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核心资源而形成的,并被外界所认可的在大学发展中具有可持续优势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智力资源是大学人力资源中能认识和掌握大学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高智力活动,从而对大学的发展产生高度影响和创造社会效益的特殊的人力资源。作为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与互渗而生成的一种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大学智力资源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优化智力资源管理视角,着力挖掘、构建大学智力资源系统,并根据大学组织特性和大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大学智力资源进行精心培育和开发,是当今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物质文化和工具理性对大学的冲击使大学文化传承出现了生态性失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文化碰撞交流和传递中被遗忘和边缘化。民族非物质文化和大学教育存在着生态性的互动和制衡,大学生态对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吸纳和创新价值,民族非物质文化传统促进大学文化生态平衡和特色发展;通过建构人文-文化、学科-学术、静态-活态、生态-人文等和谐共生的平衡生态,实现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精髓。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院层面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准办学实体。为有效激发办学活力,在学院层面的权力配置上必须坚持学术权力为主、行政权力为辅,分类分层指导与责权利统一等基本原则。同时,要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确保权力廉洁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4.
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举办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办学,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培养具有特色的各类人才。特色型大学的特色表现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模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特色型大学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研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极有特色,重视师资,学者治校,依托社会办学,学术并重,寓师范于大学内容具有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重温郭秉文的这些办学思想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符合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体系;从普遍所指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内在的学术价值为本、以满足其外在的社会价值为辅的制度体系;从具体涵括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包含了普遍与本土元素、正式与非正式约束要素,而这俱以学术本位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大学在办学资源、办学过程、办学质量、办学形象的竞争中出现大量的不良倾向。大学的不良竞争是由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资源和制度供给不足、大学系统重构等因素导致。必须通过控制主体、控制手段的转变和控制对象的发展形成新的控制机制,以保证大学竞争的秩序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给予大学章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定位是制定大学章程的基础。本文从功能、目标及价值三个维度,对大学章程的定位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章程应具有维护大学组织理性的功能,表达大学组织“话语”的功能,记载与呈现大学历史的功能;大学章程的目标定位应强调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基本目标,以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为主要目标,以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化为核心目标;大学章程的价值定位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术自由,坚持大学自治。  相似文献   

10.
牛津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具有三重性:共性文化——对自由文化氛围的追求,共同理念——坚守办学理念与顺应时代并存,共守制度——大学治理的日趋成熟、稳定和有效.这是牛津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证,牛津人发展的不竭动力,英国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牛津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营造并优化大学环境,增强竞争性;凝练并发挥大学特色,增强创新性;树立并推广文化品牌,增强公共性;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活着”就得体验,体验才算“活着”。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活得好”的教育。因此,体验对人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体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体验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为了区别于科学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称之为“本体性‘功夫'”。我们不仅要从方法论视域更要从本体论境界去整体理解体验。从本体论境界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包括: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为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公立高校治理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权力分配制度能有效保证大学目标和理念得以实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公立高校的三大权力存在形式,通过从权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切入,形成公立高校“三权”三维研究空间,解构和构建中国公立高校权力整合机制,提出公立高校内部权力中心下移,三权分立及“三A”的优化重组原则,以及三权权力资源重新配置整合的路径和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以大学生的满意度为视角,对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不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数量和管理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学校应下放课程权力,在课程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同时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强化选课指导、优化选课机制,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监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出发,在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了基于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原则、模式和课程体系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校中的腐败现象、泛行政化倾向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推行高校问责制是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善治为我国高校问责制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善治视野下我国高校问责制的发展趋向主要有:由"事后问责"走向"预防问责";由重"问"走向"问"与"答"的结合;由重"惩"走向"奖"与"惩"的结合;由注重"他律"走向"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由注重"上问下责"走向"下问上责"与"上问下责"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生存论看来,以实存论为基底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遗忘了追问人的生存意义。实际上,生存意义是在欲、技、道的游戏中生成的。大学教学价值向“寻求意义”的转向,实质上是“理智培育”、“技术培训”、“情感培养”三类传统价值取向在当代的共同表现形式.而非彼此对立。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与理性的复苏,中世纪大学作为人类最黑暗时代萌生的"智慧之花",开始闪烁"一些非常耀眼的光芒":首先,作为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中世纪大学组织从"与上帝事业融为一体"趋于"主动依附于国家",并在课程、考试、学位与管理诸方面呈现民主化倾向;其次,随着中世纪大学自我"封闭"与贵族化进程,兼具自治、自由、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从中诞生;最后,中世纪大学是由全体教员、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这表明,人类与生俱来的知识与理性精神继续顽强生长在中世纪共同的宗教范式内,并渐渐趋向中世纪大学内部统一的理性原则,从而为19世纪大学"理性共同体"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可以说,中世纪大学是学术知识与理性复苏的产物,开始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中世纪大学通过自身理智力部分满足了教会对知识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获得了适合自身功能与定位的生存空间与合法地位;中世纪大学是大学理性的萌芽与逐渐制度化时期,并由此深深打下了基于学术与知识的"理性共同体"烙印。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认知负荷的人机交互数字界面设计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杂系统信息量大,信息结构复杂,容易造成数字界面设计与用户认知失衡, 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认知负荷的视角,展开了界面设计和评价研究以提高人-数字界面交互工效。从数字界面信息加工机制出发,结合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和认知图式理论探讨了数字界面认知负荷的生成机理,提出了数字界面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的3个来源及相应的减少认知负荷的界面设计策略。将视觉搜索机制和眼动生理评估有效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搜索深度-搜索广度和内敛度-发散度的数字界面眼动认知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字界面研究的认知根源挖掘和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思潮发轫于古希腊的理性人本主义传统,经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俗人本主义和费尔巴哈生物学人本主义的补充,发展成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人本主义。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思潮与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观的批判与抗争。人本主义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教育,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对西方乃至世界多国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人本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识缺陷,引发了诸多教育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