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库车和北塔里木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一个完全发育的陆-陆碰撞造山带住往会形成双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和北塔里木前陆地构成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前者是中生代南天山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原前陆盆地,后者则是新生代南天山造带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阶段所形成的新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被后期的造山作用严重破坏,其楔顶带和前渊带的很大部分都已卷入了后期的造山作用。北塔里木前陆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前陆盆地,各沉积带发育齐全,分隔伊犁-中天山地块和塔里木古陆的古南天山洋盆于二叠纪末完全闭合(东部可能早一些),两陆壳地块完全碰撞到一起,库车前陆盆地形成,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作用的远程效应导致南天山造山带重新活动,发生陆内造山,形成北塔里木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2.
天山造山带南北两侧分布着库车和准噶尔南缘两个中、新生代前陆冲断带。天山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对于其两侧盆地的展布、基底性质、沉积盖层的规模、盆地整体结构特征、后期破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在同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库车前陆冲断带和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条件均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两者皆发育多套成熟烃源岩,叠置了多套优质储盖组合,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生储盖条件配套良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阿瓦提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阿瓦提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在新生代柯坪山脉以北东向的沙井子断裂为主滑面剧烈向南东方向逆冲,在沙井子断裂南东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且向南东方向急剧减薄,形成典型的不对称挠曲沉积盆地,这种盆地是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陆相盆地后,再次发育在造山带前缘的前陆盆地,它发育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时间以及成因与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均不相同,可称之为陆内前陆盆地。阿瓦提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油气聚集区带:沙井子断裂油气聚集带、阿恰断裂油气聚集带、阿瓦提前缘隆起(乌鲁桥—阿拉尔)构造油气聚集带。其中沙井子断裂带是阿瓦提前陆盆地中含油气远景最好的区带  相似文献   

4.
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C-俯冲带处于造山带和前陆盆地之间,形成于中国大陆拼结之后,因前陆盆地深层次构造失稳而向造山带俯冲挤压,导致造山带中、浅层次构造向前陆盆地方向道冲及浅表层次滑覆。C型俯冲属陆内俯冲性质,具有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演化特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造山带的形成及其前陆盆地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前陆盆地油气富集条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以准南前陆盆地的烃源岩演化和油气成藏期次为依据,划分出中二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等4套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构造类型和油藏特征的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压扭背斜油气藏和背斜—岩性油气藏,其次为断层遮挡背斜油气藏.综合准南前陆盆地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建立了该区中、东、西段3个油气聚集区带的成藏模式:西段油气成藏多为逆冲断裂带—不整合面单向充注型;中部地区多为断层封闭—多向充注型;东段地区多为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断层遮挡单向充注型.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领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塔里木中新生代库车一拜城、喀什一叶城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与特提斯洋关闭、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相联系的,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基底向周缘的西昆仑、天山造山带陆内俯冲形成地壳叠加楔;造山带逆冲岩席向盆地的大规模推覆;盆地基底挠曲沉降形成挤榨前渊。通过大量的组构分析和三维有限应变测量,计算了造山带向盆地的推覆距离、前陆盆地的递进变形方式和压缩量以及所形成的圈闭类型和油气领域。   相似文献   

8.
松潘-阿坝地区盆地演化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潘-阿坝地区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两个主要拉张-挤压构造阶段。一是由元古代晚期中国古陆解体开始,在早古生代形成分隔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天山-祁连-秦岭洋,在松潘-阿坝地区北缘发育被动陆缘盆地。早古生代洋盆随原特提斯的消亡,经加里东期的俯冲,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最终形成加里东俯冲造山带,由此导致被动陆缘盆地的反转。二是在晚古生代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扩张,在扬子西缘出现的裂陷槽及其间的小洋壳,松潘-阿坝地区西(南)缘形成张裂大陆边缘,发育浊流沉积盆地。晚三叠世随古特提斯的闭合,经印支运动张裂陆缘发生反转,形成印支褶皱造山带。其后,随着新特提斯的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这一地区与青藏高原一起发生隆升,其东部受龙门山陆内俯冲影响,发育陆内褶皱造山带,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因此,松潘-阿坝地区沉积组合类型、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的特点。松潘-阿坝地区总体处于过成熟的早期阶段,进入生成大量甲烷气阶段,具有寻找天然气的前景。从区内已有化探及非地震勘探成果表明,若尔盖坳陷为油气保存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松潘-阿坝地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
塔北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油气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作基 《中国石油勘探》2006,11(4):16-20,60
