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通过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粒度、测井特征等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古近系沙一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并局部发育深水滑塌浊积扇、滨浅湖滩坝微相以及滨浅湖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多呈条带状、片状分布;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在平面上主要呈椭圆状、土豆状或不规则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在河道主体边侧呈条带状、席状分布;深水滑塌浊积扇主要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边界处或者河道砂体之外,整体呈现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沉积组合,其物源来自南西方向。断裂、古地貌及物源供给方式是影响南堡凹陷南部物源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应用老君庙油田较丰富的钻井资料和多年积累的地质研究成果,从沉积过程角度出发,对其河口坝较发育的 L11 小层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并对基于沉积过程的河口坝储层构型分级系统进行了探讨。该系统以末端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单一成因河口坝为三级构型单元(同时也是基本的研究单元),以主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单一成因河口坝复合体为四级构型单元,以多个主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河口坝复合体为五级构型单元。确定了单一成因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在研究区共识别出 14 个单一成因河口坝。 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切物源剖面及顺物源剖面确定各单一成因河口坝沉积的先后顺序,结合三维综合分析,最终阐明了各单一成因河口坝的时间演化序列。在沉积学原理的指导下,恢复了研究区复合河口坝的形成过程,明确了河口坝的规模及河口坝间的叠置样式与其形成过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以河道沉积为主,具有连片分布特征,但在开发过程中注采对应性差,连片砂体内部构型及叠置样式复杂。以现代沉积、数值模拟为基础,结合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对安塞油田塞160井区长611小层沉积相及砂体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其内部砂体构型特征,并划分了砂体演化期次。研究结果表明:(1)塞160井区为典型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2)研究区平面上浅水三角洲发育典型的指状河口坝砂体,河道多数分布在河口坝中间,形成“河在中间、坝在两边”的平面分布样式。(3)垂直物源方向上,分流河道多深切但未切穿河口坝,形成了“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样式;顺物源方向上,单一河口坝砂体前积形成了复合河口坝砂体。(4)不同河口坝之间发育泥质或物性隔夹层,导致连片砂体不完全连通;单一河口坝砂体长度为280~1 400 m,宽度为200~420 m;同期河口坝规模(长宽比)及前积倾角相似,不同期次河口坝表现为顺物源长度及前积倾角减小,宽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二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了解区域沉积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对大量野外剖面观察、地震剖面资料、测井资料、取心井段和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为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湖3种沉积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占优势,先期形成的河口坝往往受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冲刷侵蚀而得不到完整保存,所以须家河组二段河口坝不甚发育,在剖面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多呈冲刷截切叠置关系。  相似文献   

