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 《山西建筑》2007,33(31):43-45
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研究思路,从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6)
厘清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参考意义。研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了1980年—2010年成都平原"林盘"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空间总体上呈现小规模、无序化、集聚化的格局特征,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对农田、河流等生产要素的依存度较高,而现代聚落空间分布对道路交通以及区位关系的依存度较高;(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分析,区位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演变影响最为显著,社会经济次之;(3)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时空序列上各影响因子作用不同。以期为乡村规划与聚落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4.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5.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是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反映。乡村聚落景观风貌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是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环保工程等先进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性、系统性的方法,包括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等内容,以提高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乡村景观认知格局乡村作为人类聚落与自然环境良好共生的一种群落生境形式,其最富魅力的特征毋庸置疑是显著的田园景观特征,也成为近年来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第二家园等乡村开发活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基础。这种呈现半自然状态的乡村景观,一般被视为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总结其景观特征的核心内容可以主要概括为:●以山水自然景观为宏大背景的聚居环境;●人工聚落与广阔生态环境的协调;●人群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互动。关于景观的认知格局,这里理…  相似文献   

8.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 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 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 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 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 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 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 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 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 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 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 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 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 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 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 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吐鲁番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2000年、2010年及2020年三个时间维度,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扩展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其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00~2010年高昌街道的扩展贡献率最高,其他乡镇多为逆向扩展,聚落总体上扩展缓慢;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10~2020年扩展迅速,聚落...  相似文献   

10.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经济滞后现象不仅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主要特征,而且是阻碍区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扭转乡村经济滞后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若以区域经济的同质性和经济、环境的统一性为依据,乡村—城市转型可划分四类基本模式.若以区域经济的质性和环境、经济的差异性为依据,乡村—城市转型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型,即城市型、城郊型和城式化型.如果条件具备,还可在某些区域里根据农业工业化结构特点划分出第三层次模式.  相似文献   

12.
补足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将成为新时期广东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所在。文章拟研究一套有效破解广东乡村建设发展困局的 “一体化”模式,建立一系列有效提升各环节衔接效率、优化整治建设品质、促进多方共建的创新方法论。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内涵进行归纳,就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阐述。进而围绕“项目推进、行动流程、资金使用”三个一体化的核心理念,结合笔者及研究团队自2017年以来在韶关市翁源县“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试点”的整县统筹实践,从方法论层面对“一体化”模式的工作组织、关键技术、政策支撑等研究内容展开论述。最终根据“一体化”模式在粤北欠发达地区以及珠三角发达地区乡村的推广实践检验,系统总结其在制度构建、环境治理、资金使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反思,旨在为广东乃至全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并列举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广州市番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小组为例分析农村公路监督小组质量监督的工作模式,总结得出这一模式对于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构建基于产权关系视角的乡村空间发展研究框架;其次以无锡市阳山镇为例,分析承包地、村庄宅基地和村镇企业用地三类用地的产权关系空间特征和现状问题;最后,从基于“规模集聚”的农业现代化、基于“拆分租赁”的复合功能农业、基于“明晰产权边界”的乡村休闲产业、基于“使用权流转”的空置村宅更新、基于“镇为单元”的产业统筹和基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工业转型六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域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出现了大量的人口移动,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本土的满族、游牧的蒙古族、山东移民以及朝鲜族移民,从最初的被流放之地到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作为我国东北区域的防守国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复杂的民族关系,孕育出独特的区域特色与文化特色。该文通过对人口的迁移演变进行梳理,对这段特殊历史孕育出的特殊的"亚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其乡村聚落发展历程与独特的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发展的“2+8”研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卫 《规划师》2008,24(10):5-9
目前,我国对“三农”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出台的系列城乡规划方面的法律规范都要求各城市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鉴于此,提出“两大途径、八项内容”(“2+8”)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模式,既包括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条实现城乡统筹的途径,以及产业发展统筹、空间布局统筹、土地利用统筹、居民点体系统筹等八项规划内容,为新编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一文化区域下不同生产方式为研究视角,把甘南藏区的牧区村落、半农半牧区村落和农区村落根据村落选址情况,划分为牧区山坡型村落、牧区草原型村落、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农区村落五种类型,以五个典型村落分别作为研究案例,通过住户、组团、宗教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索,提炼出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外散,牧区草原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外散,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内聚,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内聚,农区村落为组团内聚、整体内聚的聚落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非常高,农区面积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随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人口的比重也逐步提升,农区劳动力不断流失,但农区人口的基数仍然比较大。我国农区人多地少,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在农区城镇化的过程中,时空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多样化。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农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北京2049的研究目标期长达40年,以世界趋势和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为视野,分析国内外特大城市地区过去50年的发展过程,从历史中挖掘经验,同时进行发展战略研究,力求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条件,探索北京城市科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波 《规划师》2013,29(Z1)
成都市自2003年启动城乡统筹改革实践以来,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探索了多种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包括大聚居模式、小聚居模式、组团聚居模式和散居结合模式等.这些布局模式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自然地理、农业发展条件,对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造成部分农村地区空间结构不合理、生态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研究通过对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模式的优化策略,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