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前陆盆地是一对共轭的、正负相依的构造地貌单元,它们自北而南分为6个构造单元:拉尔墩基底卷入厚皮冲断带、哈尔克山褶皱冲断带、库勒前缘叠瓦冲断带、拜城—阳霞前渊坳陷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前陆盆地的发育演化共同控制了塔北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变形特征和构造样式。塔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分布主要受含油气系统和区域盖层控制,克拉苏构造带、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秋立塔格构造带和塔北轮台断隆带等4个构造带是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带;已发现克拉2特大型气田等多个油气田,预计仍能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旋回复合特征:①以中生代(部分包括晚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为主体,发育陆相沉积层序;②普遍缺乏典型前陆盆地的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基础”,“基础”主要为晚古生代或更早形成的褶皱基底或前陆盆地;③普遍叠置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受中生代前陆盆地早期阶段坳陷或断陷发育及温暖潮湿气候控制,主要烃源岩是三叠系-株罗系(部分包括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以Ⅲ型干格酪根为主,受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叠置的控制,具生高峰期晚、成藏期晚的特征。叠置沉积物厚的地区普遍进入高-过成熟阶段,以聚集天然气为主;叠置沉积物较薄的地区以聚油为主。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明显受盆地结构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成藏组合类型不同:前陆褶皱-冲断带油气以近源垂向运移为主,往往形成与冲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前陆斜坡带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形成地层、岩性和与断块有关的油气藏。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受盆地原型及其叠加、改造的控制。发育早、演化长、继承型或叠合型前陆盆地含油气前景最好,残余型前陆盆地次之。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源条件、冲断带演化、构造样式、油源断层、封盖层特征、晚期断裂活动强度等分析,提出库车、准噶尔南缘、塔里木西南缘、祁连山北缘、柴西南缘、川西、柴北缘等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11.
喜马拉雅运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喜马拉雅运动期源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在盆地南缘发育了陆内造山型类前陆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准噶尔盆地油气晚期成藏:快速沉积的巨厚磨拉石建造使中、新生界烃源层在南缘山前坳陷中成熟排烃;在盆地南缘形成了喜马拉雅运动期成排成带的背斜构造,在盆地北部形成了一些平缓的低幅度背斜构造,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在全盆地强化了断裂的运移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为东欧地台东部边缘一个典型的前陆盆地,发育前寒武里菲纪—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其中上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成了巨型富油气区,具有广阔的油气资源前景。其构造演化经历了陆内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台地阶段、造山带前陆盆地形成阶段以及前陆盆地碎屑岩阶段。研究表明,该盆地经历了大陆开裂—大陆碰撞整个"威尔逊旋回"的构造运动,具有典型的大型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特征;被动陆缘阶段发育的生物碳酸盐岩为烃源岩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前陆盆地形成时造山带强烈的区域构造运动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使油气大规模聚集;盆地东部褶皱带为今后重要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5个期次:即印支期(T2-T3)、燕山早期(J2末-J3)、燕山晚期(K1末期)、燕山末期(K2末期)和喜马拉雅早期(E末期)。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拉美地区在世界油气资源中所处地位不断提高,奥连特盆地属于该地区勘探与开发程度较高的重要含油气盆地。为加深对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控藏规律的认识,将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史大体划分为古生代被动陆缘、中生代弧后裂谷及新生代弧后前陆3 个阶段。根据断裂发育及沉降–沉积特征,将奥连特盆地划分为西部次安第斯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及东部前陆斜坡构造带3 个构造单元。构造演化对该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中部构造带西(早)安第斯阶段多形成低幅背斜圈闭,西部、东部构造带东(晚)安第斯阶段分别以形成逆冲断背斜型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7.
天山陆内俯冲造山转换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山山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复合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挤压效应影向下,发生了陆内俯冲。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相向俯冲于天山之下,造成了山系的急剧隆升和冲断推覆,在构造重荷作用下,沿着天山南、北山前发育了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这一特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共识。然而,天山陆内造山带在形成过程中沿着走向却存在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东、西天山在地壳厚度、山系海拔高度、地震活动烈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上以西天山的活动性明显大于东天山为特点。发育于准噶尔地块内的博格达山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山系隆升和褶皱冲断控制其边缘前陆盆地的充填,与西天山相对应。这说明天山陆内造山过程中存在着转换作用,把西天山陆内俯冲的地壳缩短量转换到了博格达山地区,由此平衡东、西天山的差异,故称之为陆内造山转换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系统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中、古生界油气系统成因及演化复杂,按照"动态演化"综合分析思路将其分成原生、再生烃(二次生烃)及复合油气系统三大类。加里东期、海西期及印支期是原生油气系统的主要形成期,燕山期是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原生油气系统的主要破坏与改造期;喜马拉雅期是再生烃油气系统及复合油气系统的主要形成期,也是四川盆地原生油气系统的主要改造期。指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川西北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煤成气藏、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江西鄱阳盆地南部凹陷、川中乐山-龙女寺隆起下古生界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