5.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渤海BZ25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砂体进行了构型解剖,探讨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内部的沉积微相组成,分析指状砂坝的宏观分布及内部构型特征。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分支砂体为指状砂坝沉积,由河口坝、坝上分流河道以及天然堤组成,分流河道下切河口坝,薄层天然堤则披覆于分流河道两侧的河口坝之上。指状砂坝平面上多呈弯曲状,向盆地方向弯曲度有所增加,内部分流河道由深切河口坝型到浅切河口坝顶部型转变。研究区指状砂坝宽厚比为25~110,宽度与厚度呈一定双对数线性正相关关系,并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变化。针对指状砂坝,在注水开发方式下,应避免同一分流河道内注采的开发方式,并指出指状砂坝内分流河道的中上部及注采井未钻遇的河口坝砂体为剩余油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河口坝、滩坝等微相。浅水三角洲砂体划分为4个构型级次(5~8级),本次研究的单砂体属于8级构型单元。综合利用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识别了单砂体的6种侧向接触样式: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河道-河道切叠式、滩坝-滩坝拼接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和泥岩分隔式。井间示踪剂资料显示,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性最好,其次为河道-河道切叠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和滩坝-滩坝拼接式,最差为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模式,其中浅水三角洲平原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溢岸,单一分流河道砂体间接触样式主要有侧向切叠、侧向与溢岸砂体相连、垂向叠加和斜列叠加4类;浅水...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南堡1-5 区东一段储层层次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南堡1-5区主力开发层系东一段为浅水环境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发育砂体的层数多、接触关系复杂。根据层次结构分析的原理,将研究区东一段储层划分为9级层次,研究重点为第5至第7级层次储层,即单砂层—单成因砂体—单河道砂体。在小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夹层特征完成沉积时间单元的细分(单砂层划分);根据单砂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识别出单成因砂体;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高程和厚度差异特征,在最主要的单成因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5区东一段单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砂体厚度为3~5 m,最大宽度为400 m,且多条单河道砂体交切形成广泛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受波浪作用的改造和后期水下分流河道的破坏,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边缘砂体呈席状化展布;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仅在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河道边缘部位局部残留。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第三段扇三角洲具有陆架型扇三角洲的特点,单层呈正韵律而总体呈现反旋回的地层层序。这种层序既不是典型的河道沉积(正粒序)也不是典型的河口坝沉积(反粒序),它是在湖底坡降较缓的陆架型扇三角洲条件下,由河道进入湖盆的轴向射流所形成的沉积体。轴向射流的水流能量和速度沿着轴向向前方和两侧逐步衰减,所携带的沉积物的粒度随着水流能量的减弱而变细,沉积物的厚度变薄,逐步由水下分流河道演变成为一个坝状堆积物,形成分流河口的河口坝沉积。河口坝前缘沉积物连片,形成席状砂。河口坝实际上是河流入湖后形成的以河口坝为主的一系列微相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坝核、坝侧缘、坝边缘、坝前缘、席状砂和坝间6个微相类型。河道的主流线或河道的位置发生迁移时,导致砂坝垂向加高并产生横向迁移,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地层层序样式。  相似文献   

9.
大情字井地区青一段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单井相、剖面相分析,在青山口组一段沉积时期,湖水继续扩张,自下而上湖水到青一段沉积末期扩张到最大。在本区青一段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砂岩在青山口组内广泛发育,是最重要的储层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东北部核三段沉积时期发育候庄辫状河三角液砂岩体。据沉积相研究结果,已标定的3个地震储层由水下分流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组成。采用多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方法,分别对2地震储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靠近物源区的水下分流主河道,其孔隙度较高,而远离物源区河口坝,远砂坝口和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其孔隙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最后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砂体叠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分支河道和河口坝-滩坝叠覆体是蓬莱镇组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成因砂体类型,平面上,分支河道呈树枝状,顺着物源方向展布,河口坝—滩坝叠覆体呈条带状,平行于岸线分布,纵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相互叠置形成多种“复合砂体”类型。②从上游到下游,由于地形逐渐平缓,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逐渐减小;低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三角洲的进积和退积,高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三角洲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规律与叠置样式。③建立了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和4种砂体叠置模式,分别为低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坝上河、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和河口坝叠置。  相似文献   

12.
内陆湖泊三角洲河口区水动力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河口区水动力特征是直观理解沉积过程、有效揭示沉积机理和模式及合理刻画砂体形态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应用流体力学的射流理论和牛顿内摩擦定律,分析内陆湖泊三角洲前缘河口区水动力特征和水动力场的主导机制。 结果表明:河流入湖后,河流水体所受湖泊水体的阻力主要来源于河流水 体与湖泊水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黏滞力即内摩擦力,河流水体平均流速越大,湖泊水体越浅,则速度梯度越大,内摩擦力或切应力越大;天然河流水体向湖泊水体的推进长度非常有限,主要受出口断面处河流水体的初始流速和河流深度的控制,而不受河流宽度控制。 三角洲前缘河口区主要发育呈舌状平行 于湖岸线展布的河口坝砂体,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则不发育。 河口区复杂多样的砂体形态本质上是多期垂直于湖岸线展布的平原河道砂体与平行于湖岸线展布的河口坝砂体垂向叠加和侧向拼接或改造后垂向叠加和侧向拼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成因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演化各阶段发育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集体,其沉积相主要是冲积扇、河流、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以及滨浅湖滩坝,岩石类型主要是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及粉砂岩。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集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差异较大,三角洲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砂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最高。不同成因类型储集体的物性特征不同,河流相、(扇)三角洲前线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扇)三角洲前线席状砂及滨浅湖滩坝砂体,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砂体物性相对较差。图4表4参9  相似文献   

