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惠安女服饰极具文化特色,但日渐消失。它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选取对极具代表性的崇武地区的服装进行相关研究。区别于美学角度,从惠安女服装结构舒适性的角度入手,分别对惠安女上装和下装的结构进行解构,分析其结构设计的原理,并对惠安女服装的开口形成的"烟囱效应"和"风箱效应"进行分析。从而得知,惠安女的服装结构设计符合着装舒适性需求和劳作需求,具有良好的结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从大岞惠安女服饰刺绣纹样的不同题材、图案的组织结构、刺绣纹样的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大岞惠安女刺绣纹样按其表现题材分为海洋仿生题材、生活场景人物题材、原始古朴的几何题材、凤与牡丹吉祥题材4大题材;刺绣纹样组织结构分为自由独立和不同题材分区并列的结构形式;刺绣纹样色彩源于自然而提炼于自然,红黄蓝绿形成鲜明对比,艳而不俗;大岞惠安女刺绣纹样包含了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等多元文化,是研究传统服饰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征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服饰着装观念、服装裁剪形制、功能意识及服装的色彩等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差异,思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我国的传统服饰及其隐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针对惠安女服饰的设计再造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从活化运用的层面考量,结合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进行调研及实物测绘,对惠安女衫的数据与信息进行补充,并分析其形制与结构特征。在活化运用过程中,首先把握形制特征,继而在第二重结构中融合惠安女衫细节进行设计。通过多个特征点的集合,总结惠安女衫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5.
罗静  崔荣荣 《纺织学报》2012,33(8):108-113
本文主要从结构和缝制技艺方面入手,对传统小岞节约衫进行了研究。小岞节约衫是惠安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款式、结构和缝制技艺彰显出自身的民俗文化特征。文中采用田野调查的形式,观摩并记录了一款典型小岞节约衫的缝制工艺流程,在主体缝制和细节设计时深入剖析蕴育其中的缝制技艺,得出小岞节约衫在遵循传统造物观念基础上所体现的技术性、技巧性和艺术特征,客观反映小岞人安定平稳的审美心理和协调统一的审美观念,并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寄愿。  相似文献   

6.
范敏娜 《西部皮革》2021,(7):116-117
葡萄牙与澳门地处欧洲与亚洲不同的位置,经过多年的殖民统治,葡萄牙与澳门的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中国的传统服饰具有平面、宽博的特征。如果说东方服装文化强调着装领域以整体和大同的概念使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那么近现代西方服饰更强调服装在人体上的呈现效果,强调三维的廓形感。葡萄牙服饰从属西方服饰范畴,在服装造型的处理倾向于立体造型,运用省道、分割线突出人体的曲线美。故有服装在近代西方具有"软雕塑之称,澳门的服饰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内敛的意境,而葡萄牙服饰则更是突出饰性,服装是哲学和艺术的综合表现。由此,本文以服饰文化为例,试对澳门与葡萄牙近现代服饰文化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宋金英 《丝绸》2020,57(4):89-93
通过对齐国“不拘于礼”的“巫儿制”“族内婚”“女性议政”“女着男装”特有的地域文化解读,文章探究齐国女性服装形制及特点。以齐地出土的人佣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和实例考证的研究方法,对齐国女性的深衣、袍服及襦裙进行了探析,发现齐国女性服装形制有同时期服装类型的共性,但其结构细节差异明显,且男女服饰表征界限模糊,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点。齐国女性服装表征在同时期与不同地域服饰表征的共性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为先秦“衣冠王国”基调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研究多元化中国古代区域服饰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带有神秘色彩的东方服饰文化逐渐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一股中国风已悄然进入世界服装设计领域。近代惠安女服饰的造型特点与现代时尚界的流行元素的相似点;服饰色彩与世界性时尚的色彩相近似;服饰纹样也受到时尚界的关注;腰部装饰与时尚腰饰的流行相碰撞……为让惠安女服饰发扬光大,如今的惠安女服饰设计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现代元素,在风格和色彩上更加简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许不远的将来,更多带有我们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作品将会走向T型台,引导时尚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李凉凉 《纺织报告》2020,(1):120-121
惠安女服饰作为闽南的传统服饰文化,尽管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残留及文化内涵没有在当地得到推广,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之路面临了危机。为惠安女服饰寻求一个适合市场推广的途径,不失为实现惠安女服饰文化可持续传承的一个途径。将中国各类民族服饰、民俗文化服饰依据市场需求进行再设计,让更多的民俗地域服饰适应时代潮流,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0.
