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被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积极地寻找新的理论,尼采哲学在这时来到中国。尼采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其思想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的看法的真正源泉,尼采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也影响了鲁迅。鲁迅受其影响,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鲁迅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3.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个人的拜伦,在他眼里拜伦成为其自身志向和情感的投射;而鲁迅对拜伦的译介除了凸显其英雄气概,还着意发掘其叛逆和孤独的精神气质。这些拜伦形象虽然和真实的拜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拜伦的主流想象。它们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梦一起书写了历史紧要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品貌。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对吕纬甫“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格外迂缓”等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鲁迅先生为何有这样的描述,其背景和缘由是什么?为此,本文将吕纬甫“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格外迂缓”等精神与行动表征的描述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以布迪厄文化社会学作为理论支撑,从场域、惯习及资本三个核心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尚武精神渐失是以吕纬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当时社会价值的突出表象,这种表象是五四后期社会剧烈变革所造成知识分子精神实体在场域、资本及惯习的深刻影响下,发生质变的中心问题,体现在与场域(社会空间)、惯习(主观行为)、资本(客观行为)深层的社会关系。这种深层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尚武精神的聚合”,导致以吕纬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精神状态及“格外迂缓”的行动表征,并最终影响了知识分子改革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从启蒙话语建构和知识分子自我发现的角度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低落如何影响了鲁迅《野草》的写作。启蒙话语的建构是以有效的对话关系为基础的,因为缺乏共同的精神自觉,知识分子与一般民众之间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关系。启蒙话语既然难以完成建构,知识分子或退守,或复仇,或沉默,不过是发现和体认了自我深深的无力感,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野草》黯淡、低沉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6.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人。在鲁迅那里,对于个人的称赞,从来不是在等级制意义上,而是对于个体精神和个性的肯定。对于“众数”、多数人的批判;也不是在政治层面或等级制意义上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卑怯人格。鲁迅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他将名誉、地位看得很淡,在必要时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称号。  相似文献   

7.
对孔乙己与陈士成的悲剧命运提出新的看法:科举制度断送他们的前程,民众的冷漠把他们逼上绝路,鲁迅着重思考的是他们的寂寞与“五四”新式知识分子寂寞的联系,是鲁迅探索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前奏。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折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识分子的精神素质概括为知识、道德与勇气等,而关键要把知识分子的精神素质界定为社会责任所应备的基本品质,继而强调知识分子精神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平凡人性的视角重新观照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撷取鲁迅生活、工作中的若干事件,我们可以展示出中国历史上风云多变的一段岁月里,一个颇受争议的“精神界战士”的性格品质,还原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丰富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开中国现代学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先河。在其小说中。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所谓旧式知识分子,有在新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面历史巨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灵历程,也表现了他对这些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中的意象体现着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特色,文中旨在考察这些否定性意象中蕴含着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鲁迅杂文及其思想.通过对杂文中否定性意象的分类及其生成的分析,可以窥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对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奴性人格的否定,其中既体现着创作主体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而且寄寓了鲁迅潜意识深处的独特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阎真的小说专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刻画。《曾在天涯》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精神漂泊困境;《沧浪之水》聚焦的是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精神根基和价值观惨遭解构的具有传统信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因为女人》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代女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和价值信仰的毁灭。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的失落和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是大学在历史发展轨迹中沉淀下来的精神特质,是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特有的群体意识、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种独立、超然、批判和创新的风格,是自由包容的胸怀。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精神出现了失落,表现为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独立性的丧失和大学的堕落。知识分子和大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要重建大学精神,就是要构建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精神共契。  相似文献   

14.
<正> 二十年代初,北方反动军阀势力的强大和进步知识分子营垒内部的分化一度使鲁迅感到苦闷和彷徨,唱出了“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悲歌。鲁迅先生此时思想上正处于进化论向阶级论、激进的民主主义向伟大的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他以不甘沉沦的坚强意志与消极颓唐的悲观情绪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新与旧、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等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经历着极为艰苦的精神跋涉。同时,在艺术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实践和突破。于是,体现这种思想、艺术“裂变”的抒情散文诗集《野草》便应运而生了。 在《野草》的创作过程中,曾受过日本著名评论家厨川白村文艺观影响的鲁迅“拿来”了当时盛行的西方“象征主义”,使之成为这部散文诗集突出的艺术特征。所谓“拿来”,当然并非  相似文献   

15.
宗璞从"文化救国"的独特角度继承了"五四"的启蒙传统,并指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源头——传统士大夫文化仍有积极的道德指向。但主观化的叙事方式、理性自省精神的缺乏,以及对人物和历史的简单处理,使得对知识分子的正面书写流于脸谱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颓废、独语、拯救三个主题分析何其芳文学精神,阐释作为知识分子的诗人何其芳在文学上的"精神拯救"问题,试图进行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鲁迅研究专著《鲁迅晚年思想的当代解读》是作者在长期的钻研探寻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是在更深、更精、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中,寻求对鲁迅思想、鲁迅文化本位的把握。全书具有三个特点:独特的研究视角;拓宽的研究领域;高扬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为混乱中战斗着的诗人定义,这是胡风《在混乱里面》一集的宗旨,同时也是胡风对“五四”先驱鲁迅的追寻并进行自我规范的表现。“战斗着”是胡风终其一生所追逐的。“战斗着的诗人”对社会人生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战斗激情,对社会人生抱有无限的真诚与强烈的爱憎,并且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宗教般虔诚的献身精神。“战斗着”的艺观与人生观互为表里,既是胡风艺生涯、批评实践的注脚,同时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无疑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抑或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他们对于自身的存在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起因是鲁迅对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敏感与认同。试图梳理鲁迅藏书中的克尔凯郭尔和鲁迅作品中的克尔凯郭尔,来探究克尔凯郭尔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何种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