14.
浅水三角洲前缘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内部砂体历来是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弄清其沉积规律与沉积模式,是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资料等,对该区长82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及成因类型进行研究,在考虑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志丹地区发育2类沉积特征明显不同的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别是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2类砂体的岩石类型均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大、砂质成熟度低,垂向上多期砂体连续叠置,平面上连片性差,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单层厚度小、砂质成熟度较高,频繁地夹泥—粉砂薄层,平面上连片性好;志丹地区处于湖盆的浅水缓坡上,区内砂体发育的类型与湖平面高低密切相关,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沉积主要受控于低湖平面时期的河流进积作用,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则主要与高湖平面期湖浪作用有关。该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体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的成因。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A)与沉积物补给通量(S)比值变化的控制。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当A/S<1时,沉积以叠加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当A/S>1时,沉积则为完整式河道砂体;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当A/S<1时,沉积以完整式河口坝砂体为主,当A/S>1时,沉积则以叠加式河口坝为主。在此基础上,在西峰地区长8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中识别出3种类型和6种亚类型的成因砂体,并且从湖岸线到湖泊中心方向,从该套砂体中可明显地区分出3个微相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及河口坝组合区。  相似文献   

16.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究区河口坝发育较少,前缘席状砂分布宽阔,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从下向上,湖平面下降,各砂层砂岩的厚度、粒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形成了进积式地层序列。且从下向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扩大,席状砂体形状由下部的东西向条带状向上转化为大面积席状,判定其物源早期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凹陷中心早期条带状砂层及晚期片状大型透镜体砂层为有利砂体。  相似文献   

17.
细粒三角洲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深水环境的层序演化,而湖泊缓坡带细粒河控三角洲的短期发育过程、几何形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尚不明确。利用沉积正演数值模拟重塑湖泊缓坡带细粒河控三角洲的生长演化过程,对比分析富粉砂质和富泥质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并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结合岱海湖弓坝河三角洲的卫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实际沉积体系与沉积正演数值模拟的异同,总结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湖泊缓坡带的河控细粒三角洲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正常湖退和强制湖退2种模式。正常湖退背景下,在主分流河道决口分叉的控制下,多期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叠覆体(河坝复合体)经历了增生、废弃和改造的动态过程,最终不均匀地分布于主分流河道两侧。强制湖退背景下,多期岸线的河坝复合体之间由平原主分流河道连接,垂向上形成"三层结构"和"二元结构"交替出现的格局。(2)正常湖退背景下砂泥比影响着河坝复合体与主分流河道的接触关系和三角洲的宏观形态。与富粉砂质三角洲相比,富泥质三角洲具有"规模大、延伸广和节点发育"的特点。(3)受三角洲形态特征的影响,与富粉砂质三角洲相比,富泥质三角洲砂体延伸远但相对孤立,连通性较差,与烃源岩联系更密切。正常湖退和强制湖退的交替出现增强了砂体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8.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三角洲前缘砂体成因组合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为一套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组合。根据岩心资料、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共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前缘滑塌沉积5种成因砂体和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的河口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席状砂-滑塌重力流组合砂体等六种砂体组合。在此基础上。从盆底物源供给特征、湖平面变化和湖底地形特点,提出了进积式、退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三种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砂体组合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认为本区发育进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和示踪剂等动静态资料,根据构型层次分析理论,对渤海湾盆地A油田复合分流砂坝进行了精细表征,阐明了其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地震振幅属性指示储层的横向变化,而振幅变化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单砂体接触位置,根据边缘检测理论,将两者结合能够良好地识别单一分流砂坝侧向边界;同时根据低角度前积抽象理论模型可以定量刻画每一期分流砂坝顺源边界。研究区单一成因分流砂坝长600~1300 m,宽400~800 m,厚2.5~7.0 m;垂向上呈部分叠置、主体叠置和主体叠加3种接触样式,平面上呈孤立分布、边部侧向拼接和主体侧向拼接3种组合样式,总体呈"早期前积伴随侧向加积-晚期逐渐超覆加积"式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