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1993—1994年在河南等四省不同烟区用人工合成烟青虫性信息素进行大面积诱捕雄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烟青虫性信息素具有较强烈的生物活性,一个诱捕器每晚平均诱蛾97头,最多148头。2个诱捕器间相距40—50m,置于和烟株同高或高5cm处,每一诱捕器内设一诱芯等,为最佳条件。烟青虫雄蛾交配活动,夏季始于18时,以20-22时诱捕蛾量为最多。文内提出今后大面积用于测报和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用人工合成性诱剂大面积布局能很好地控制烟青虫的危害。性诱防治区88.4%的雄蛾被诱杀,雌蛾交配率下降79.9%~85.7%,平均幼虫密度为百株虫量10头(防治指标为百虫量30头),烟青虫为害破叶率和食叶率分别下降93.34%和83.72%。  相似文献   

3.
麦蛾是国内外主要储粮害虫之一。为了提高麦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效果,本研究利用人工合成麦蛾信息素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在实仓条件下,优选其最佳性信息素诱蛾剂量,探索食物源取食引诱异戊醇与冰醋酸对其诱集效果的影响,比较了黄色与白色黏板性诱剂的诱蛾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麦蛾性信息素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在剂量0.5~10 mg范围内具有显著的诱蛾活性,但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异戊醇和冰醋酸取食引诱剂本身对麦蛾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引诱活性,但能够提高麦蛾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此外不同黏板颜色对麦蛾性诱剂引诱效果研究表明黄色黏板比白色黏板增加35.74%的诱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麦蛾高效诱捕系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X射线辐射不育烟青虫雄虫在田间应用的释放比例,通过交配竞争试验和性信息素诱集测定了不同释放比例对其子代卵孵化率、被害株率及田间成虫量的影响,并获得了相关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蛹期接受不育剂量辐照对烟青虫雄蛹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缩短其成虫寿命;辐射不育烟青虫雄虫不同释放比例对雌虫交配率和平均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卵孵化率随着释放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在田间罩笼试验中,其平均防治效果随着释放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8∶1时可以达到91.11%;同时,在田间烟青虫成虫羽化初期按照8∶1的释放比例间隔1周连续释放3次可以显著减少田间子代雄成虫量,田间小区防治效果最高可以达到64.86%。本研究确定的8∶1的释放比例可以应用于田间烟青虫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农用不育剂防治烟青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育治虫也称遗传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一项崭新内容。当前,国内外成功的实例不多。本研究选出了烟青虫雄性不育剂和雌性不育剂,将其与烟青虫性诱剂结合,制成小型不育引诱器,每亩烟田插置一个,即可诱使田间烟青虫成虫吮食不育剂,食后即成为不育蛾。不育蛾仍可与正常蛾交配,不但使交配对象成为不育,还可使已正常交配的成虫成为不育。从而降低田间的虫量,减少为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使用不育剂可以减少田间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本研究选出的不育剂对人畜无害,使用简便,价格较低,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仓库内评价了多孔淀粉包埋的昆虫引诱剂对书虱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在试验的72d内,多孔淀粉诱芯引诱书虱的平均数量始终保持在1463头以上,而同剂量的硅胶垫诱芯引诱书虱的平均数量从第7d开始就逐渐下降。从试验的第28d开始至试验结束,多孔淀粉诱芯引诱书虱的平均数量显著高于硅胶垫诱芯。改变引诱剂和多孔淀粉的配比会影响诱芯引诱书虱的效果,总体来看,2g多孔淀粉+1mL引诱剂制得的诱芯的引诱效果最好。由于多孔淀粉诱芯具有缓释效果好、无污染、无残留,对粮食安全等优点,因此在储粮害虫的引诱技术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前,甘蔗田间应用的二点螟性诱剂成分为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有研究表明与甘蔗二点螟同种异名的粟灰螟雌蛾腺体提取物中除含有Z11-16:OH外,还含有5%~10%的十六醇(16:OH)。为探明十六醇作为性诱剂次要组分时能否进一步改善诱蛾效果,本文进行了多点多代的甘蔗二点螟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16:OH含量在5%~10%范围内对甘蔗二点螟的诱蛾活性没有明显提高也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贵州遵义烟区烟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筛选出适宜配方的糖醋液诱源有效诱杀烟田害虫,于2017年4月17日至8月15日利用5种糖醋液配方诱源在贵州遵义烟区进行烟田害虫诱杀试验。结果表明,烟田小地老虎、烟青虫/棉铃虫分别在6月上旬、5月上旬出现发蛾高峰期;其他蛾类昆虫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出现2个高峰期;中华弧丽金龟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7月上旬出现两个高峰期。糖醋液诱源对天敌昆虫的伤害较小,但在烟株现蕾后对蜜蜂的伤害较大。5种糖醋液配方中,配方Ⅰ(糖:醋:酒:水=6∶3∶1∶10)的诱杀效果最佳,且对蜜蜂伤害相对较小。在贵州遵义烟区烟草成熟期放置糖醋液诱捕器的区域烟草叶片被取食率显著高于未放置诱捕器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随着我国农业科学实验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南方九省(区)对甘蔗螟虫性外激素的试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知道,对任何一种昆虫性激素的应用研究,一般都是要经过活虫田间生物测定—→粗提天然性引诱物—→分离、提纯、鉴定、合成这样三个大步骤。目前,我国对甘蔗螟虫性外激素的研究,大多数省(区)都正在进入第二步,处于攻坚阶段中。据报导,一种昆虫在用活蛾作诱捕时比粗提物作生测时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索甘蔗条螟性诱剂诱杀防治的田间使用技术,确定最优防控处理面积和防控时间。【方法】通过实施不同面积比例的甘蔗条螟性诱剂诱杀试验,比较3种布盆密度条螟诱杀处理效果,分别从条螟诱杀蛾量、螟害株率和防治成本3方面进行评价各处理的优劣。【结果】试验结果显示:C处理(1 hm2/盆)和B处理(0.67 hm2/盆)诱杀蛾量差异不显著,但与A处理(0.33 hm2/盆)差异显著,B处理和A处理差异不显著;A处理和B处理的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但2处理与C处理差异显著;防治成本由高到低排列为A处理(0.33 hm2/盆)B处理(0.67 hm2/盆)C处理(1 hm2/盆);综合评价认为B处理为较优条螟诱杀防治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在贯彻执行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厂党委的重视和省甘科所湛江站直接指导下,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反复实践,初步成功地获得了有诱雄活性的白螟雌蛾性外激素粗提物,突破了研究道路上前进中的一个最大障碍。在越冬代螟蛾羽化发生前,割取白螟枯  相似文献   

