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滇西某含金多金属氧化矿,含有Au、Pb、Zn等有用组分,矿石深度氧化,较为难选。对该矿石进行了氰化浸出提金、硫化优先浮选铅锌、磁选回收铁、全泥氰化提金—浸出渣磁选除铁—摇床重选回收铅锌等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采用全泥氰化提金—浸出渣磁选除铁—摇床重选回收铅锌试验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金浸出率为83.33%;铅精矿品位达到合格产品要求(53.05%),回收率20.17%;锌精矿品位15.86%,回收率24.24%。  相似文献   

2.
王彦慧  侯金刚  赵健伟 《黄金》2013,34(4):59-62
对夹皮沟金矿选矿厂进行了技术改造,由重选—浮选—浮选金精矿氰化炭浸工艺改造成全泥氰化炭浸提金工艺。生产实践表明:改进工艺实际生产指标金回收率高于原生产指标4.94%,且与国内外同类矿山相比,其生产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全泥氰化炭浸提金工艺设计合理、指标先进,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使大量低品位金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石英脉型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工业类型,矿石中金多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尼尔森选矿机是一种高效离心选矿设备,能够有效回收矿石中的自然金,因其富集比高、环境友好等优势,已在我国石英脉型金矿选矿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尽可能地提高金回收率,尼尔森重选通常与浮选、氰化等工艺联合使用。目前国内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是尼尔森重选-浮选工艺和尼尔森重选-全泥氰化工艺,此外,还有少数关于浮选-尼尔森重选工艺和尼尔森重选-无氰提金工艺的研究。在介绍各个工艺流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列举了尼尔森重选-浮选工艺和尼尔森重选-全泥氰化工艺的生产实例,基于各工艺优缺点的综合分析,提出尼尔森重选-浮选工艺普遍适用于我国石英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4.
某微细浸染型难处理金矿石金品位5.08 g/t,金矿物以包裹金为主,且粒度分布不均匀。针对该矿石性质,进行了重选、浮选、氰化浸出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一浮选工艺,金回收指标不理想;采用重选—重选尾矿浮选工艺,金综合回收率为86.45%;对重选—重选尾矿浮选得到的尾矿进行氰化浸出,金综合回收率可提高至94.55%;采用联合工艺流程处理该矿石是可行的,可获得较好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老挝帕奔金矿进行了尼尔森重选-重尾氰化浸出和全泥氰化浸出试验研究,并从矿山建设投资成本、生产成本两方面对 2 种工艺进行了经济分析.研究表明,相比于全泥氰化浸出工艺,当采用重选-重尾氰化浸出工艺时矿山建设投资增加 176.63 万元,金的总回收率仅提高 0.17 %,矿山生产年净利润增加值为-78.11 万元,因此,推荐选择全泥氰化浸出工艺.分析表明,只有当金回收率可以提高 1 %以上时,在全泥氰化浸出前增加尼尔森重选工艺才具有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微细粒含砷难处理金矿石性质,进行了金回收工艺试验研究。矿石中金品位4.14 g/t,砷品位1.80%,金属矿物以赤褐铁矿、毒砂为主。矿石中金的粒度较细,以显微金为主,约占矿石中金的66.67%。通过对单一浮选、浮选—氰化浸出、全泥氰化浸出等工艺流程进行探索试验表明:采用浮选—氰化浸出流程处理该矿石,金总回收率达84.82%,但金精矿中砷含量超标,可采用冶金方法进行后续金精矿降砷试验;采用原矿全泥氰化浸出流程,金回收率73.61%,浸渣中砷质量分数1.71%左右,指标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新疆那拉提成矿带某金矿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矿石中主要硫化物为黄铁矿,金主要以显微自然金形式存在。针对矿石性质特征,开展了尼尔森重选、全泥浸出和浮选探索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尼尔森重选、全泥浸出工艺,浮选工艺适于处理该矿石,其闭路流程可获得金精矿金品位50.44 g/t、金回收率92.90%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青海某砾岩型低品位金矿石金品位仅0.51 g/t,矿石氧化程度较高,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且粒度微细。根据矿石性质,进行了浮选、摇床重选、尼尔森重选、全泥浸出4种工艺流程探索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环保浸金剂全泥浸出工艺适宜处理该矿石;采用浮选、摇床重选、尼尔森重选工艺,金回收率较低,最高仅为10.72%。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采用环保浸金剂全泥浸出工艺,可获得金浸出率80.94%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缑明亮  崔长征 《黄金》2012,33(4):43-45
甘肃某卡林型氧化金矿石中金以微细粒包裹赋存在硫化矿、氧化铁矿、碳酸盐、硅酸盐等矿物中,采用全泥氰化和浮选工艺处理,金回收率很低。通过探索试验,确定采用焙烧—氰化工艺处理,在试验确定的最优条件下,金氰化浸出率可达到92%,取得了理想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0.
虎山金矿,矿石类型系石英脉含金氧化矿.选金流程“混汞十重选(摇床)”,金的回收率仅为20%.回收率低的原因,除了磨矿细度(-200目35%)达不到要求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工艺流程与矿石性质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造.为了给流程改造提供依据,丹东市黄金公司对虎山含金氧化矿石进行了选矿流程试验.试验流程包括:“混汞+重选”、“混汞+浮选”、“单-浮选”、“全泥氰化”等四种,其中以“全泥氰化”效果最为显著.在搅拌时间16时,NaCN用量0.5kg/T条件下,磨矿细度-200目,金的浸出率达99.5%.试验结果表明,该种矿石适宜采用“全泥氰化”法.  相似文献   

