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在涉河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雄燕  黄铁鸣 《人民长江》2008,39(17):56-57
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某拟建桥梁和某电厂取水建筑物兴建前后对河道水位及河势的影响情况,与采用桥渡设计规范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两种计算结果比较接近,表明二维数学模型能较准确地计算涉河工程兴建引起的工程局部水位及流场变化情况,且能生动地表现其平面形态.该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涉水工程防洪影响情况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河道上修建涉水建筑物往往对河道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进行防洪影响评价。针对西江某取水工程项目,首先进行了河道演变分析,然后通过建立大范围一维网河数学模型及局部二维数学模型,分析计算了取水工程对西江河道防洪、河势稳定、潮排潮灌的影响,并采用瑞典圆弧法计算了对堤防稳定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拟建取水工程对行洪安全、河势稳定等影响不大,对堤防稳定、潮排潮灌等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纯使用一维或二维数学模型难以准确高效模拟大型涉水工程对水域影响的问题,通过利用一、二维联解潮流数学模型,在珠江口某港区码头工程附近使用二维模型,对该区域流场和流速变化范围进行模拟,其余水域采用一维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工程对珠江东四口门及工程周边水域水位、流速、河道潮量及分流比、潮排、潮灌、排涝等影响不大。结论认为,一、二维数学模型联解计算可以用于大型工程,尤其是海域内大型工程的防洪评价计算,并能够得出较为可靠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收集大量水沙、地形资料基础上,对拟建工程所在河段进行了河道演变分析、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并根据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已有的物理模型试验成果,综合评价了拟建工程对工程河段河势和防洪的影响.防洪评价结果表明:拟建工程的修建对稳定目前金城洲左槽为主槽的河道河势是有利的,不会对河道行洪带来明显不利影响,且对工程近岸堤防工程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工程局部河道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进行拟建工程的防洪影响计算分析,对比不同桥梁布置方案,工程前、后的计算结果和变化情况,分析工程对河道行洪壅水、水流流态、水流动力特性、河势稳定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选取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工程设计合理安全及避免对河道防洪造成影响,需要开展浑河城市防护工程防洪评价。本文以区域河道基本特点、水文及河段地形图为基础,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确定计算范围、网格划分、糙率、频率、流量及地形等基础参数,进行防洪评价与分析,计算工程区域河段工程前、工程后水位、流速等水力因素的影响,为工程防洪影响综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苏杨中 《吉林水利》2012,(3):27-31,34
河道“裁弯取直”可提高裁弯段上游保护对象的防洪能力,也可能加重裁弯段下游的防洪风险,结合成都市府河某段河道的裁弯取直工程。利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工程前后水位、流速的变化,通过实际的工程得出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河道弯曲,部分河道狭窄,河床地形复杂,且河道内桥梁、闸坝很多,准确计算超大洪水条件下的水位变化、河道冲淤对保障首都北京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和不平衡推移质输沙模式,建立了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采用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经不同工况下进行的实体模型实验对比,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实验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百年一遇和万年一遇洪水条件下的河道内水深、洪水可能的淹没范围及河床冲淤变化强度,为永定河堤防安全评价、综合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涉水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一般通过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力方程进行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评价,但对河势影响部分难以评价。文章将自然水体的三维非恒定问题简化为二维非恒定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于涉水工程的影响计算,提出流场变化分析,为涉水工程对河势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贴体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涪陵宇阳码头河段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了码头修建后工程段水流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对该工程河段的河道防洪、河床演变及涉河工程安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水流剪切对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实验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实验揭示的水流剪切条件与絮团特征参数(尺寸、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同向絮凝的机理研究,并就絮凝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涂冲刷观测在使用声纳测深、测量仪器测量不甚合理的情况下,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海涂冲刷观测、制作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具有自沉功能的冲刷观测装置工艺。  相似文献   

