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祁正坤 《马钢技术》2000,(B05):9-12
“Qi”式炉顶集中心加焦、矿焦混装和矿焦层装三项装料技术于一体,它可实现高炉料柱中的焦炭呈“塔松”状充填结构分布,形成高大的倒V型软熔带,确保足够、稳定的中心煤气流和较为理想的煤气分布,以达到哟化冶炼、改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延长高炉寿命等目的。  相似文献   

2.
喷煤时高炉内炉料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喷煤操作引起高炉内矿焦比升高,某些喷吹的煤粉沉积在炉内成为未燃半焦。因此,高炉操作不稳定,与喷煤操作相适应的炉内煤气流控制是必须的。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了矿焦比对软熔带化学反应的影响:(1)由于矿石层厚度增加,软熔带矿石的速 原是受通过软熔煤气流阻力影响的;(2)未燃半焦比焦气化更快,因此,焦炭分解减少。  相似文献   

3.
祁正坤 《炼铁》1994,13(5):32-35
“Qi”式炉顶集中心加焦,矿焦混装和矿焦层装三项装料于一体,用其装料,可实现高炉料柱中的焦炭呈“塔松”状充填结构分布,形成高大的倒V型软熔带,确保足够,稳定的中心煤气流和较为理想的煤气分布,以达到强化冶炼,改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延长高炉一代寿命等目的。  相似文献   

4.
《炼铁》2016,(2)
针对沙钢5 800m~3高炉存焦炭质量下降、烧结矿粉矿大幅波动,布料矩阵调整失效,炉况长期不稳的情况下,进行了冷布料模型实验研究。结合现场生产数据和在线测量数据发现,沙钢现有操作模式过分发展边缘和中心两道煤气流,导致中间部位焦窗过薄,使得软熔带部位煤气流波动大,高炉操作失稳。利用冷布料实验模型优化矿石和焦炭料面分布,并在5 800 m~3高炉进行试验,使其在原料质量持续下滑的情况下炉况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2500m~3高炉也用同样的思路,成功应付渣比升高对炉况的不利影响,并使得压差降低、煤气利用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王学利 《山西冶金》2011,34(4):70-72
通过优化高炉上部制度实践,采用大矿批分装操作,增加软熔带焦层厚度,改善透气性,稳定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炉况稳定性,提升高炉煤比。  相似文献   

6.
高炉装料制度与炉况参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高炉布料仿真模型是装料制度与炉况参数的纽带.本文利用高炉布料仿真模型计算出区域焦炭负荷指数和炉料落点,并与煤气流参数K值、热负荷、炉喉钢砖温度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了平台+漏斗和中心加焦两种布料模式下布料参数调整方式与煤气流参数的关系,得出了大型高炉煤气流控制方面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7.
定钟动斗导焦管式钟阀炉顶融中心加焦、矿焦混装和矿焦层装三项装料技术于一体,可实现高炉料柱中的焦炭呈“塔松”状充填结构分布,形成高大的倒V型软熔带,确保足够、稳定的中心煤气流和较为理想的煤气分布,以达到强化阈炼,改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延长高炉一代寿命等目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鞍钢高炉布料溜槽的特点,开发了高炉炉料落点数学模型,提出了料面形状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并应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鞍钢5^#高炉(2580 m^3)料面形状和径向矿焦比情况,得出高炉炉喉中心部位焦层厚度大,中心加焦面积广,中心区域矿焦比高,易造成高炉燃耗高、稳定性差,甚至引起高炉崩料或悬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炉缸径向不同位置的风口焦炭的实际压差、焦炭粒度、孔隙度和渣铁体积等参数计算炉缸径向煤气流速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比较炉缸煤气流分布情况。分析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值/中心值、炉缸径向中心煤气流速度、高炉布料制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值/中心值与炉缸径向中心煤气流速度、布矿角度、矿角焦角差之间的经验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模型实验为基础,研究了高炉内不同软熔带形状、位置对气流分布和煤气利用的影响。软熔层之间的焦炭夹层透气性良好,气流易于通过,维持适宜的软熔层形态借以形成适宜的焦炭夹层分布,会使高炉压差降低,有利于提高强度和强化冶炼过程。倒V型的软熔带结构有利于疏通中心,促进中心气流开放,形成自下而上“树枝状”的流向线分布,使炉缸工作均匀、活跃、稳定,这种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冶炼强度,改善煤气利用和获得优质生铁。当倒V型软熔带的顶层出现位置高时,炉内压差降低,有利于加风强化,但间接还原区缩小;当顶层出现位置低时,间接还原区扩大,但可能导致压差升高和边缘过分发展。软熔带的适宜位置应根据综合冶炼条件确定,一般以始于炉身下部为宜。  相似文献   

