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索舰员级维修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方法,在阐述舰船维修精细化管理的定义、内涵,分析和借鉴美军舰员级维修精细化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舰船装备保障链条的梳理,对舰船装备信息业务流、数据流的综合集成与融合,提出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舰员级维修能力要求,构建了舰船装备维修精细化管理体系框架,完成了舰船装备信息资源数据库组成结构设计和舰员级维修辅助系统总体架构和功能的设计,为提高舰员级维修保障效率,提升舰员级维修能力和维修管理水平提供研究方法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舰船装备海上维修能力,采用任务能力分解方法,开展了表面工程技术在海上维修中的应用研究。在对现阶段装备维修中广泛采用的表面工程新技术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舰船装备海上维修过程中存在的备件精确化保障难度大、经费支撑有限、伴随维修保障能力亟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开展舰船装备海上维修的表面工程技术需求分析及案例研究工作。分析研究表明:传统的"前换后修"维修模式不足以完全满足舰船装备的海上维修需求,在远洋舰船编队(或本船)的维修设备配置中选配基于表面工程新技术的先进维修设备能够实现装备零部件的现场快速修复及成形再制造,有效解决海上维修面临的备件携行空间有限、经费不足、筹措困难等难题,是强化舰员级维修能力、提升海上伴随维修保障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装甲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探究了模糊综合评价(FCA)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综合分析方法(FCA/DEA)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依据装甲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FCA对其进行初步评估。构建了适合能力评价的FCA/DEA方法,研究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为装甲部队进行装甲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维修方式的选择是制定舰船装备海上维修方案的重要步骤,采取合理的维修方式能有效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在总结现有维修方式决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舰船装备海上维修的特点,考虑舰船装备在海上发生故障的安全性、任务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影响,研究了一种将逻辑决断分析法和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维修方式决策方法。逻辑决断图的设计能为部分装备快速选择出最佳的维修方式,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是对逻辑决断分析的补充,能为其他装备进行维修方式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回归预测分析法对舰船装备及分系统剩余寿命进行预测,为军队管理部门的维修养护工作提供可行办法。首先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舰船装备及分系统损伤与使用时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对舰船装备及分系统寿命进行预报的根据,再建立计算其剩余寿命的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维修力量和数量预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任务分析的维修力量和数量预测方法,以任务分解、活动-角色关联分析为基础,以基本维修力量模块为纽带,通过建立维修活动业务流程和基本维修力量模块构成的关系模型,以及维修活动并发性与维修力量模块数量之间的解析模型,得出维修力量的数量需求;该方法较好反映了战场任务区分的实际,避免了维修力量模块执行简单任务时人员装备闲置时间的复杂计算,突出体现了任务需求对保障力量建设的牵引作用,充分考虑了维修任务量的动态变化和保障样式对维修力量需求的影响,为确定维修力量数量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集约资源、保障方便、快捷高效的航空装备技术保障,重点从推行军民联保机制、强化多元化保障力量、实施两级维修和完善多机种保障4个方面对航空装备技术保障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保障力量、保障方式和保障资源,为航空装备技术保障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描述战时舰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提出一种基于作战过程的"任务—行动—能力"的动态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介绍战时舰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从战时维修能力、战时器材保障能力、战时指挥调控能力、战时信息保障能力和防护防卫能力5个方面建立了一套反映战时特征的舰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该研究可为指挥员评估战时保障能力、合理调配和使用保障兵力完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量新型装备列装部队,现有舰船武备保障设备配套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保障需要,亟需实现各类保障设备由“基于型号”向“基于能力”转变。在分析舰船武备维修保障任务与保障设备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0-1整数规划的舰船武备保障设备配套优化模型。结合维修工时、作业环境等影响保障设备确定因素分析,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验证了配套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装甲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概念、评估的原则入手,深入分析了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体系的构成要素,构建出了装甲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资源有限的舰船维修问题的实际特殊性,在分析舰船维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舰船维修资源优化调度模型,采取蚁群算法进行优化实现,并以实例进行结果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利用信息素的更新,能增强蚂蚁对较优路径的搜索能力,较好地解决维修过程中出现的维修资源冲突问题,缩短舰船维修工期。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舰船保障能力的精准评估问题,建立舰船全寿期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计算模型。构建 舰船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各种指标的计算模型;制定调研策略、基本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选取 某个舰船系统进行案例计算。结果表明:构建的简易、实用舰船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各种指标的简易计算 模型,可用于舰船相关系统的保障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13.
金家善  蔡芝明  陈砚桥 《兵工学报》2016,37(12):2356-2365
舰艇编队备件配置方案对其战备完好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优化库存管理策略,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备件携带方案,可以在舰艇满足编队最低可用度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保障经费。以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备件利用率低为研究背景,针对该问题以最低可用度约束下保障经费最小为优化目标,以多层级备件需求率为基础,建立了无串件拼修和无横向供应、无串件拼修和有横向供应、有串件拼修和无横向供应、有串件拼修和有横向供应4种不同情况下的舰艇编队库存管理优化模型,并给出了模型计算步骤和求解方法。通过4种备件保障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舰艇编队备件配置的决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难以用传统方法准确分析维修保障力量抽调优先度的问题,提出利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确定各维修保障力量抽调对象的优先度。分析战时影响维修保障力量抽调方案确定的因素,介绍了维修保障力量抽调对象优先度评价指标,对战时维修保障力量的抽调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建立基于优先度的维修保障力量抽调模型。实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客观、准确、有效,可为战时保障力量抽调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飞行保障装备军民融合维修过程中,为了选择最优地方维修合同商,提出了基于熵权法和序关系分析法(G1法)的飞行保障装备维修合同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飞行保障装备维修合同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复合语言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采用熵权法和G1法综合赋权,使确定的指标权重兼顾客观性和主观性,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待评合同商的相对优劣.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空军合理选择最佳飞行保障装备维修合同商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舰船装备保障点选址决策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路  钟小军 《兵工自动化》2009,28(9):29-30,57
通过对影响舰船装备保障点选址决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舰船装备保障点决策指标体系。应用粗糙集理论和信息熵,对指标体系中各因素进行分析,剔除其中对指标体系贡献较小、相互影响的因素,实现指标体系的精简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水面舰艇鱼雷发射作战准备时间长,载弹保障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水面舰艇提拉缸式鱼雷发射装置方案。采用Simulink和Adams联合仿真的方式,建立发射装置高压空气发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基于小型原理样机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在气瓶压力为25 MPa时,发射过程中提拉缸峰值压力为9.3 MPa,整个装置零部件间最大接触力为66.6 kN,鱼雷出管速度达到14.7 m/s,最大加速度为236 m/s2,发射时间为0.14 s;研究结果验证了以提拉缸为动力组件的轻型鱼雷发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舰艇编队任务持续能力、降低保障机构备件采购费用,在分析舰艇编队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了随舰备件方案下的舰艇编队任务可靠性评估模型,以最低备件采购费用为优化指标,任务可靠性为约束条件,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给出了备件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并以舰艇编队执行巡航任务为实例,给出了任务想定下的随舰备件优化配置方案。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为装备保障人员制定保障方案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