13.
王玉涛 《人民长江》2016,47(4):27-32
结合咸阳市某拟建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采空区赋存状况,通过现场试验,探查了采空区边缘裂隙带分布特征,在分析采动对岩体完整性及渗漏性影响的基础上,评价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其对水库渗漏性的影响。评价结论认为,水库水体荷载不会引起采空区"活化",采空区对拟建水库渗漏影响较小。现阶段,采空区引起的水库增加的极限渗漏量为1 004.41 m3/d,约占水库设计年平均流域径流量的0.87%,随着时间推移,采空区将逐步趋于稳定,渗漏量将逐步降低。鉴于此,建议对采空区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斜坡上封闭水平板波浪上托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波浪对平板的上托力是海上透空结构物设计的重要依据,不同布置形式的平板波浪上托力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系列模型试验,对斜坡上尾部封闭的水平板波浪上托力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影响其大小的直接因素与尾部透空情况相同,仍为几何因素、动力因素和空气垫层因素,但各因素对波浪上托力的影响程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板下最大冲击压强与最大总上托力并不总是同步发生,其压强分布形式也不尽相同,应分别考虑。  相似文献   

15.
微电解水处理器的杀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微电解方法对工业循环水中厌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杀灭作用 ,结果显示 ,杀菌率的大小与施加的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成正比。在适宜的电流密度和适当的处理时间下 ,对硝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的杀菌率可以达到 99%以上 ,并初步证实 ,微电解时水体中产生的·OH自由基是主要的杀菌因子。  相似文献   

16.
人工渠道糙率系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分析,探讨了矩形渠道的糙率与渠道水深、弗汝德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当底坡不变时,随着弗汝德数Fr的增大,糙率n值逐渐减小。在缓流渠道中,渠道糙率n随弗汝德数Fr变化的速率很快;在急流渠道中,渠道糙率n值随弗汝德数Fr的速率较慢。糙率系数n随水深h的变化关系与流态有关。缓流中,随着水深h的增大,糙率n值减小;急流中,当弗汝德数11.51时,糙率系数n随水深h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为综合判定抚顺、鸡西、石河子、六枝、淮南和中梁山六个地区的煤矿石的活性情况,通过煅烧手段和XRD测试方法对煤矸石进行试验分析,得出结论:当煅烧温度为800~900℃时,高岭土等粘土矿物会转变为类偏高岭石相,基本上不含硅铝尖晶石和莫来石相;煅烧温度为900~1 000℃时,高岭土虽仍以偏高岭石相为主,但开始出现硅铝尖晶石和莫来石;1 000~1 200℃,高岭土的莫来石化进一步增加;当煅烧温度达到1 200℃,煅烧产物的莫来石特征峰已明显增强,已由偏高岭土转变为莫来石相,主要成分是莫来石和非晶质二氧化硅;通过对比得出六个不同地区的煤矸石最佳活化温度为900℃,并且煤矸石的活性主要来源于高岭土等黏土和长石类矿物在高温下形成的无定型SiO_2和Al_2O_3。因此,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煤矸石中的SiO_2和Al_2O_3会和Ca(OH)_2发生反应,使得化学平衡方程向左移动。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再生混凝土性能,降低直接生产成本,研究了骨料预处理方法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考察强吸水骨料的吸水特性,建立了再生骨料吸水量预测模型,以计算不同时间预吸水骨料的孔隙饱和度,并基于饱和度推求预湿时间,设计了饱和预湿法、浓浆裹预湿砂石法、水泥裹预湿砂石法等高吸水骨料预处理方法制备再生混凝土,并与传统方法比较,研究了骨料预处理方法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8 d养护后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表现为饱和预湿法浓浆裹预湿砂石法传统方法水泥裹预湿砂石法,抗冻性表现为浓浆裹预湿砂石法水泥裹预湿砂石法传统方法饱和预湿法,建议采用浓浆裹预湿砂石法制备再生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分析竣工图单纯由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编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由参建各方协同编制竣工图的优势,提出了参建各方协同作战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竣工图的思想,并提出参建各方协同编制竣工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孔隙率对砂岩强度影响的损伤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应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得到了抗压强度与损伤因子的关系,同时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试件内部孔隙分布的一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推导出孔隙率对试件抗压强度影响的理论关系,该关系与试验结果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