11.
常征  熊馨  孙晓华 《黄金》2021,42(1):55-58,63
青海某含砷含碳微细浸染型金矿石氧化率达40%,易泥化绢云母相对含量达26%。针对该矿石性质,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矿全泥氰化、重选、浮选等单一流程,金回收指标均不理想;采用精扫选、中矿分流浮选—尾矿再磨、环保浸金剂浸出联合工艺,在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条件下,可获得金精矿金品位31.95 g/t,金总回收率88.05%的较好指标,实现了金的高效回收。  相似文献   

12.
雷力  王恒峰  曹欣 《黄金》2014,(9):56-60
针对某含铜金矿石,进行了直接全泥氰化、氨浸—氰化、酸浸—氰化、浮选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采用"先硫后氧"优先浮选—浮选尾矿氰化工艺流程,获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金回收率可达到93.41%,银回收率达到68.81%。同时,对浮选所得的两种精矿进行氰化试验探索,也获得了较好的浸出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某贫硫化物稀疏浸染型金矿石进行了提金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氰化工艺不适宜处理该类矿石;采用原矿重选—浮选闭路工艺流程,可获得重选精矿金品位464.20 g/t,金回收率30.95%,浮选精矿金品位66.32 g/t,金回收率57.60%,总回收率88.55%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乌拉嘎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坑矿石中金属硫化物及金矿物嵌布粒度均较细。选矿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该矿石经原矿浮选—金精矿重选—重尾生物氧化—氰化浸出—锌粉置换提金工艺处理,金的选矿总回收率为80.09%,比现有工艺流程提高了26.45%;经原矿浮选—金精矿焙烧—焙砂氰化浸出—锌粉置换提金工艺处理,金的选矿总回收率为76.49%,比现有工艺流程提高了22.85%。这表明,金精矿须经氧化预处理,才能提高金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碳质微细粒金矿石高碳、低硫、金嵌布粒度微细等性质,进行了原矿全泥氰化浸出、强化浸金、预处理—氰化炭浸、单一浮选及浮选—焙烧—氰化炭浸等选冶工艺探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浮选碳—高碳含金产品焙烧—焙砂与浮尾合并氰化炭浸工艺可获得较好试验效果,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浸出率达80%以上;有机碳烧失量越大,金浸出率越高,说明碳质对金的浸出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刘西分  常红 《黄金》2016,(1):52-55
甘肃某金矿矿石中金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属于典型的高砷高碳难处理类卡林型金矿。对该矿石采用单一浮选工艺进行处理时,金回收率仅为21.37%;直接全泥氰化时,金浸出率仅为34.62%。根据矿石的性质及探索试验结果分析,确定采用浮选碳金精矿—碱浸预处理—氰化炭浸工艺进行处理。通过优先浮选可浮性较好的碳,消除碳对氰化浸出"劫金"的影响;利用高浓度氢氧化钠对砷黄铁矿及硫化矿进行化学分解,打开包裹金;再利用氰化炭浸工艺浸出回收金。该工艺在1 000 t/d炭浸厂应用时,可以获得金品位130.21 g/t、回收率12.18%的碳金精矿,尾矿氰化炭浸金作业浸出率72.16%,原矿金综合回收率达到74.34%;这对中国西部类卡林型金矿的生产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银的回收率,将全泥氰化提金工艺改为原矿浮选工艺,在确保金的回收率前提下,银的回收率达到92.26%,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周文涛  于鸿宾 《黄金》2023,(4):44-47+51
某贫硫化物微细浸染型金矿石中金矿物粒度较细,-0.010 mm微粒金占81.16%,金矿物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形式存在。针对该矿石性质,开展了原矿全泥氰化和浮选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矿全泥氰化工艺,金的回收效果较差;采用浮选工艺,在适宜的浮选条件下,采用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三次扫选、中矿再磨流程,可获得金品位27.64 g/t、金回收率88.88%的金精矿;中矿再磨浮选是处理该矿石较为合理的选矿工艺。  相似文献   

19.
河南某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石中主要回收元素为金,主要为自然金和金银矿且多包裹在脉石矿物中,裂隙金和粒间金分布较少。回收难度较大,对矿样进行了重选、氰化浸出及浸渣浮选试验,获得重选作业金回收率4.75%;氰化浸出作业金回收率51.00%;浸渣浮选作业金回收率为86.78%,金精矿含金40.85 g/t,金矿石的选矿总回收率为93.83%的较好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20.
周瑶 《黄金》2023,(6):39-43
某金矿床位于坦桑尼亚太古代绿岩带中,属于脉状构造蚀变岩型矿床。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含金5.17 g/t,砷0.43%,硫2.50%,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磁铁矿、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碳酸盐、绿泥石、黑云母、黏土矿物;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和石英;金矿物嵌布状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为主,分别为49%和47%,裂隙金较少;金矿物粒度非常细小,以微、细粒金为主,占92.5%。针对该矿石性质,进行了选矿工艺探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重选、全泥氰化浸出和浮选等单一流程,金回收率较低;为进一步提高金浮选指标,进行了磨矿细度、捕收剂、活化剂、起泡剂等药剂制度和流程结构优化试验,确定采用浮选+尾矿浸出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浮选闭路流程金精矿金品位44.70 g/t,金回收率83.56%;浮选尾矿氰化金作业回收率34.41%,金总回收率89.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