12.
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cn)性外激素成分为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用人工合成物在蔗田有强烈吸引雄蛾的作用,已在测报上应用。本文研究用天然橡胶载体,每个放入200微克剂量和塑料管载体,每个放入1毫克剂量的二点螟性外激素。而每亩蔗田放置50、100、200个散放器,观察迷向法防治二点螟第一代的效果。经湖南、广西、江西三省1984—1986年3年试验证明:迷向率均达99%以上,用水盆诱捕器检查,未超过一头雄蛾,螟卵密度明显下降,防治枯心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可达到3%以下,与化学防治相当,是有应用前途的防治方法。研究证明迷向率只能是个参考数据,而卵密度及枯心率,才是真正反映防治效果。用迷向防治越冬后的螟蛾,受天气条件影响,在气温较低时,影响迷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厂年宰杀牲猪30万头左右,产猪血600吨(按每头猪2公斤血计算),除部分利用喷血粉外,其余再无他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厂领导组织人员开发新产品,并于2月份成立了新产品开发办公室,朱霞初厂长为主任共6人,开发动物蛋白饲料。87年3月1号此项目获正式批准,列入省级“星火计划”,省科委投资40万元,随后又由邵阳市工商银行贷款36.3万元作为建设资金。设计工作历经40天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4.
烟蚜在田间的自然消长与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蚜Myzus persicae,即桃蚜,也是为害蔬菜的蚜虫种类之一,是世界上危害烟草最严重的害虫。其为害寄主范围极广,据国外报导有几百种,国内报导也有170种以上。通过系统调查,基本明确烟蚜在各寄主植物上的消长规律、烟蚜与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生活习性等。一年中烟蚜的消长规律:桃树是烟蚜的主要越冬寄主,在桃树上3月1日开始出现干母;4月1日开始出现干雌;4月底开始出现有翅迁移蚜,迁往春菜田及烟苗床;烟田内7月6日开始出现来自烟苗床及春菜田的有翅蚜,8月间为烟蚜发生盛期,9月间为发生末期;秋季桃树上10月14日开始出现来自秋菜田及烟田的性蚜,10月底开始出现越冬卵,11月底性蚜绝迹。烟蚜在一年中适宜发生的温湿度范围为6.16至28.6℃及40%至86.5%。每头烟蚜成活期平均5—6天;胎生期平均4—6天;胎生蚜量平均16—18头;每头雌性蚜一般产卵10粒左右,多者达15粒。  相似文献   