为对明代中后期女袄的形制与结构作进一步解读,以出土和传世的明代中后期女袄作为实物来源,结合墓葬简报与地方志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形制与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领部、袖部、大身3 个部位。通过对女袄领形、袖形、大身所具有的结构特征与变化的梳理,根据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审美特征,总结了明代中后期女袄的形制特点与结构变化。揭示了其各部位的形制与结构变化规律:领子高度逐渐降低,领开口逐渐增大,衣袖部位袖底边曲度增加,大身部分尺寸愈加宽广,阐明了明代中后期女袄款式变化多样、继承与创新并存的特点,丰富了明代服饰文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北荆州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上下连属式服装形制结构及着装形态的分析,研究发现马山一号楚墓上下连属式服装形制异常宽博长大,并且其穿法较为特殊,使这类服装平展为直裾穿着后形成曲裾绕身的着装形态.这与同期楚墓出土的漆画、帛画、木俑着衣形态完全一致,并影响了同属楚文化体系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曲裾袍服类服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振岳  高卫东 《纺织学报》2008,29(11):103-106
 作为服饰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惠安近代服饰纹样是依存于其特有服饰之上的一种精神艺术与物质艺术共融的表现形态。通过对惠安近代服饰纹样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对惠安近代服饰纹样的发展缘由、服饰纹样的主要题材及其表现手法、服饰纹样的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与总结。其纹样的发展缘由,应与惠安女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观念以及惠安族群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交融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其文化寓意的主题则凝聚了惠安女的智慧,表现了她们向往和追求美好愿望的渴求。  相似文献   

13.
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生活在东海之滨蟳埔村的蟳埔女,有着"行走的花园"之美誉的"簪花围"头饰,"骨针安发"的"活化石"传说,身着"大裾衫"和"宽腿裤",耳饰辈分象征的"丁勾"耳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蟳埔,独特民俗风情让世人为之瞩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习俗,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的蟳埔女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元人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作品中的人物服饰中三个骑马人物袍服的袖子与衣身前片处是裂开的结构。本研究对这个在文献文物中未出现过的服装结构制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这种特殊的服饰形制形成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的研究,解释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呈现的服饰文化,为进一步了解蒙元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对元代时期的服饰形制的多元化有更完整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木子  侯东昱 《西部皮革》2023,(22):139-141
文章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进行横向研究,对比分析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女性服饰与男性服饰的形制以及服饰面料色彩和纹样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出两个时期服饰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审美内涵,便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服饰差异,促进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着装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缩影.蜀地环境造就了蜀人特殊的心态和文化环境,结合成都博物馆馆藏对蜀地陶俑极其陶俑服饰作简要探讨,以不同时期蜀地陶俑服饰为载体,分析陶俑所代表的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服饰风格成因,以期为古代蜀地服饰发展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影视服装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小到人们通过服装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大到人们日常的审美和着装,在众多剧种中,时装剧的影响最为突出。现以时下聚焦点最多剧集《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分析剧中女主角的着装,来探讨时装剧服饰对大众服饰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服饰流行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宋代服饰文化的纵深研究仍有待展开。大量宋辽金时期的典章制度、笔记小说、绘画图像,以及经考古发掘出的古代服饰实物等资料为宋代服饰的形制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以四座南宋墓葬出土的服装实物为依托,辅以文字史料及图像考据,从南宋女装"大袖"的称谓考辨及服饰等级、"大袖"的形制特征、形制语言的文化符号价值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了南宋女装大袖作为汉民族宽衣文化的典型符号所具有的积极的政治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睿佳  邵新艳 《丝绸》2022,(11):143-149
本文以唐代肩部拼接式半臂实物图像为研究对象,从外观形制上分析其特点。同时将该类半臂与公元7—9世纪的吐谷浑国、吐蕃王国和中亚粟特九姓国的图像材料和文献记录进行对比互证,得出其肩部的异色面料拼接是初唐时期吐谷浑族受吐蕃文化及西亚、中亚一带服装肩部镶拼影响,并结合本土与中原文化因素的复合型服装式样。该类半臂服装为人们直观了解吐谷浑服饰面貌提供实例,同时蕴含着7世纪以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西方文化交流交汇的历史,投射出中国唐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中性化服装时尚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性化服装是在中性时尚的影响下,从服装功能分类上引出的概念.中性化服装不是中性装,也不同于女性化男装和男性化女装.中性化服装对个体的意义主要有:中性化着装适应职业角色的需要,双性化气质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个体外观管理中的扬长避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解释了中性化特征的内在心理结构.中性化服装时尚的审美价值首先源自服饰文化习俗的宽容,还体现在着装创新带来的新奇视觉感受以及流行产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