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测量技术,研究~(90)Sr-~(90)Y的β粒子辐照D-和L-丙氨酸,产生自由基的不对称作用。实验结果表明,β粒子(左旋电子)优先引起D-丙氨酸的不对称分解。实验在77K下照射,然后在室温下立即用ESR谱测量。该实验说明基本粒子的手征不对称性,通过电弱作用力对氨基酸对映体立体有择辐解,在原初状态(Primary Stage)可被检测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穆斯堡尔效应研究了磁场成型、轧压成型等不同工艺和温度对SrFe_(12)O_(19)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前一种工艺制备的样品,其饱和磁矩σ_s和居里温度Tc均稍高于后一种。在77K和300K时,它们的σ_s分别为93.0、91.5和67.0、64.0(Gscm~3/g)。Tc分别为740K和735K。穆斯堡尔谱表明,这两种工艺对Fe~(3 )离子的磁矩取向有明显的影响,但超精细场大小基本不变。由计算机拟合得到的磁矩取向与易磁化方向的平均夹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出对放射性废液中长寿期活化产物具有高效选择性的吸附剂,在室温下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ZIF-67,并对该材料进行了热稳定性测试以及结构的表征。首次考察了初始pH值、吸附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ZIF-67吸附Co(Ⅱ)和Mn(Ⅱ)的影响。结果表明:ZIF-67属于微孔材料,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在pH为6.0、温度为30℃、初始浓度为500 mg/L的条件下,ZIF-67对Co(Ⅱ)和Mn(Ⅱ)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05.63 mg/g和197.43 mg/g。ZIF-67在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对Co(Ⅱ)、Mn(Ⅱ)和Ni(Ⅱ)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因此,ZIF-67在实际放射性废液中活化产物的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LiZn复合铁氧体Li_(0.5(1-x))Zn_xFe_(1.5 0.8z)O_4体系在77K、195K和室温条件下,加上与γ射线方向平行的磁场,可观察到六线磁分裂谱二、五峰的强度随x增加和温度降低而变得明显。可确认LiZn铁氧体在B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时间微分扰动角关联方法,测量了80—422K温度范围内~(111)Cd在In_(0.95)Ag_(0.043)Ga_(0.005)合金中的四极相互作用随温度的变化,进而导出晶格电场梯度的温度变化。在In_(0.95)Ag_(0.043)Ga_(0.005)合金中,晶格电场梯度的温度变化遵从T~(3/2)定律:V_(zz)(T)=V_(zz)(0)(1—BT~(3/2)),斜率B=7.48(47)·10~(-5)K~(-3/2)。在80、298和422K的电场梯度分布宽分别为0.1147(259)、0.0924(340)和1.344(175)。表明在液氮温度和室温时,合金的晶格结构特性较好,温度升高,晶格结构特性变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测定甲酸铀酰[UO_2(HCOO)_2·H_2O]在290K-10K的红外光谱,确定了该化合物铀酰基团(O-U-O)v_(as)振动峰位,研究了温度对峰宽、峰位的影响,并采用差减及峰内标法估算了甲酸铀酰在290K-10K的同位素位移值。测得290K,77K及10K时~(238)U的v_(as)值分别为931.90cm~(-1),930.82cm~(-1)和930.74cm~(-1),~(235)U-~(238)U同位素位移△v分别为0.63cm~(-1),0.67±0.18cm~(-1)和0.71±0.21cm~(-1),位移值与理论计算值接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高阻NTD硅低能β,γ和X射线探测器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15mm~2,厚2.3mm。在77K温度下用脉冲光反馈前置放大器对最大端点能量为18.6keV的氚β,~(241)Am 59.5keV的低能γ和X射线的能谱及~(55)Fe 5.9keV的X射线进行了测量。对~(55)Fe 5.9keV的X射线能量分辨率为190eV,并可在室温下存放。  相似文献   

8.
为设计一种对U(Ⅵ)具有较高吸附容量和较高选择性的吸附材料,采用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与磷酸二氢铵作为原料,通过热共聚法制备P-C_(3)N_(4),再利用磷酸氢二钠与硝酸银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制备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吸附实验结果表明,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在室温下对U(Ⅵ)的吸附容量达到524.6 mg/g;在溶液中同时存在Na^(+)、K^(+)、Mg^(2+)、Ca^(2+)、Sr^(2+)、Zn^(2+)、Ni^(2+)和Co^(2+)等竞争离子时,对U(Ⅵ)的吸附分配系数达到6.13×10^(3)mL/g。XPS分析结果表明,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中的含N和含P官能团可能参与U(Ⅵ)吸附过程。因此,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是一种对U(Ⅵ)具有较高吸附容量和较高选择性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9.
用正电子湮没寿命技术研究了非晶合金(Co_(0.85)Ni_(0.08)Fe_(0.06)Nb_(0.01))_(75)Si_(10)B_(15)的结构弛豫和晶化过程。样品取自觉42mm、厚0.035mm的快淬非晶条带,经X射线衍射证明是非晶态。样品在真空中不同温度下等时退火40分钟,处理后的样品在室温下进行正电子湮没寿命测量。同样样品在室温下进行热电动势测量,将结果和正电子寿命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在X(γ)射线能谱仪和工业检测仪表中以及剂量仪器中都期待理想的室温X(γ)射线半导体探测器的产生。 1982年11月彭华寿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核探测器学术会议上作的“低能核辐射探测器进展”一文中谈到,多年来室温化合物半导体探测器的发展一直得到人们的注意,十多年来,国外较集中的对CdTe和HgI_2两种材料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尚  相似文献   

