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法军  于春梅  董群  王鉴  祁兴国 《化工时刊》2004,18(11):17-21,32
钝化是预硫化加氢催化剂的一个重要处理步骤,介绍了预硫化催化剂的气体钝化、含氧烃钝化和涂覆剂钝化3种工艺,以及预硫化催化剂钝化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经过上述钝化工艺处理后.有效抑制了催化剂的自热或自发燃烧的特性,使预硫化催化剂的运输、存放、保管变得简单安全,这对大规模推广使用器外预硫化催化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预硫化加氢催化剂钝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硫化催化剂经过钝化处理后,可有效抑制催化剂的自热和硫的脱离,便于催化剂的存储和运输。论述了预硫化加氢催化剂钝化类型和机理的研究,描述了气体钝化过程中,活性点、Mo和载体间相互作用和助剂等因素对钝化后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液体钝化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董群  于春梅  赵法军  王鉴 《工业催化》2006,14(10):21-24
研究了预硫化催化剂膨胀床钝化工艺条件对催化剂加氢(HYD)活性和硫化度的影响。对钝化后的催化剂进行了ONU自热测试和XRD、DTA、BET等表征。结果表明,预硫化后催化剂需要经过钝化处理;反应温度、O2浓度、反应时间及膨胀率是影响钝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新堂 《工业催化》2018,26(4):31-34
对硫化态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和采用特殊钝化技术制备的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在大气中的变化进行研究。考察了与空气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模拟工业装填条件下床层温升。结果表明,硫化态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必须进行氮气条件下包装、运输和装填,而采用特殊钝化技术制备的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无需氮气保护。  相似文献   

5.
以硫化度和自放热温度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固定床气体钝化适宜工艺条件为:温度50℃,O2浓度1%,时间30min。利用XRD、DTA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总结出了预硫化催化剂机理。结果表明,钝化催化剂没有出现活性相聚集现象。钝化催化剂的放热峰比硫化态催化剂放热峰低得多,也比较平坦,TGA曲线表明,钝化催化剂在高温有SO2的生成。催化剂经过钝化后活性组分发生了变化,有新相生成,同时改善了硫化催化剂低温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预硫化加氢催化剂液体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态含氧烃对预硫化加氢催化剂进行钝化处理,考察了含氧烃的用量、钝化温度、钝化时间以及不饱和烃的含量对加氢催化剂钝化效果的影响;以催化柴油为原料,采用固定床连续微反装置对钝化前后的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同时以ONU自热测试装置对钝化的催化剂自热最高温度进行评价,确定最佳钝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含氧烃对预硫化加氢催化剂进行钝化处理是可行的,最佳的钝化工艺条件为:含氧烃用量占催化剂孔体积的40%;钝化时间为10 min;钝化温度为40℃;不饱和烃含量为100%.该工艺操作简单,可有效抑制催化剂硫的脱离和自热反应,并能保持催化剂的活性,易于活化.  相似文献   

