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用循环伏安法(CV)、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Cu(phen)(L—ser)(H2O)]Cl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CV、DPV法研究显示,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氧化峰电位正移,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同时,利用溴化乙锭(EB)作指示剂,进行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同样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2.
蒋淑恋 《广州化工》2012,40(6):46-49
以1,10-菲罗啉、壳聚糖和四水合乙酸钴为原料,合成了水溶性壳聚糖钴(II)配合物(CHT-Co(II)),采用红外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在pH 7.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粘度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粘度法表明二者能发生部分嵌插作用;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紫外光谱的变化也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化学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为一可逆过程,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式电位有所正移,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部分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及电化学方法,对合成的铜配合物Cu(Hq)(SSA)_2·H_2O(Hq=8-羟基喹啉,SSA=磺基水杨酸)结构、热力学性能及电化学行为做了测试,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法和粘度测定实验,研究了该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键合方式。加入DNA前后配合物的紫外光谱显示,配合物的吸收峰在加入DNA后吸光强度减小,峰位发生蓝移;根据加入DNA前后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可见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式量电位发生正移;粘度实验发现DNA的相对粘度随配合物的加入而不断增大。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该配合物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4.
张连阳  刘西豪  邵颖 《广东化工》2011,38(12):14-15
合成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电喷雾质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用荧光光谱法、电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铈(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很可能是嵌入作用和部分嵌入作用并存。  相似文献   

5.
利用醋酸锶与四苯基卟啉反应,合成了四苯基卟啉锶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等对该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电性能。四苯基卟啉锶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一个强的吸收峰和一个次强的吸收峰,分别为428、457 nm。荧光光谱有一个强的发射峰和一个弱的发射峰,分别为610、676 nm。循环伏安法测得其氧化峰电位为1.558 V和1.051 V。与四苯基卟啉相比,四苯基卟啉锶紫外吸收发生红移,而荧光发射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三元配合物[Ni(pht)2(pn)2](Hpht:苯妥英;pn:1,2-丙二胺),通过电子吸收光谱法、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以及粘度测定研究了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其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产生减色效应,配合物能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同时,配合物也能使DNA体系的粘度增大,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存在插入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克军  王舜 《辽宁化工》2010,39(1):15-18,22
以自组装制得的DNA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研究了抗癌药物(S)-2-(5-氟尿嘧啶-1-基-乙酰基)氨基-1,4-丁二酸(5FUASP)与DNA的相互作用,还结合紫外-可见光谱进一步研究了这种相互作用。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5FUASP与DNA在pH=6.86的缓冲溶液中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在电极表面反应的过程为准可逆电化学反应一化学反应偶合(Ec)过程。当扫描速度较低时,EC反应是扩散控制过程;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抗癌药物5FUASP与DNA通过插入作用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8.
以壳寡糖与对羟基苯甲醛反应合成的席夫碱化合物作为配体,构建了一系列的金属Cu(Ⅱ)配合物,并通过紫外光谱法、电化学手段以及粘度实验,初步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理。紫外光谱实验发现,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在加入DNA后峰位均呈现红移和减色;从循环伏安曲线可见,DNA加入后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呈下降趋势,峰电位伴随有正移趋势;DNA的粘度随着配合物浓度的依次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结合以上这些信息,认为配合物与DNA以部分嵌插方式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四环素-铜(Ⅱ)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环素(TC)-Cu(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能与四环素(TC)及Cu(Ⅱ)形成的配合物发生反应,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随着配合物类型及DNA浓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1型配合物时,较低浓度的DNA能与配合物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而较高浓度的DNA与该配合物除了发生嵌插作用外,还存在另外的作用方式;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2型配合物时,DNA与该配合物则主要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并且这两种配合物与DNA的嵌插作用均是通过四环素配体插入的.  相似文献   

