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通常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的村落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堡寨聚落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的分析和实地调查、现场测绘等多种途径,对冷泉古村的空间防御层级构成进行解析,并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以军事堡寨型生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视角,结合相关历史、考古及调研文献等资料,对甘青地区军事堡寨型生土聚落进行研究。在了解其历史、类型、分布及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案例研究法,通过探究军事堡寨型生土聚落起台堡村的历史演变、聚落特征与现状问题,提出针对军事堡寨型生土聚落遗址保护策略及村落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南漳地区的堡寨聚落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南漳地区大的历史环境着手对堡寨聚落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分析了南漳堡寨在选址布局上的特征及其在区域防守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南漳堡寨军事防御设施的构建,然后对南漳堡寨的防御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空废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堡寨聚落的普遍现象,延续堡寨聚落的历史文化,实现其可持续性成为城乡发展中的重要命题。以韩城柳村古寨为例,分析堡寨聚落的营建特征和现状问题,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具体的活化更新设计策略,为空废化堡寨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文章选择曾经广布堡寨、而今天依然留存有丰富多样的明清时期防御性遗构的山西省作为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堡寨聚落发生的整体环境以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以实例为依托进行比较与归类,提炼出堡寨聚落之共性特征,指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甘青地区军事堡寨聚落的起源、分类、特征入手,以甘青典型军事堡寨——起台堡村为研究案例,通过文献分析对其聚落空间演进进行三段式划分。其一是明清时期形成军事堡寨的戍边阶段,其二是民国时期突破堡寨空间格局的创业阶段,其三是解放后扩建新村的发展阶段。研究其每一阶段聚落空间要素及结构;厘清三阶段之间的聚落空间演进关系。总结了其空间演进动力包括人口扩张、交通发展、资源依附、技术发展四大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泓沁 《南方建筑》2006,(5):119-122
堡寨聚落防御体系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住防合一”的聚落防御体系。本文以江永兰溪勾蓝瑶古寨为实例,从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的形成原因,整体防御环境,层级防御结构,精神防御系统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指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传统堡寨聚落研究以个体或单一类型居多、缺乏系统整合的局限,提出采用“群系”的研究视角,从考察聚落的“设防”形态及属性入手,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黄河中游山陕地区开展“传统堡寨聚落”的群系研究,整理民防与军防两大体系类型构成,并基于堡寨遗存现状,对特色子系集群的空间分布及特征作以整体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龙翔凤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坤  李哲 《华中建筑》2005,23(1):150-153
陕西榆林地区是明朝长城九边十一镇中延绥镇所辖大部防区。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该地区39个军堡和附属烽燧、军寨以及长城沿线聚落。该文简要介绍延绥镇长城防御体系,主要探讨堡寨选址、布局、堡寨之间的关系以及堡寨与长城以及聚落变迁的关系,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比较,讨论军事防御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防御性聚落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宏观上以“设防形态”的角度对我国传统聚落进行审视,提出“防御性聚落”的概念,进而依据聚落设防特点将其分为“外围线性设防为主”与“局部点式设防为主”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可依其存在形式分为“群落形式”与“单体形式”两种。文章通过对各种防御性聚落的分析比较,基本建立了“传统防御性聚落”的类型框架。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城市人居环境涉及居住群体、自然和社会环境、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建筑物质量和价格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对北京市城市内部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构建北京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人居环境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进行了单项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建设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优选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构建客观评价模型对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进行定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的调研数据,采用序关系分析法,以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为评价准则,构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该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中,4个为疏解型,3个为搬迁型,2个为控制型,没有发展型。研究结果可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科学遴选发展模式提供定量评价依据,也可为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遴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潘莹  黄悦  施瑛 《南方建筑》2022,(2):55-63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贵州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 格局正在遭遇被破坏的困境。通过梳理史料与实地勘察,结 合ArcGIS的数据分析,对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层级构建与分 类、分布规律、布局与选址特征等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明代 贵州有着严密的军事制度,可分为“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 总旗”5个层级;聚落沿驿道呈线性化分布规律,局部以点式 补充;其布局展示出纵深化与环绕状的军事戍防、占平坝与近 水源的农事相地、临驿道与织网式的交通组织等特征;根据聚 落规模大小及功能属性,可分为卫所聚落、屯堡聚落和功能聚 落3类;聚落选址以军事戍防为主导,充分利用贵州特有的景 观资源。从宏观至微观全面认知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对于 保护贵州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与未来城乡规划的发展具有 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支座沉陷对网架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支座不均匀沉陷对超静定网架结构产生的影响,以及引起网架杆件内力变化的一般规律。讨论在各种支承条件、不同结构型式和刚度不同的网架结构对支座不均匀沉陷反应敏感性的差别,说明网架刚度变化反应最为敏感。 文中提出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一般宜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和防止支座不均匀沉陷,并尽量避免繁琐和难以与实际工作状态一致的计算。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计算网架结构由于支座不均匀沉陷产生的附加内力。同时提出一些减少和防止支座不均匀沉陷的具体措施供设计者参考,并简单介绍支座沉陷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求适宜居住的生态人居环境的设计是当今主流的设计思潮之一,就南方地区的居住建筑,分析了人居生态性建设的可能与措施,力求能对南方地区的居住建筑在生态适宜性的建设上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培立 《山西建筑》2009,35(15):10-11
通过对西方近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的简要回顾,提炼出人本主义思想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缺失,提出应借鉴西方国家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