7.
李高峰  王文婷 《工业催化》2005,12(Z1):148-152
预硫化加氢催化剂2002年在国内首次应用,通过近3年的使用,效果良好.与国内加氢催化剂相比,其稳定性和抗氮性能好,硫化时不用加入硫化剂,开工前不用注氨钝化可减少开工时间,简化开工程序.着重介绍了预硫化加氢催化剂的特性、硫化过程和在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1 Mt·a-1柴油加氢改质装置上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器内预硫化和器外预硫化两种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阐述了催化剂预硫化反应原理,并对硫化剂进行了比选,讨论了干法硫化和湿法硫化两种器内预硫化技术的特点。干法硫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分子筛含量较高的加氢催化剂,而湿法硫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加氢精制类催化剂。通过对比器内预硫化与器外预硫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外器外预硫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器外预硫化技术具有开工时间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必将逐渐替代现有的器内预硫化技术成为加氢催化剂预硫化的主要技术,将是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自主研发的预还原-钝化-预硫化型裂解汽油一段镍基LY-2008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器外硫化工艺研究。该催化剂在抚顺石化和四川石化新建的80万t/a乙烯装置首次工业应用情况表明,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加氢和抗砷中毒能力。这标志着国产镍基催化剂在大型乙烯配套裂解汽油加氢装置工业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实现LY-2008催化剂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预硫化是加氢催化剂必不可少的活化步骤。综述了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的发展、反应原理,介绍了几种新型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及应用,提出了器外预硫化是预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EPRES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用该技术制备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硫有效利用率高和放热效应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用EPRES技术制备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比常规器内硫化的同一催化剂好。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采用EPRES催化剂可以节省装置开工时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加氢催化剂的器外预硫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方  阳永荣  陈松 《工业催化》2005,13(2):19-23
加氢催化剂硫化的预处理过程是决定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重要环节。采用气相硫化技术在小型固定床流化反应器上对加氢催化剂进行器外预硫化的研究,通过N2吸附、TEM、TG-DTA、XRD和H2-TPR等技术对处理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硫化方法对催化剂中硫的质量分数和活性均有很大影响。预硫化后的催化剂中硫的质量分数高,活性好。  相似文献   

13.
Convenient and safe start-up procedures were assessed for Al2O3-supported nickel catalysts used in pyrolysis gasoline hydrogenation. A model feed was used consisting of styrene, 1,3-pentadiene and 1-octene. The Ni surface of the catalysts is partially sulfided ex situ to various degrees of sulfur loading.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showed that the ex situ presulfided oxidic catalysts can be activated by reduction at temperatures lower than the non-sulfided oxidic catalyst This was confirmed under reaction conditions. This characteristic allows elimination of the presently applied time- and chemicals-consuming intermediate reduction and passivation procedure, resulting in more efficient catalyst activation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4.
杨春亮  董群  陆昕  李冬生 《应用化工》2006,35(5):391-393,397
采用膨胀床气相硫化技术对加氢催化剂进行了器外预硫化研究。通过XRD、DTA、吡啶-TPD、TPR和SEM等技术对处理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XRD显示催化剂硫化后有新相生成,即金属硫化物,且随催化剂硫化度的增加,晶型越明显,处于高分散状态。TPR表明,金属硫化物是加氢活性中心,硫化后的催化剂酸强度增加,但总酸量减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间歇釜研究了以单质硫为硫化介质, 对一种Co-Mo-Ni/Al2O3加氢催化剂进行器外预硫化时, 硫和氢气配比、硫用量、初始反应温度及时间、硫化终温和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硫化效果的影响, 并对不同状态催化剂进行了XRD、SEM及BET的分析表征。以硫化度作为硫化效果评价指标, 确定优化的硫化条件:硫为1.2倍理论消耗量, 硫和氢气摩尔配比1:3, 低温硫化和高温硫化温度分别为160℃和320℃, 两段恒温硫化时间分别为3h和2h。对硫化后的催化剂进行了真实原料的加氢活性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以单质硫作为硫化介质, 利用歇釜可满足器外预硫化的需求, 与器内硫化相比, 硫化度和加氢活性等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The hydrocracking of solvent refined lignite (SRL) was studied over MoO3NiSO4 catalysts supported on TiO2 ZrO2, TiO2SiO2 and three kinds of aluminas at 450°C under an initial pressure of 2500 p.s.i. hydrogen. MoO3NiSO4 supported on a fibrous alumina, Al2O3 (FF), was found to show the highest activity, the total conversion of SRL being 92%. The activities per unit surface area of the catalysts supported on TiO2 and ZrO2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catalysts. A presulfided MoO3NiSO4Al2O3(FF) gave the largest amount of total liquid fractions. The best catalysts for the formation of gasoline fractions were presulfided MoO3NiSO4Al2O3(FF) and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atalyst, MoO3NiOAl2O3(HT-100), which was also presulfided. It was shown that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acidic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s and their activities or sele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