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菁  卢雨  杨飞  于敏 《功能材料》2013,44(4):536-539
针对含银离子无机抗菌剂的变色问题,研究了以海泡石为载体,银离子(Ag+)和锌离子(Zn2+)为抗菌成分,制备双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的工艺方法。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海泡石所载抗菌离子的含量,对海泡石吸附Ag+及Zn2+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制银锌/海泡石进行了抗菌性和耐变色性测试和观察。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当吸附溶液中的Zn2+与Ag+初始浓度摩尔比为10∶1时,海泡石所载的这两种抗菌离子的质量比也为10∶1以上,达到了增大海泡石载Zn2+量,减少其载Ag+量的目的。所制备的银锌/海泡石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变色性。  相似文献   

2.
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银氨溶液为主要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具有缓释抗菌作用的羧甲基壳聚糖/纳米银(CMCS-Ag)抗菌剂。研究反应时间与温度对CMCS-Ag抗菌剂中纳米银生成量的影响,以较优条件制备抗菌剂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及红外光谱对抗菌剂进行结构表征,与商用纳米银进行对比测试,对CMCS-Ag抗菌剂的抗菌性能与Ag+缓释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与银氨溶液比例为100mg∶0.4mmol时,在70℃、40min条件下制备出CMCS-Ag抗菌剂的纳米银含量最高,纳米银浓度为(1250±2.8)mg/L;CMCS-Ag抗菌剂中纳米银晶型良好且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26±0.12)nm,能够均匀地负载于CMCS网状结构中;CMCS-Ag抗菌剂对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为7.81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5.63mg/L,抗菌效果优于商用纳米银;CMCS-Ag抗菌剂240h累计Ag+释放浓度为(26±0.5)μg/L,Ag+释放总量低于商用纳米银,Ag+缓释性能优...  相似文献   

3.
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SiO2载纳米银复合抗菌粉体(Ag-SiO2),研究制备过程中Ag+浓度对Ag-SiO2抗菌粉体的性能及色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光谱分析以及透射电镜对Ag-SiO2抗菌粉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抑菌环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测试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银粒子主要以纳米还原态存在,平均粒径为30 nm左右;Ag+浓度越大,抗菌性能越好,但是同时抗菌剂色泽越深;银的最小抑菌浓度(质量浓度)为94 mg/L。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硝酸银溶液与酸改性膨润土进行离子交换反应,膨润土做模板,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做分散剂和稳定剂,紫外光照射协同作用,通过光还原法成功制备得到了膨润土载纳米银抗菌剂。采用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能谱分析测试表征膨润土载纳米银抗菌剂的结构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膨润土载纳米银抗菌剂的膨润土片层中夹插有球状纳米银,纳米银颗粒直径为3~20 nm,其中大部分粒径小于8 nm。膨润土载纳米银抗菌剂中纳米银含银量为2.04wt%。膨润土载纳米银抗菌剂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μ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μg/m L,能快速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原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复合材料,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纳米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GO/Ag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和纳米银稳定复合。以大肠杆菌为模型菌,通过抑菌圈及平板计数法实验评价了GO/Ag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并通过对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影响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GO/Ag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05mg/mL;其优良的抑菌效果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影响细胞膜通透性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以碳微球(CMSs)为载体,通过还原吸附的方法制备载银碳微球(Ag/CMSs)抗菌剂。探讨了AgNO3溶液的浓度、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抗菌剂载银量的影响。通过SEM、EDS能谱和XRD分析,对产物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S)测定银含量,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样品中银的价态。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Ag/CMSs抗菌剂,表面银含量为12.7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SPS)为载体,通过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粒子的方法,合成了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Ag/SPS)复合微球,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RD光谱、热重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8 h时,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SPS复合微球,单分散性较好,纳米银粒子包覆均匀。通过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反应速率随着复合微球纳米粒子的含量增加而升高;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证明该复合微球有较高的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超声波辅助液相法将纳米银(AgNPs)与氧化石墨烯(GO)结合制得了一种新的负载纳米银的氧化石墨烯材料AgNPs@GO。分析表明在该材料中AgNPs主要被锚接在GO片层的含氧基团和缺陷上, 部分Ag单质被氧化为Ag +离子并有部分GO被还原。AgNPs@GO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其抑菌能力显著强于AgNPs和GO。将AgNPs@GO作为添加剂引入聚乙烯(PE)基体, 进一步制备了新型的AgNPs@GO掺杂PE复合材料0.48wt%-AgNPs@GO/PE, 相比PE和AgNPs掺杂PE复合材料, 0.48wt%-AgNPs@GO/PE具有更好的抑菌能力和更强的阻隔水蒸气性能, 并且在水和乙醇溶液中都具有较好的耐溶出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微波辐照下,以硝酸银为银源,水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和还原剂,不加入其他还原剂的条件下,快速制备出纳米银胶体。利用紫外光谱法,对微波制备纳米银粒子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先40℃下预热15min,再微波辐照30min,微波功率为260W,AgNO3∶PVP=1∶3(质量比)为最佳制备条件。对制得的纳米银粒子进行了TEM、SPM、DTA表征,发现制得的纳米银粒子为球形粒子,粒径较小,且粒径分布较窄,为18~25nm。对PVP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Ag离子与PVP的配位作用和PVP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能够制备出纳米球形银粒子。  相似文献   