11.
以某高炉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主要参数条件、装料制度,应用无料钟多环布料数学模型模拟研究了炉料在炉内的初始分布,寻求中心较开放的凸台料面。研究发现:边缘增加布料圈数和溜槽大角差布料以及边缘矿增加布料圈数、增加焦炭布料溜槽角度和溜槽大角差布料方法可获得较平坦的凸台料面。采用减少布料溜槽角度布料方法时,调整布料参数一般难以获得中心较开放的凸台料面;采用增加焦炭布料溜槽角度布料方法时,缩小布矿焦溜槽角度,增大矿焦布料溜槽角度差易获得中心较开放的凸台料面。在生产中应用本模型将有助于炼铁高炉工作者定性和定量运用上部调剂控制炉料在高炉炉内的初始分布,达到保护炉墙、保证高炉顺行、改善煤气利用、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高炉软熔带的透气性是高炉顺行的关键,其占高炉阻力损失的60%以上,矿焦混装后焦炭支持其上部料层的负荷,使矿石层在高温下能保持一定的空隙度,煤气流通过这些空隙,为炉料的透气性和改善高温下的还原提供了保障,这对大料批布料条件下作用尤为明显,也为煤气流在软熔带的合理分布创造了条件。日本的研究证明:在1050~1200的高温下,无论烧结矿的比例是75%还是65%,当焦炭比例增加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大矿批对煤气稳定性、矿焦层界面效应及软熔带"焦窗"透气性的影响,认为:扩大矿批后会对炉况的稳定性和煤气利用起到积极作用;在软熔层数n和焦软比m一定时,增加料层厚度,对软熔体宽度L的形成具有两面性,总的效果是使软熔带沿径向得到发展,不利于软熔带透气性的改善,但变化趋势小于L随软熔层数n的变化;扩大矿批要有"度",实行大矿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心开放,否则透气性变坏。  相似文献   

14.
2炉喉料层分布检测 炉喉料层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高炉软熔带形状和炉内反应,因此炉喉料层分布是高炉布料操作的一个主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中心加焦可以减小中心区域的矿焦比,增加中心气流强度,形成倒V形软熔带,提高料柱的透气性;由于中心气流中CO含量高,焦炭的溶损少,颗粒进入炉缸时保持较大的粒度,提高死焦堆的透气透液性。中心加焦对高炉操作有很多积极作用,但中心加焦也会减小中心气流的利用率,提高燃料比。当中心加焦过量时,高炉内的气流分布出现异常,因此需要研究合理的中心加焦量以及中心加焦方式。利用Ergun公式,对不同中心加焦量条件下,高炉内的煤气分布、压差变化等参数进行计算,并根据煤气分布情况简单计算了中心加焦对高炉内煤气利用率的影响。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对高炉中心加焦量及中心加焦方式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际高炉中心加焦操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炼铁》2018,(4)
对布料系统和气流监控系统在沙钢5800m~3高炉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布料仿真系统可计算出当前的各挡位料层结构、物料下落轨迹、布料矩阵柱状图、焦炭负荷及料层厚度,并有离线设计和在线监控两种模式;气流监控系统可对高炉径向气流、周向气流和软熔带根部位置进行监控。这两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为高炉操作者准确地提供了高炉内部料层分布和煤气流分布等信息,在帮助操作者进行炉况诊断和调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商业软件fluent研究了不同的软熔带形状参数下高炉下部压力场的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倒V形软熔带有利于降低高炉下部压力,高炉下部中心轴和炉墙处的压力随着软熔带厚度、宽度和根高的减少而降低,软熔带形状和根高的改变所带来的效果不如改变软熔带宽度和矿焦层厚度比所带来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鞍钢鲅鱼圈2号高炉中修更换铜冷却壁后,为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高炉燃料比,开展了取消中心加焦布料制度的实践。通过先调整中心加焦挡位,初步形成了"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之后再缩小中心漏斗、降低矿焦角位差和综合调整矿焦角位差等手段,2号高炉成功取消了中心加焦,炉况稳定顺行,煤气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燃料比下降到502kg/t。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有关高炉大量喷吹煤粉的技术问题。在高矿/焦比的情况下,通过中心加焦和炉喉活动档板控制炉料分布,并保持中心煤气流软熔带呈倒“V”型的情况下,未燃煤粉累积于软熔带的底部。因此中心煤气流有所发展。与焦炭相比,未燃煤粉与CO2的反应活性更大。未燃发的灰份主要与熔渣反应,在鼓风含氧23%,煤粉燃烧率75%,没有未燃煤粉影响的前提下喷煤的极限为250kg/t-p。富氧每增加1%,随煤比的提高炉顶煤气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济钢2#1750m3高炉在经济炉料结构条件下,取消中心加焦布料模式所做的试验及探索,这种炉料冶金性能比较差,通过优化送风制度,在维持中心加焦的布料模式前提下,拓宽边缘平台,拉宽角差,适当平铺,近中心环带适当增加矿焦比,形成了窄而畅通的中心气流,综合控制了边缘软熔带根部高度,缩小了软熔带层宽度,改善了高炉透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