无车日活动,在去年的首届无车日活动上。全国108个城市响应推行无车日活动,希望提醒人们认识到大量使用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破坏等危害后果,倡导绿色、人性化交通出行方式。今年的主题就是“人性化街道”,希望一种在不减少个体出行的情况下。为所有市民所接受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表明,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居民日常通勤、休闲步行出行活动。然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研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街区。文章探寻生活街区建成环境要素对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选择步行、骑行、公交及驾车等购物出行方式的影响。在获取2 479位居民日常购物出行特征、感知环境评价以及个人社会属性后,结合实测的街区建成环境指标,运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除了受年龄、家庭收入、交通工具拥有量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街区路网特征、土地利用、步行设施、街道界面以及公交可达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居民以较低的距离成本完成工作日的多目的通勤是城市空间人性化发展的难题.对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鲜有关注居民一整日的出行链.以居民工作日的通勤出行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考虑不同地理背景建成环境与多目的通勤行为的研究框架;基于广州居民活动日志与POI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解析建成环境对居民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具有高密度、高混合度和小尺度街区设计特征的建威环境能显著提高居民工作日的活动强度并减少非通勤距离;不同地理背景下建成环境对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差异;考虑活动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通勤出行链具有不同的时空弹性,建成环境对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会受到活动类型组合的约束.这些结论丰富了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研究的维度,也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6,(1)
街道是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优美的街道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主动地步行出行。以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街道环境特征与人群心理需求进行数据收集与模型推导,分析街道环境特征对人群心理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形式美到内涵美,人群心理与物质环境之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形式美的创造以街道空间要素为主导,情景美的创造开始很大程度上受绿化和环境要素的影响,而内涵美的创造则需要空间、绿化、设施、环境四个要素的协同作用和有效配合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组合空间”是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交通系统相叠合产生的空间集合和空间关系.基于间接协同效应视角对其定义、类型以及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上海正大广场、龙之梦购物中心及香港又一城的调研,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组合空间对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活力、出行方式及外部出行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机动化的迅猛发展,高速的城市建设导致我国城市空间缺失、环境日益恶化,城市交通问题越发严重。建立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营造特色的慢行空间,需要摆脱以往的惯性思维,解决城市慢行空间问题,建立慢行出行机遇,引导城市居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9.
王侠  陈晓键  焦健 《城市规划》2015,(12):64-72
城市小学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资源,其均衡配置对社会公平正义、家庭生活品质、城市结构组织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择校行为等,仅从空间服务半径尺度优化难以满足家庭对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需求。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小学家庭接送出行角度对小学可达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戍员出行特征及"住一教一职"空间联系模式会影响家庭接送主体、交通方式的决策,家庭出行时间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家庭公交出行可达性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优化城市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半岛对城市空间形态、交通系统、出行方式等有着深刻的基础性影响,并形成了一类具备差异性空间要素的城市(区)类别.半岛滨水交通节点及邻近片区作为在系统汇聚、网络连接、视觉焦点、公共安全等方面影响深远的敏感地段,其空间承载能力与各类步行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本文从不同样本城市关键性滨水交通节点步行状态切入,解析节点对内外不同向度的交通瓶颈与人群涌现现象的影响,提出基于公共步行安全,兼顾综合效益的多维度节点空间步行系统设计原则与策略,并探讨该类节点片区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技术框架与特色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