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化学建材》2005,21(3):57-57
(CN1572969)一种低分子聚合物改性聚乙烯复合防水卷材,它是在主防水层顶底面复合丙纶无纺布或涤纶无纺布,其特征在于主防水层是低分子聚合物共混改性后制成的防水膜,共混改性的方案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分子聚合物二元共混或再加上低密度聚乙烯三元共混,共混后的积极效果是改善熔体特性,提高产量和满足生产卷材的技术要求和提高卷材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2.
郭连波  李良波  孟平蕊 《化学建材》2007,23(5):24-26,28
以PVC、SBS、CPE作为共混组分,采用不同的填充体系,与其他助剂进行共混改性,得到了共混弹性材料.研究了不同共混填充体系物理与力学性能以及分散状态.研究表明,PVC/SBS/CPE三元体系的冲击强度随着SBS的增加而增大,当SBS为6份时,综合性能最佳;随着填料加入量的变化,三元体系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变化;CPE对PVC与SBS共混体系有很好的增容作用,CPE与SBS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对PVC增韧具有协同效应,大幅度提高共混物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乳液共混物及其改性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三种乳液共混物及其改性砂浆的力学性能与共混物组成的关系,发现乳液共混物薄膜性能与组成的关系与砂浆的力学性能与共混物组成的关系是否相似,与具体的共混物体系有关。苯丙乳液(SAE)与丁苯胶乳(SBR)共混,改性砂浆表现出协同效应,特别是两者组成接近1:1时,共混乳液改性砂浆的抗折强度可以提高20%-40%。但氯偏共聚乳液(PVDC)与SAE或SBR共混,则改性砂浆表现出反协同效应。改性砂浆力学性能与聚合物薄膜拉伸强度关系的研究表明,改性砂浆的抗压强度随聚合物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而增大,改性砂浆的抗折强度则与聚合物薄膜的拉伸强度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化学组分试验对比分析了伊朗岩沥青改性高模量沥青的微观相态结构和化学组分;通过沥青三大性能指标测试、与集料黏附性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测试了伊朗岩沥青改性高模量沥青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较高加热温度下伊朗岩沥青与基质沥青共混为相互交融的高模量沥青体系,且伊朗岩沥青改性高模量沥青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的增加保证了伊朗岩沥青改性高模量沥青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与集料黏附性和抗老化性能,但其低温抗裂性能较差。采用伊朗岩沥青/SBS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的方法不仅能改善其低温性能还能进一步提高其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氯化聚乙烯(CM)对三元乙丙橡胶(EPDM)进行共混改性,再与聚乙烯片材热复合后制得抗海水渗透复合卷材。共混改性结果表明,热力学角度下CM与EPDM具有一定的相容性;随着CM/EPDM共混比的增加,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且优于传统EPDM卷材;共混物在海水中溶胀率较低,抗海水渗透性能优异。抗海水渗透复合卷材粘结性能良好;在耐久性试验后,其剥离强度与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等均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6.
龚有林 《建筑技术》1990,(1):30-30,35,36
目前,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回收制品已在改性石油沥青中得到广泛应用。为降低成本,利用共混高聚物改性石油沥青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所谓共混,是指两种以上的相容性高聚物的混合。对有相容性但不能简单混合的高聚物可利用增容剂使其混合。即以强迫互溶、协同效应的形式促使聚合物分子互相贯穿网络,从而达到嵌段或接枝的目的,较大地提高聚合物的粘性及柔性。一、增容剂、相容材料与制作工艺增容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同步法和乳液法等。在共混聚合物中加入增容剂主要是改善分散体系的性能或改善层与层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共混乳液组成及其薄膜的力学性能与共混乳液改性水泥砂浆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试验结果发现,少量氯偏乳液与丁苯胶乳共混,可以显著降低改性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丙苯乳液与丁苯胶乳共混,当质量比为3∶2~4∶1时,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较低.聚合物乳液改性砂浆的氯离子扩散性与聚合物本身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关.聚合物本身的拉伸强度越低、断裂伸长率越大,则改性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越小.当共混乳液薄膜的断裂伸长率从200%~300%增大到800%以上时,相应改性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由(10~15)×10-12m2/s降低到(3~4)×10-12m2/s.  相似文献   

