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伟 《煤》1995,4(5):55-56
通过对机掘工作面降尘方法的分析,研制出一种旋转喷雾装置,并对该喷雾降尘的工作原理、工作多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经实验室试验和现场使用,证明该降尘法的降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9-2052巷掘进工作面作业环境,通过现场实测进行粉尘运移规律分析,得出粉尘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风流下方10 m以内的范围。基于粉尘浓度分布规律进行喷雾降尘方案设计,喷雾系统分为掘进机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区域,并在喷雾系统实施前后分别进行粉尘浓度测试。结果表明:高压喷雾系统实施后,综掘机司机处粉尘降低率大于80%,降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综掘机工作面降尘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军 《陕西煤炭》2010,29(2):52-53
主要介绍大宁矿综掘机工作面利用高效喷雾装置降低工作面割煤时的降尘效果.在综掘机工作面安装高效喷雾降尘系统后,综掘机工作面降尘率达到80%左右,为综掘机工作面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保护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针对综采工作面煤尘质量浓度大、降尘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利用尘源跟踪自动洒水喷雾降尘系统来进行采面降尘的设计方案。介绍了ZSCY-127型尘源跟踪自动洒水喷雾降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并在梨园矿宁庄井二1-21130综采工作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降尘装置大幅度降低了工作面的煤尘质量浓度,达到了预期降尘目的,有效地改善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2-2-601综采工作面的回采作业环境,基于目前工作面喷雾降尘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采煤机湿式风助降尘装置和液压支架风助集中喷雾降尘装置的设计与优化;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采煤机喷雾装置喷雾压力、液压支架喷雾装置喷雾压力及气动压力的确定,结合工作面特征具体进行高效喷雾降尘系统设计,并通过测试工作面采用喷雾降尘系统前后的粉尘浓度进行降尘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工作面采用喷雾降尘系统后,全尘降尘率在85%~91%之间,呼尘降尘率在83%~91%之间,降尘效果显著,有效优化了回采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平山煤矿3101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针对该工作面粉尘浓度较大,普通喷雾降尘装置无法有效降低粉尘浓度等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液压支架风力负压喷雾降尘装置和采煤机湿式喷雾降尘器。通过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该装置能够促使喷雾范围有效扩大,喷雾浓度明显上升,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平均降尘率最终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7.
针对王家岭煤矿综掘工作面原有综掘机外喷雾压力低、工作压力不能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以及降尘效率较低等问题,在分析大断面煤巷掘进工作面产尘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二次负压喷雾降尘技术对其进行改造,重点开展了综掘机高效喷雾降尘装置、喷雾降尘工艺参数,以及机载喷雾降尘系统配套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最终提出适用于大断面煤巷掘进工作面的高压外喷雾降尘技术及工艺。应用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综掘机司机位置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单项降尘措施的降尘效率可分别由57. 03%和51. 83%提高至81. 10%和76. 90%,综合降尘效率可分别由94. 39%和91. 03%提高至97. 85%和93. 32%。  相似文献   

8.
张小涛  隋金君  曲宝  郑磊 《煤矿机械》2013,34(8):247-250
通过对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粉尘产尘工序和产尘地点进行分析,确定了采、掘工作面喷雾降尘系统的组成和形式。在实验室对采、掘面生产时的粉尘粒度分布和G型高压喷嘴在不同喷雾压力条件下的雾粒分布进行了测定,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得到了最佳喷雾降尘工作压力。采用设计的喷雾降尘系统后,在最佳工作压力条件下,取得了理想的降尘效果,可为其他矿井的粉尘防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毕建乙 《煤》2023,(1):1-4+9
针对生辉煤业综放面喷雾用水润湿能力弱、雾化效果差导致降尘率低下的问题,引进综放面活性磁化水喷雾降尘技术并在20100综放面开展试验。通过在试验室对煤样进行测试,发现活性磁化水湿润能力强,与纯水相比,其接触角、降尘效率、粉尘沉降时间均显著提高,并研发出高效制备活性磁化水工艺。活性磁化水喷雾降尘技术在20100综放面现场应用表明:工作面粉尘浓度明显减少,全尘平均降尘效率为88.49%、呼吸性粉尘平均降尘效率为84.71%,显著改善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PC6B型潮式混凝土喷射机结构特点和实验测试结果的分析,论证了防粘转子和防粘弯头等特殊结构设计在提高喷浆机减弹降尘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1.