11.
BIXS(β射线诱发X射线光谱法)是一种针对材料中氚的无损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探测氚在材料与工作气体(氩气)中诱发的特征X射线与轫致辐射X射线谱计算材料表层(β射线射程范围内)与基体中的氚含量与分布。通常认为氩的Kα特征峰强度与材料表层氚含量呈正比,然而该结论的前提是氚在材料表层均匀分布,而未考虑非均匀分布的情形。本文详细评估了氚在材料表层的深度分布对BIXS能谱中Ar(Kα)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分布的情况下,β射线最大射程的1/10范围内的氚对Ar(Kα)强度的贡献约为50%;在非均匀分布的情况下,Ar(Kα)的强度与均匀分布有数倍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测量中需根据氚在材料表层的具体分布对结果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2.
在室温和液氮温度(77 K)下,利用中子粉末衍射方法研究了NdFe10.5Mo1.5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采用Rietveld峰形精修方法对衍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NdFe10.5Mo1.5在77 K时晶胞参数a比室温时的大,晶胞参数c比室温时的小。NdFe10.5Mo1.5的热膨胀反常现象只用最近邻铁原子间距离和最近邻原子数来解释是不全面的,还应考虑Nd-Fe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是Nd-Nd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实验室参与的一个“标准物质”定值的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观点。文中特别描述了在以往诸多测试中为人们所忽视的~(228)Ra(~(228)Ac)干扰下的~(40)K的γ谱法测试及校正问题。指出,如果忽视这一干扰校正,那么,在当前这个~(228)Ra与~(40)K的比活度相当的“标准物质”中~(228)Ra(~(228)Ac)干扰会导致~(40)K的定值伴有20%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Ti_(1.08)V_(1.21)Cr_(0.28)Fe_(0.40)Zr_(0.30)合金的吸氢特性以及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一些问题。利用XRD和SEM技术对合金及其氢化物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容易活化;吸氢量大。在室温时,吸氢压力-组成等温线坪台压力接近101325Pa,坪台区范围约0.8H/M~1.6H/M(该试验最高压力范围内)。合金氢化物(吸氢量约1.25H/M时)的形成焓变为-27.4kJ/moleH_2;熵变为-200J/(K·moleH_2)。合金吸氢速度和氢化物离解速度快;600℃时氢化物离解回收率高于95%。氢气中杂质氦对合金吸氢量无明显影响,而使吸氢速度明显降低;空气对合金的吸氢速度和吸氢量都有较大影响。合金有较好的抗粉化性能,吸氢量为1.1H/M时合金体胀率约11%。合金氢化物在空气中不自燃。合金吸氢后分解为多相。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实验室参与的一个“标准物质”定值的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观点。文中特别描述了在以往诸多测试中为人们所忽视的~(228)Ra(~(228)Ac)干扰下的~(40)K的γ谱法测试及校正问题。指出,如果忽视这一干扰校正,那么,在当前这个~(228)Ra与~(40)K的比  相似文献   

16.
太阳中微子、宇宙暗物质以及稀有粒子的探测是国际上重要研究课题。实验中,探测器材料以及探测器屏蔽材料内存在的40K以及U、Th系列等放射性核素产生的放射性严重地影响对中微子以及暗物质的测量。本工作首次采用加速器质谱方法测量中微子探测器材料(CsI和液体闪烁体)中40K的含  相似文献   

17.
P型硅单晶通常用来制备具有几个毫米厚的Si(Li)探测器,如果象高纯锗一样,硅单晶的纯度足够高,它不需要进行锂漂移就可制成较厚的硅探测器。此种探测器在使用时需冷却,而在保存时可回暖到室温。我们应用浙江大学研制的超纯硅单晶,制成了灵敏面积为50mm~2、厚度为1.73mm的探测器Si(Hp)-82101,在77K下,测得对~(207)Bi1063.4keV跃迁的K内转换电子能量分辨率为1.72keV,这已超过目前用高阻硅和Si(Li)探测器测量所获得的最好分辨率水平1.9keV。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80年代慕尼黑技术大学研制出的一种新的~(42)Ar-~(42)K母牛系统。描述了用氚束制备~(42)Ar的方法;~(42)Ar-~(42)K的衰变特性及其应用上的优越性:~(42)Ar-~(42)K的物理分离原理及母牛装置,并利用~(42)K作示踪剂,研究了钾在鹌鹑蛋孵化过程中的输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用锂漂移方法制备单开端同轴锗(锂)[Ge(Li)]探测器的工艺及其主要性能的测试结果。试制成的探测器的灵敏体积为26—43厘米~3,封装在真空度为3×10~(-6)毫米汞柱的低温装置中,在液氮温度(77°K)下使用。典型样品乙-4-5-1的灵敏体积为26厘米~3,其工作偏压为1千伏,对~(137)Cs662千电子伏γ射线能量分辨率为2.8千电子伏,峰康比为14,对~(60)Co1.33兆电子伏γ射线能量分辨率为5.1千电子伏,峰康比为7.7。在25厘米处测得相对于3×3时NaI(Tl)的效率分别为4.2%和3.4%,绝对效率分别为0.47×10~(-4)和0.2×10~(-4)。  相似文献   

20.
正采用U(Ⅳ)为还原剂,研究了30%TBP/正十二烷中Pu(Ⅳ)的单级还原反萃取行为,考察了相接触时间、还原剂浓度、酸度、支持还原剂浓度对Pu(Ⅳ)反萃率的影响。单级反萃实验在玻璃离心管中进行,将有机相料液和U(Ⅳ)的还原反萃液按照1∶1相比加入离心管中,在室温下振荡器震荡至预定时间,快速离心分相,分相后分别取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