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溶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海燕  代加林 《广州化工》2012,40(11):117-119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的吸水树脂,并探讨了单体浓度、单体质量比、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对吸水树脂吸水量的影响,最大吸水率为799.3 g/g。  相似文献   

2.
殷榕灿  陶栋梁 《广州化工》2014,(20):68-69,75
采用丙烯酸为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分别讨论了交联剂、引发剂、中和度、单体浓度对吸水(盐)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样品,确定了最佳方案。结果表明: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K2 S2 O4用量分别为AA的0.04%和4%,产品在去离子水及0.9%NaCl中的吸水倍率分别可达到1132倍和105倍。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磺化聚丙烯酰胺性能的研究方向,以复合引发体系引发AM与AMPS进行共聚,合成磺化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引发体系、单体摩尔比和聚合时间对其水溶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时间为6h、AM与AMPS质量比为15∶1,采用复合引发剂时,得到的磺化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粘度和粒径最大。红外光谱表征的结果表明,当采用复合引发体系时,相同聚合条件下,参与共聚反应的AMPS单体含量较高,且溶液粘度和粒径均高于相应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褐煤为原料制得腐植酸钠,再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酰胺和腐植酸钠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作引发剂,运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共聚物降滤失剂,在引发温度5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  相似文献   

5.
新水溶液均相法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刚  彭晓宏  李立  陶征宏 《化学与粘合》2006,28(6):394-397,407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与AIBA为复合分段引发剂,在绝热水溶液体系中进行丙烯酸钠/丙烯酰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自由基共聚合。研究了聚合温度、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用量、AIBA用量、单体浓度、共聚单体中DAC、AM含量,复合分散剂用量及其HLB值等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特性黏度的影响。聚合物特性黏度随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两性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均相制备过程中凝胶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驱油用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为原料,利用一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酰胺。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的添加量、单体总百分含量、单体配比及体系的p H值等因素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7.
张丽颖  任海林 《辽宁化工》2009,38(10):711-714
采用淀粉接枝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氧化还原体系((NH4)2S2O8-Na2SO3)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具有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分析了制备条件对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确定较合理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酰胺(AM)单体为原料,采用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了聚合体系的pH值,单体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和N aHSO3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疏水单体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聚合浓度、单体含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共聚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实验证明该高吸水聚合物耐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吸水树脂PAA/AM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做引发剂,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反应单体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适用于淡水和盐水的吸水膨胀聚合物。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最佳吸水膨胀配方进行了优选:单体浓度[M]=30%;单体中和度N=75%;引发剂浓度[I]=0.15%;交联剂浓度[C]=0.011%;反应温度为75℃及反应时间3h。对PAA的吸液速率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它的反复吸液能力。  相似文献   

11.
崔小琴  赵启文  鲁佳 《广东化工》2011,38(1):20-21,59
以丙烯酸、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和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中和度为80%,单体质量配比为5.0:5.0:2.0,单体总浓度为35%,引发剂浓度为0.5%,交联剂浓度为0.55%时,合成树脂的吸水能力较强,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和SEM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引发体系作用下丙烯酰胺的自由基聚合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丙烯酰胺的中浓度水溶液聚合物是工业上常用的方法,通常作用K2S2O8或K2S2O5-NaHSO3两种引发体系,在我们的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加入一种含叔胺基单体作为第二还原剂的三元引发体系,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了几个引发体系的反应机理,说明了这新种的三元引发体系给出了诸多优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 本工作采用一种多活性中心引发体系——五-N,N,N′,N″,″”(2-羟基丙基)二乙三胺(POPDT)-(NH_4)_2Ce(NO_3)_6在酸性介质中引发丙烯酰胺(AM)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具体研究了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聚合机理。重点  相似文献   

14.
P(AM-AMPS)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NH)S0)和亚硫酸氢钠(NaHSO)为引42283发剂,采用静置水溶液法合成PAM-AMPS水凝胶。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单体配比、单体浓度、pH值等因素对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水凝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吸盐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新型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进行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分子量高达2.014×107,水解度26.3%,过滤比13.5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并研究了pH值、引发剂用量、单体总浓度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以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反应单体,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适用于淡水和盐水的吸水膨胀聚合物PAA/AM。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最佳聚合反应条件进行了优选:单体用量[M]0=30%;单体中和度N=75%;引发剂用量[I]=0.15%;交联剂用量[C]=0.011%;反应温度为75℃及反应时间3 h。对PAA/AM的吸液速率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它的反复吸液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与丙烯酰胺比例、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以及聚合温度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蒸馏水为593g·g-1,吸自来水为260g·g-1,吸0.9%Na Cl溶液为66.7g·g-1。  相似文献   

18.
刘珍贤 《广州化工》2011,39(12):88-9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魔芋粉-丙烯酸(钠)-丙烯酰胺超强吸水剂。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对该合成工艺进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单体总用量(单体/魔芋粉)8.79 g·g-1、引发剂量(引发剂/魔芋粉)4.50%、反应温度66.7℃、交联剂量(交联剂/魔芋粉)1.42%、反应时间2.55 h、丙烯酸中和度81.74%、单体比例51.7%。产物吸水率为751.3 g·g-1,吸盐水率为128.6 g·g-1。  相似文献   

19.
用过硫酸钾做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木薯淀粉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用量比、反应温度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吸液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木薯淀粉在接枝前和接枝后的结构和性能.最佳反应条件为:丙烯酸/丙烯酰胺质量比1∶3,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是单体质量的0.125%,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167%.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20.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聚合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VA-044)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标题化合物,考察了单体物质的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聚合温度、pH以及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单体物质的量比n(丙烯酰胺)∶n(阳离子单体)=8∶2,引发剂用量为0.05 wt%,交联剂用量为0.000 5 wt%,温度50℃,pH为6,单体浓度为20 wt%时,分子量最高达到4.25×107g/mol,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所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处理模拟废水,当其投料量为8 g/mol时,上层清液透光率能达到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