15.
鲁梅克斯颗粒料是一种新型的适口性好、营养价值较高的粗饲料。为了验证该产品饲喂奶牛的效果,北京崔各庄牛场于2000年5月23日至6月23日进行了一次试验。试验所用的颗粒料由鲁梅克斯公司提供,为3份鲜鲁梅克斯与1份干秸秆混合后,经烘干而制成的颗粒料。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 3kg/头·日颗粒料,则每头牛每天产奶能提高2.1kg,且基础日粮中的粗饲料喂量略有下降,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一、饲喂过程 试验组奶牛每头日添加 3kg颗粒料,其余日粮成分及饲喂量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饲喂方式(颗粒料)采用颗粒料与青…  相似文献   

16.
<正>1989年4月6日至7月8日,我们在永川肉食品厂进行了手术引流猪胆汁的初步试验,报告如下.方法材料取自永川肉食品厂13头待宰猪,体重60—70kg,为不同杂交品种.试验分四批进行,第一批为预试组,试验猪1头,观察7天,达到目的后即淘汰.设计试验分三批,即试Ⅰ、Ⅱ、Ⅲ,每批4头共12头.每  相似文献   

17.
研究某品牌保健酒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为评价其食用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对某品牌保健酒进行大鼠、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急性经口MTD值15000 mg/kg·BW,属无毒级;3个剂量组雌、雄大鼠的每周体重、每周进食量、每周食物利用率、总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及末期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15%vol基酒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动物自发病变外,受试物高剂量组未引起动物中毒性损伤。某品牌保健酒在本试验条件下未显示有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8.
郭艳  林黎 《食品与发酵科技》2021,(2):115-118,165
研究鱼油姜黄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为评价其食用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对鱼油姜黄提取物进行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大鼠30d喂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小鼠急性经口MTD值>15000mg/kg·BW,属无毒级;3个剂量组雌、雄大鼠的每周体重、每周进食量、每周食物利用率、总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及末期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雌鼠高剂量组血糖显著降低(P<0.01),其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动物自发病变外,受试物高剂量组未引起动物中毒性损伤。鱼油姜黄提取物在本试验条件下未显示有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动物试验评价参茸酒的食用安全性。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相关方法对参茸酒进行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大鼠、小鼠急性经口MTD值15000 mg/kg·BW,属无毒级;3项遗传毒性试验未见参茸酒致突变作用;30 d喂养试验,3个剂量组雌、雄大鼠的每周体重、每周进食量、每周食物利用率、总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和末期血生化指标与15%vol基酒对照组比较,雌鼠中剂量组单核细胞、雄鼠3个剂量组总蛋白显著升高(P0.01,P0.01,P0.01,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大鼠自发病变外未引起脏器组织中毒性损伤。参茸酒在本试验条件下未显示有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新疆熏马肠中分离鉴定得到32株产氨基酸脱羧酶的优势细菌,并确定了各株菌的产胺能力。试验从新疆多产熏马肠的四个地区采集44个熏马肠样品,利用双层培养基显色法初步分离其中的产胺优势菌。再采用PCR-DGGE技术,剔除重复菌株并通过同源性比对,确认32株产胺菌。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菌液产物,验证其产生物胺的能力。此次研究中,得到的菌株主要高产腐胺、色胺、组胺及苯乙胺,其中4号菌株(气味沙雷氏菌,Serratia odorifera)产生物胺总量(平均值)最高985.14μg/mL,且组胺生成量最高7259.64μg/mL;17号菌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产生物胺总量(平均值)次高737.78μg/mL,且色胺生成量最高4507.81μg/mL;11号菌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产腐胺量最高2550.54μg/mL;8号菌株(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产苯乙胺量最高3831.50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