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概念隐喻是隐喻系统的中心概念,是隐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出标志着隐喻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进入了认知范畴.本文试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阐述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构成的基本方式是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映射,以达到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和判断;概念隐喻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概括性和派生性;概念隐喻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可以通过阐释隐喻和构建隐喻两种方式来辅助人们的思维,帮助人们运用具体简单的概念来认知和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概念隐喻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使用英汉语表达中的具体实例,在跨文化层面上对英汉"生气"情感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以期找出英汉"生气"情感隐喻认知有何共性和个性及其文化原因,加深学习者隐喻认知与语言文化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详细统计并研究了中国1989-2008年刊登在外语类10种主要学术期刊上有关"认知与隐喻"的文献,回顾了主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认知与隐喻"研究在过去的20年间呈上升趋势,研究方法上非实证性研究占绝对优势,实证性研究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的"返本"与"开新"对隐喻语言与思维进行多元分析,以隐喻研究的返本开新路径--通过"回到隐喻心理","重读隐喻语境",进而"走近隐喻文化",最终"走进隐喻认知"--基于世博语篇中的隐喻研究,从理论上论证隐喻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同时揭示隐喻与思维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假设,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项实证性研究,主要探讨词汇的长期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6.
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在其生成背后,有着人类的认知动因.隐喻、转喻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在网络新词的变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将从语音变异、词义变异和词性变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以期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词语的替换,其理解是一个对比的过程.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为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面的现象,更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思维和认知的方式.经过对两个影响最为深远、最有阐释力的理解模型的介绍和对比,认为它们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作为综述和介绍性论文,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者,特别是隐喻研究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在此主要从隐喻能力的习得性、隐喻纳入教材的必要性和隐喻纳入教材的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隐喻密度"的大小问题、"隐喻类型"的分布问题、"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问题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论证,以期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改变英语学习者英语表达的"不流利性"、"中国风味"、"不自然不地道"的母语概念结构思维.  相似文献   

9.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度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并将其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高低的原因,却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补语"起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在隐喻的作用下,该基本意象图式从空间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与心理范畴,引申出从小变大、从无到有、从消极到积极、从自由到规范、从观察现象到表达本质等多条意义."起来"表达本质的意义无法从"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直接投射而来,但通过"从自由到规范"的中介作用则可能发生.而与某些表达消极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搭配的"起来",如"消沉起来"之类的少数用例常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可认为是通过构式的作用表达"起始"意义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11.
"范式"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他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此后,作为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理论"反复被人们讨论、研究和评论.换个角度来看,"范式理论"也符合一个范式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特征,即库恩的"范式理论"在一定时期也充当着一个范式的角色.因此,我们在学习库恩哲学的核心--"范式理论"时,不仅要了解它的内容,更要从整个科学哲学领域的宏观角度,从它产生、发展和之后被后人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看到它作为一个理论范式所起到的作用和所经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往会受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经验、能力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发生的影响及作用,我们称之为"迁移"现象,迁移有正负之分,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促进的积极作用的称之为"正迁移",而对另一种学习起到抑制或干扰等消极作用的称之为"负迁移".本文从迁移理论出发,探讨汉语对中职英语教学的正负迁移作用,并就如何运用汉语正迁移及避免负迁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包法利>里都使用象征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并赋予其深刻的隐喻意义,用这种象征性的手法来烘托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主要对<呼啸山庄>和<包法利夫人>两部作品中的自然现象"风"的描写和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来探讨它们对小说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医生"这个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以及作家创作这个艺术形象的思想根源,从而揭示"医生"形象在文本中的多维意义.指出"医生"形象在文本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言行,不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左右着狂人的命运.认为鲁迅先生把治病救人的医生写成"吃人的人"和其人生阅历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帝"词语模的模槽中可填充的语言成分具有多样性特点."帝"因构词的定位性和类化性等特征而具有了类词缀化的倾向."帝"由最初的"花蒂"义到后来的"天神"义、"君主"义,再到近年来泛化出的新义,帝的语义指向实现了"物→神→君主→个人→团体→物"的转化."帝"的概念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再概念化."帝"的转义的产生都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我们认为,理解本质上是以概念和关系为核心的意义复原、生成过程和存在方式,而存在方式就是认知过程与结果的相互融合.它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差异性、循环性等基本特征.关于"理解"含义的认识与把握,对研究确定数学质量标准、数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复杂的内在联系,要善于从整体上、本质上掌握相互关系,通过举例说明或讲故事、数学语言翻译、系统讲授、合理评价和反思等表现形式,采取梳理、综合、分类、对比、转化等方法不断提升理解者的理解水平.教师的智慧表现于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学习者的理解形成的过程,还要关注思考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以隐喻认知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句段、篇章隐喻翻译的教学讲评、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测试评估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翻译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对"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与途径、价值及意义、实践探索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希冀能对翻译教学有所裨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经济本文发现概念隐喻"经济是交通"中运用了事件结构隐喻.本文根据Lakoff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一方面从理论层面采验证结论,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经济报道标题的实例来分析该隐喻中的八种事件结构映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宇宙中心的象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在艾略特诗歌中,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丧失了宗教维度,世俗浮出水面.本文试从"城市"主题对艾略特诗歌进行分析,探讨以世俗之城的"末世审判"为隐喻所体现的现代文明的信仰缺失以及宗教秩序的混沌瘫痪.  相似文献   

20.
隐喻实际上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影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更深入地说,隐喻即是一种认知模式,把已知的,具体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因此,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并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