8.
自制水性聚氨酯乳液,并采用共混方法制备聚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共混改性涂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涂膜性能比水性聚氨酯乳液涂膜性能有明显的提高。经过机械共混改性后,PU/PA膜的耐热性有了较大的提高,拉伸强度比PU膜大,而膜变硬、断裂伸长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5)
采用EVA/LLDPE共混体系对HDPE进行了增韧,以提高其制品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结果表明EVA/LLDPE共用比单一组分改性效果要好,在合理配比下有较好的冲击韧性、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其注塑制品有较好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对氯氧镁水泥改性,并利用改性的氯氧镁水泥制备发泡水泥,研究改性组分对氯氧镁发泡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与化学外加剂复掺可提高氯氧镁水泥的耐水性,软化系数高于单掺时的软化系数;加入改性组分后,发泡水泥的密度增大1%左右,抗压强度降低约3%;改性组分对发泡水泥的导热系数影响不大;加入改性组分后,氯氧镁水泥发泡水泥的耐水性提高50%。  相似文献   

11.
潘家韫 《化学建材》1992,8(4):139-141
PVC树脂和ABS树脂能相互进行改性,PVC/ABS共混物则集这两种树脂的特性于一体。阐述了PVC/ABS共混物的性能与组成的关系,介绍了它在化学建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与沥青共混改性能有效地降低沥青材料的温度敏感性。本文叙述了用热塑弹性体SBS与沥青共混改性后材料所显示的性能,并比较了热塑弹性体SBS与其它橡胶对沥青改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优良性能和不足之处。讨论了目前以提高UHMWPE流动性和物理力学性能为目的的共混改性,填料共混复合改性,聚合填充改性,交联改性等4种常用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用橡塑粉进行了改性,研究了粒径、增塑剂、塑化温度、塑化时间等对改性橡塑粉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改性条件并研究了最佳改性条件下橡塑粉的配方。采用该改性橡塑粉制备的共混卷材物理力学性能和耐候性能均能达到标准的要求,而且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5.
PP—g—MMA增容改性PVC/PP共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本桥  李玉林 《化学建材》2002,18(6):19-21,26
用PP g MMA作为增容剂对PVC PP共混体系进行增容改性。PVC PMMA的红外光谱图表明,PVC与PMMA共混中的确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PVC PP CPE PP g MMA共混体系的X射线衍射图证明,PP g MMA的确对PVC PP共混体系具有很好的增容作用。研究表明,增容剂的加入使PVC P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显著改善,有可能用作工程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衣康酸共同改性水滑石(LDHs2),FTIR、XRD分析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衣康酸能够同时进入水滑石片层之间,层间距有很大提高。利用改性水滑石,通过马来酸酐—苯乙烯共接枝改性聚丙烯相容剂的熔融共混和聚丙烯与水滑石溶液共混制备母粒,然后与聚丙烯分别熔融共混两种方法制备聚丙烯/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TEM分析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共接枝改性聚丙烯作相容剂可以使水滑石在聚丙烯基体中达到更好分散。DSC、XRD分析表明,水滑石、相容剂以及聚丙烯对聚丙烯晶型没有影响,但对其结晶速率、结晶度以及晶粒大小有所影响,复合材料中聚丙烯的起始结晶温度、结晶峰温度、结晶速率、结晶度均比纯聚丙烯高,晶粒粒径分布也更均匀。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沥青反应性共混母料改性沥青技术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几类改性沥青的工艺原理,即通过施加剪切力、添加溶剂等办法促使改性剂在沥青中细化、分散、溶胀,并利用稳定剂维持这种胶体状态,遵循此原理提出RM—PMA技术。分析改性剂与沥青极性组分的反应机理;阐述原材料选用原则及母料的两相互穿连续结构设计思路;对母料进行稳定性分析,认为母料不会离析;分析共混加工温度的设计思路并按此思路得出几种改性剂的共混温度。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改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其膜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原位乳液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分别制备了水性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PA和PUA),并对不同改性方法制得的乳液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DSC)、力学性能测试、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研究了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涂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复合乳液较PA在耐溶剂、拉伸等膜性能提高,耐水性能稍有下降;原位乳液聚合法PUA乳液综合性能优于物理共混PU/PA乳液。  相似文献   

19.
提高木质素磺酸盐外加剂的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木质素磺酸盐的塑化性能是混凝土外加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木质素磺酸盐为主要成分可以制出超塑化剂或类似的一些外加剂。苏联对木质素磺酸盐进行了改性研究,探索了两种成功的改性方法。木质素磺酸盐浓缩剂的各种工业产品是分子量极其不同的各种聚合物。在试验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散沉淀法将低分子量、高分子量及中等分子量的各组分分离出来,并用胶体过滤法控制其分子量。试验结果表明,高分子组分的特点是作用持久,延缓混凝土的硬化过程,蒸养后4小时的混凝土强度仅为不掺外加剂混凝土的24%;低分子组分的作用短促,但缺点是引气性大,引入过多的空气往往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蒸养时这种影  相似文献   

20.
田雁晨 《化学建材》2009,25(6):34-38
论述了相变储能材料的各类改性方法,具体为定型改性(包括共混、封装、接枝)和性能改性(包括导热、相分离和过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