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柔性支承传动是一种新型传动装置,它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本文除专门分析了其稳态过程的动力学外,还着重分析了稳定运转时传动装置自身振源激发的动力传递,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柔性支承传动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2.
该装置主要由加料机构和柔性连杆支承两部分组成(如图1). 加料机构包括支腿、料斗、料斗口控制连杆、流量控制器、幕状散口器;柔性连杆支承主要包括摆动轴、连杆柔性支承、支承耳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RV减速器柔性因素对传动精度的影响,以BX40E减速器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支承弹性变形及齿轮接触弹性变形对系统动态传动精度的影响,建立多自由度RV减速器动力学模型,提取系统的动态响应;探究变载、变速条件下各级传动接触及支承变形对动态传动误差的贡献量,量化分析BX40E减速器传动误差对各柔性因素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动态传动误差随负载增加而增加,输出转速平稳性随负载和转速增加而下降;二级传动的接触变形对减速器传动误差贡献最大,柔性支承贡献次之;传动误差对“摆线齿轮-曲拐”处及“行星架-曲柄轴”处支承刚度的敏感度高于其他支承处,对二级齿轮接触刚度的敏感度高于一级传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氮化硅陶瓷球加工精度,提出研磨盘偏摆运动可控的新型锥形柔性支承研磨方式,探究柔性支承研磨方式下陶瓷球成形机理。基于新型研磨方式建立仿真模型,深入分析研磨盘偏摆运动对于氮化硅陶瓷球研磨轨迹与受力状态影响。在搭建的新型锥形柔性支承研磨平台上进行正交实验,进一步分析研磨盘运动特性对球体成形的影响。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柔性支承研磨方式下,随着研磨盘偏摆角增大,球体轨迹均匀性标准差从43.58降至35.49,最大接触力提升至初始值的4倍,陶瓷球平均球直径变动量从1.466μm增至2.382μm,批直径变动量从4.98μm增至10.27μm。研磨盘偏摆运动有利于优化研磨轨迹,但增大了球体受力的不均匀性,不利于改善氮化硅陶瓷球平均球直径变动量与批直径变动量,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研磨盘偏摆角需控制在0.02°以内。  相似文献   

5.
针对开发的铝合金薄壁曲面柔性夹具系统,设计柔性工装夹具的可行性对比试验.在对曲面薄壁试样工件的铣削加工中,分别使用柔性夹具与原来的代木夹具作为支承,使用同样的铣削参数进行加工.分析两种装夹方法的装夹效率及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并利用Hyper Works的模态分析证明柔性夹具系统有良好的减振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减小轧钢机主传动系统扭矩放大系数的一个新方法,即采用柔性支承传动。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秦冶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鱼雷型混铁水车采用了全悬挂、柔性支承、少齿差减速机的罐体倾翻传动系统。减速机悬挂在鱼雷罐主动端枢轴上,通过扭力杆与主动端平台的固定座连接。文章介绍了传动系统减速机柔性支撑的扭力杆的强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航空航天制造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尺寸大、刚度低、易变形的大型薄壁件,开发出了一种多点柔性定位工装,根据这种柔性工装和工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能够对这类零件的定位/支承布局方式进行有效优化的方法,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质量,节省了这类零件制造的工装成本。  相似文献   

9.
文中着重介绍了联德国近年来研制的新型砂轮卡盘,用端面有一定形状的钢环支承砂轮,法兰盖径向开槽,增加柔性,故夹紧力能均匀分布,性能比通常用的卡盘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的高功能型模块式组合机床把刚性和柔性相结合,先进与实用相结合,机、电、液相结合,通用与专用相结合。具有基础模块通用,功能模块先进,支承模块可调和电气模块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支承传动机构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解。应用集中参数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该系统的三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采用拉氏变换方法获得了该系统在阶跃载荷作用下的时域解,给出了主轴和扭力杆的振动位移、动态应力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主轴和扭力杆截面的动力放大系数。  相似文献   