杨丽洁  张丽芳 《煤矿机械》2012,33(12):23-24
针对工作面产生粉尘的情况,基于旋转射流理论的分析,对液压支架喷雾降尘喷嘴的性能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采用精细陶瓷材料,切向注入、固定导叶加旋的组合喷嘴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在工作面的工业性试验证明,该方案降低了粉尘浓度,改善了影响矿工身体健康和矿井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治理3218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粉尘,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具体进行喷雾洒水系统的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工作面采用高压喷雾洒水系统进行防尘,基于工作面具体特征,进行采煤机身喷雾除尘系统、滚筒喷雾除尘系统和液压支架喷雾除尘系统设计,确定喷雾水压为6~7MPa,采煤机身喷嘴间距500mm,喷角35°,采煤机滚筒采用三级水幕,并在每台液压支架上安设喷嘴;在工作面采用喷雾洒水系统前后分别进行粉尘浓度测试,以验证喷雾洒水系统效果。结果表明:3218工作面采用高压喷雾洒水系统后,降尘率达到65.4%,降尘效果显著,优化了工作面回采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12054工作面的回采作业环境,通过Fluent模拟软件进行粉尘运移规律分析,分别得出采煤机在顺风割煤和逆风割煤时粉尘高浓度区域的分布规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工作面采煤设备特征,设置工作面气水喷雾降尘系统包括滚筒处、滚筒前方和采煤机摇臂与刮板输送机间,并在喷雾系统实施前后分别进行溜槽区域粉尘浓度测试,已验证喷雾降尘效果。结果表明:喷雾系统实施后,工作面顺风割煤和逆风割煤时溜槽的降尘率分别达到60%~80%和40%~70%,降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22116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巷道内风速分布规律和粉尘分布规律的模拟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确定粉尘防治的重点区域为滞后掘进工作面20m的范围,结合巷道地质条件,设计掘进工作面采用优化通风+综掘机喷雾+水幕的降尘方案,喷雾用水采用磁化水,并在防尘方案实施后进行降尘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降尘方案实施后,综掘机司机处全尘和呼尘降尘率分别为83.7%和80%,降尘效果显著,优化了掘进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实行“健康中国”战略,解决井下粉尘危害严重、传统湿式降尘手段能耗高、工效差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引射分级气动喷雾降尘技术,并研制了引射分级气动喷雾降尘装置。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引射分级装置内部流场、速度场,通过搭建引射分级气动喷雾降尘试验平台开展吸风风速试验和降尘试验,进行了喷头选型以及引射结构模型设计,同时以吸风风速和试验降尘效果作为关键监测指标,探究了引射分级气动喷雾降尘装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引射分级装置内部形成引射气流且吸风口风流向喷雾处运移;引射分级雾幕降尘装置最优选择为SV980喷头搭配B型引射结构模型,吸尘口中心风速最高为1.27 m/s,吸尘口侧壁风速最高为1.53 m/s;B型引射结构模型总降尘效率、一级降尘效率、二级降尘效率分别达到83.9%、76.6%、7.4%,优于单一喷头及A型引射结构模型。现场试验表明:掘进司机位置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分别为85.67%和81.02%,有效降低了井下粉尘浓度,保障了人员健康。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华 《煤》2021,30(4):101-103
为优化2-511工作面的回采作业环境,采用CFD软件进行工作面粉尘分布规律的模拟分析,基于模拟结果得出工作面粉尘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采煤机区域及采煤机下风侧10 m的范围内;结合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特征,确定工作面采用高速水射流喷雾降尘技术,具体进行喷雾装置吸风量、喷嘴个数及数量、喷雾箱参数的设计,并在喷雾方案实施前后分别进行粉尘浓度测试,以验证喷雾降尘效果。结果表明:喷雾方案实施后,工作面各区域粉尘浓度均大幅降低,其中采煤机附近区域的降尘率可达到60%~80%,降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15502进风巷掘进工作面的作业环境,采用现场测试的方式进行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进粉尘分散度分析,基于测试结果得出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最大值在距掘进头5 m的位置处取得,呼吸性粉尘在距掘进头10 m的范围内均较高;结合粉尘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进行掘进头喷雾和皮带机喷雾系统的设计,并在喷雾系统实施前后分别进行粉尘浓度测试。结果表明:喷雾系统实施后,掘进工作面全尘的降尘率在80.5%~84%之间,呼尘的降尘率在80%~83%之间,降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天祝矿降尘通过高效防堵雾化喷嘴设计,采煤机和综掘机内外喷雾降尘、联动喷雾降尘与移架架间联动喷雾和放顶煤联动喷雾剂实际运行,对喷雾捕尘技术与掘进面旋转风墙降尘系统建设进行了分析,对粉尘浓度在线检测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水与粉尘的结合能力,提高煤矿喷雾降尘效果,进一步改善矿井工作面的工作环境,通过应用JK99C型表面张力仪和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对优选的SDS、CAB-35、JFCS、BS-12四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进行了测试,确定其CMC,并以此浓度作为四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配比浓度;通过两两单体复配的原则,对6种复配溶液进行了煤粉沉降与反向渗透实验,并结合喷雾模拟实验,确定了降尘用表面活性剂的最优配方为质量分数为0.05%的CAB-35+JFCS的复配溶液,具有较好的降尘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阳煤集团平舒公司81204工作面回采期间的作业环境,降低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粉尘含量,通过在工作面进行粉尘浓度测试,得出回采期间采煤机滚筒区域的粉尘浓度较高,在距离煤壁1m的位置处粉尘浓度较大,基于测试得出的粉尘浓度测试结果,结合工作面的特征,对工作面喷雾降尘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在方案实施前后分别进行粉尘浓度测试,以验证喷雾降尘技术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工作面采用喷雾降尘系统后,全尘和呼吸尘的降尘率分别在65%~78%和68%~72%的范围内,回采期间全尘和呼尘的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10 mg/m3和17 mg/m3,降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