10.
刘意  刘云军 《广东化工》2009,36(7):34-36
设计合成一个柔性插入配体dcpip(dcpip=2-(2,3-环己烯基眯唑并[4,5-f]邻菲咯啉)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dcpip)](ClO4)2(bpy=2,2'-联吡啶)和[Ru(phen)2(dcpip)](ClO4)2(phen=1,10-邻菲咯啉)。采用元素分析和质谱对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试研究配合物与DNA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以邻苯二胺、水杨醛和乙酸钴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席夫碱钴(Ⅱ)配合物(CoL,L=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采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及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pH 7.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法、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席夫碱钴(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实验表明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特征吸收峰的减色效应,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光谱滴定法测得二者的结合常数为1.1×104L/mol。粘度实验显示,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加大,DNA相对粘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二者之间通过部分嵌插模式结合。电化学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对应于中心Co(Ⅱ)离子的氧化还原峰,当加入一定量的DNA后,该对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进一步表明席夫碱钴配合物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种三齿多吡啶钴(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IR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 DNA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Co(PhTPY)2]2+与DNA的作用属中等强度的部分插入,配合物[Co(H2 Bzimpy)2]2+与DNA的作用属静电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表明,用310 nm光辐射15 min,配合物[Co(PhTPY)2]2+可选择性地断裂pBR322DNA为开环缺口性和线型DNA,配合物[Co(H2 Bzimpy)2]2+对DNA的断裂没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以1,10-菲啰啉(phen)和乳酸为配体合成了三元钴配合物[Co(phen)(la)_2]。采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等考察了其与鲱鱼精天然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实验显示,在[Co(phen)(la)_2]中加入DNA后,配合物在270 nm处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出现明显的减色效应,并伴随红移,表明[Co(phen)(la)_2]可通过其phen配体插入DNA中相邻碱基对。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进一步表明,与DNA结合后,复合物在水溶液中扩散系数降低,从而导致电化学信号减弱。微分脉冲伏安实验显示,[Co(phen)(la)_2]氧化峰电流与DNA浓度在2.66×10~(-5)~1.34×10~(-4)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Co(phen)(la)_2]可作为一种潜在的DNA检测探针。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种新的锌(Ⅱ)-色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Zn(Trp)(phen)2]Cl·7H2O(Ⅰ)(Trp为L-色氨酸离子,phen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一差热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考察了其与DNA的作用,研究了配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物毒性,并与2种已知结构的锌-邻菲咯啉配合物[zn(phen)2]Cl2·5H2O(Ⅱ)和[zn(phen)]Cl2(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配合物与鲑鱼精DNA作用大小顺序为配合物Ⅰ〉配合物Ⅱ〉配合物Ⅲ.但作用方式不同;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配合物Ⅰ对pBR322DNA的切割作用最强;配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毒性作用大小顺序为配合物Ⅱ〉配合物I〉配合物Ⅲ。  相似文献   

15.
《化学世界》2021,62(5):276-282
合成出一种带有4条十二烷酰氧基取代长链的卟啉配体(P-H_2),采用溶剂法合成了7种卟啉金属配合物(P-Zn、P-Cu、P-Co、P-Ni、P-Mn、P-Pd、P-Pt),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元素分析(EA)对所合成的卟啉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热重法研究了卟啉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电化学性质及热稳定性。研究表明,长链卟啉的热稳定性变差;除卟啉锌配合物外,其他卟啉金属配合物发生了荧光猝灭,在氧气存在下,卟啉铂配合物的磷光猝灭严重;卟啉锰配合物和钴卟啉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与卟啉配体不同,除了卟啉环的氧化还原外,还存在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诺氟沙星-邻菲罗啉-铜(Ⅱ)配合物,并利用红外、电位滴定、电喷雾质谱等表征方法推测了其可能结构。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配合物与DNA作用时紫外光谱吸收谱带发生了红移和减色效应,荧光发生猝灭,结果都一致表明了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入作用。利用纸片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表明两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salen稀土金属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其结构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电喷雾质谱进行表征。用纸片法测定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抗菌活性,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初步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很可能是嵌入作用、静电作用的方式并存,并且配合物还可作为DNA的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滴涂法和简单的恒电位还原法制备性能稳定的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rGO/MWCNTs-GCE),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卡马西平(CBZ)在所制备的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BZ在6.0×10-6~2.0×10-4 mol/L浓度范围内,氧化峰电流值与浓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6 mol/L。优化实验条件后的电极呈现出良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卡马西平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盐酸克伦特罗(CLB)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CLB与鲱鱼精DNA(hs DNA)的相互作用。在0.1 mol/L的高氯酸溶液中,CLB在0.4 V附近有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在1.0 V附近有一氧化峰。推测修饰电极上CLB电极反应机理可能是苯环上的氨基被氧化成亚氨基,亚氨基在水中反应生成苯醌,放出铵根离子。测定了1.0 V处CLB的氧化峰电流,表明氧化峰电流Ipa与CLB的浓度在10~15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5μmol/L(S/N=3)。当不同浓度hs DNA加入CLB溶液后,P1氧化峰电流降低且峰电位正移,表明CLB与hs 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的化合物。CLB与hs DNA之间的结合数为2,结合常数为1.4×105L/mol。  相似文献   

20.
以香草醛为改性试剂,对壳寡糖的羟基进行季铵化修饰合成了O-季铵化壳寡糖席夫碱,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粘度测定、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合成的席夫碱与DN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加入DNA后,O-季铵化壳寡糖席夫碱在271 nm和233 nm处的吸收峰位置均发生了红移,强度分别发生了增色和减色效应;在DNA中加入O-季铵化壳寡糖席夫碱后,DNA的粘度增大,且增大程度与O-季铵化壳寡糖席夫碱的加入量呈正相关;循环伏安曲线显示O-季铵化壳寡糖席夫碱会使DNA/K_4Fe(CN)_6体系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式量电位发生正移。以上实验结果表明O-季铵化壳寡糖席夫碱与DNA主要是以嵌插方式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