12.
磁液双悬浮轴承采用液体静压与电磁悬浮的双重支承形式,在大幅度提高承载能力及刚度的同时,也使得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较多,易诱发其支承系统运行不稳定。然而稳定性又是磁液双悬浮轴承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的前提及基础,因此本文拟对磁液双悬浮轴承单自由度支承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及校正。首先,本文介绍了磁液双悬浮轴承的结构特点、支承调节机理。接着,基于力学平衡方程、电磁方程及流量方程,推导了轴承单自由度支承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对其支承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轴承单自由度支承系统存在右端极点是系统本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最后,采用根轨迹法与频率法对单自由度支承系统进行了稳定性校正,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校正后的单自由度支承系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校正后的支承系统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及具有良好动态品质。本文所做研究能够为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机床轻量化设计的关键问题——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卧式车床支承件为研究对象,对其支承件结合面形式、几何结构类型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对切削加工工况、载荷和约束特点的分析,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各支承件的静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支承件几何结构类型与支承件静态特性的相应关系。通过研究支承件的结构与静态特性,得出卧式车床中梁、板和箱体三类支承件的变形主要为整体的弯曲、倾覆和扭转以及导轨的局部弯曲和扭转变形。研究结果为卧式车床支承件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机床轻量化设计的关键问题——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卧式车床支承件为研究对象,对其支承件结合面形式、几何结构类型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对切削加工工况、载荷和约束特点的分析,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各支承件的静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支承件几何结构类型与支承件静态特性的相应关系。通过研究支承件的结构与静态特性,得出卧式车床中梁、板和箱体三类支承件的变形主要为整体的弯曲、倾覆和扭转以及导轨的局部弯曲和扭转变形。研究结果为卧式车床支承件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滚动轴承支承的端面凸轮下压机构广泛应用于众多机械装备。然而,端面凸轮下压机构的支承轴承常常因冲击力过大,导致轴承组件表面发生失效故障。针对这一问题,以滚动轴承支承的端面凸轮下压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的刚度匹配方法,对该机构的支承轴承的冲击力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的轴承内部的冲击应力。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对端面凸轮下压机构支承轴承的冲击力和应力进行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赫兹理论分析了支承辊和工作辊接触区的应力状态,结合现有的几种辊型倒角曲线,依据辊间接触应力均匀分布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支承辊辊型倒角。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轧制模型,通过改变轧制力等参数对不同辊型倒角下支承辊的应力场、工作辊挠度以及钢板的厚度差做了分析和对比;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利用FE-SAFE疲劳分析软件,并采用Brown-Miller疲劳损伤公式估算不同辊型倒角下支承辊的疲劳寿命,证明了新辊型对提高支承辊疲劳寿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轴承刚度的影响,分别计算分析了在刚性支承和弹性支承下的临界转速,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了轴承刚度对于滚珠丝杠副的动力学特性和抗共振模糊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弹性支承时,滚珠丝杠副的第一阶固有频率明显下降;径向刚度主要影响滚珠丝杠副的弯曲模态,而轴向支承刚度主要影响轴向振动;随着径向支承刚度的增加滚珠丝杠副的杭共振模糊可靠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磁液双悬浮轴承采用液体静压与电磁悬浮的双重支承形式,在大幅度提高承载能力及刚度的同时,也使得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较多,易诱发其支承系统运行不稳定。然而稳定性又是磁液双悬浮轴承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的前提及基础,因此本文拟对磁液双悬浮轴承单自由度支承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及校正。首先,本文介绍了磁液双悬浮轴承的结构特点、支承调节机理。接着,基于力学平衡方程、电磁方程及流量方程,推导了轴承单自由度支承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对其支承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轴承单自由度支承系统存在右端极点是系统本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最后,采用根轨迹法与频率法对单自由度支承系统进行了稳定性校正,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校正后的单自由度支承系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校正后的支承系统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及具有良好动态品质。本文所做研究能够为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高效溯源出机床支承系统的刚性薄弱环节,提出了敏感性分析基础上面向支承系统加工精度的结构设计方法。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以支承系统加工精度影响明显的立柱为例进行了拓扑优化设计,提出了以静态应变能与静动组合应变能为优化目标响应的壁板与结构单元设计。在此基础上,将该机床的刀尖最大变形量作为优化设计的目标,兼顾支承系统的质量与固有频率,建立了支承系统中涉及立柱外壁板和结构单元的尺度优化设计方法。最后,立式加工中心支承系统在保证质量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新设计方案与原方案的性能,其结果刚性提高了5%~11%,验证了支承系统敏感性分析方法及结构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国内外冶金轧辊堆焊修复技术的发展状况,并对国内外轧辊堆焊技术进行了比较,着重对冷轧支承辊堆焊材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指出现行冷轧支承辊堆焊材料存在的问题,对冷轧支承辊堆焊修复工艺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国内冷轧支承辊堆焊修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