10.
利用醛化壳聚糖(CS-CHO)的醛基与聚乙烯亚胺(PEI)的氨基间的反应形成高分子缀合物来制备低毒,又有一定效果的基因载体。合成了醛化度为29.6%的CS-CHO,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分子量为600g/mol的PEI与该CS-CHO进行反应,研究了CS-CHO与PEI的投料比、投料顺序对接枝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料比对接枝度的影响很大,在PEI与CS-CHO的物质的量比小于2∶1时,接枝度随着PEI的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41.87%,但之后继续增加PEI的量而接枝度由41.87%减小到26.98%。投料顺序对接枝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物质的量比为2∶1的CS-CHO与PEI直接混合获得的接枝度最大,为29.21%。  相似文献   

11.
张海斌  张瑾  隆泉  朱忠其  朱文杰  柳清菊 《功能材料》2004,35(Z1):3317-3319
为寻求抗菌剂及制品的抗菌性能的有效检测方法,本文对无机粉体抗菌剂、抗菌纸片、抗菌瓷砖、抗菌涂料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抗菌结果,并对检测方法和抗菌效果进行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抗菌白炭黑的制备及抗菌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得到了一种新型无机抗菌剂 -抗菌白炭黑 ,并分别对含Ag 、Cu2 和Zn2 等金属离子的三种抗菌白炭黑的制备条件及抗菌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制备的最佳条件是金属离子浓度为 0 0 5mol/L ,反应时间为 1~ 1 5h ,反应温度为 90℃ ;该类抗菌白炭黑的抗菌性能良好 ,抗菌效果是银型 >铜型 >锌型。  相似文献   

13.
纳米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本文选择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无机抗菌材料 ,采用抑菌圈实验法对它们的抗菌性能进行了定性研究 ,同时采用细菌总数测定法定量地测试了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性能。并探讨了它们的抗菌机理。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测试》2016,(5):66-69
为建立检测抗菌金属材料的抗菌性能的方法。分别用ASTM E2149-13a法和ISO 22196——2011法对抗菌金属的抗菌性能和适用性进行比对研究,得出这两种方法都不太适合抗菌金属材料的抗菌性能检测。提出适宜于抗菌金属及其制品的抗菌性能检测方法:采用贴膜法,抗菌金属材料与菌液的作用时间为2 h。经实验证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再现性佳,3种不同抗菌剂处理的金属材料抗菌率,其重复性分别为5.5%、5.6%和2.5%,同种抗菌剂处理的金属材料抗菌率的再现性为5.5%,说明该方法能应用于抗菌金属及相关材料抗菌性能检测。  相似文献   

16.
马肃  刘峥  袁帅  罗景芳 《化工新型材料》2012,40(12):143-146
利用化学镀技术和紫外光照射还原技术,制备了剑麻抗菌纤维,对其结构和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以纤维载银量为指标,探讨了硝酸银浸泡时间、硝酸银浓度、紫外光照射时间等因素对载银量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的最佳条件为:硝酸银浸泡时间为12h,硝酸银浓度为10mmol/L,紫外光照射时间为60min.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对剑麻抗菌纤维结构进行袁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剑麻抗菌纤维载银量较多,银主要依靠非化学键作用力而存在在剑麻表面上.所制备的剑麻抗菌纤维在48h内,银释放百分比分别为0.21%、0.17%,这说明银与剑麻的结合能力较强,且会持续稳定的释放出银.考察了载银剑麻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抗菌材料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综述了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分别介绍了无机系、有机系和复合类抗菌剂的特点、抗菌机理及应用领域 ,并指出抗菌复合材料和光催化类抗菌材料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杀菌性能、蛋白质溶出、添加半胱氨酸等实验,并利用生物透射电镜技术,对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对大肠杆菌的杀灭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菌不锈钢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达到99.99%。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肠杆菌与抗菌不锈钢作用后,其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细胞膜脂质和含-SH等还原基团酶发生氧化,细胞内出现了明显的内含物溢出现象。随着与抗菌不锈钢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漏出量不断增加,最终致使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19.
20.
A study was made on th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copper-bearing austenitic antibacterial stainless steel by a series of methods such a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observation, force-distance curves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test. It was observed by AFM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outer cell membrane responsible for the cell permeability was substantially changed for the bacteria after contacting with the antibacterial stainless steel, showing that cell walls were seriously damaged and a lot of contents in the cells leaked.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dhesion force of bacteria to antibacterial stainless steel was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at to the contrast steel, indicating that the electrostatic forces by Cu(2+ )being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killing 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