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杨宝  宁倩 《华中建筑》2007,25(10):162-165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标志性民居建筑,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传统民居的典范。福建土楼建筑美观,结构合理,工艺高超,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智慧。如今福建土楼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福建土楼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其保护模式,结合福建土楼的申遗保护历程,总结并提出了土楼后续保护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4)
福建土楼是我国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聚居性民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本文从空间布局、修建原料、建筑色彩和建筑功能四个方面对福建土楼的建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福建土楼当前的保护措施对其未来发展传承方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古代经典民居老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和福建土楼的特点及设计思想,并以福建土楼和万科土楼之间的对比为切入点,阐明了建筑并不仅是仿造古建筑的外形,而是传承和发展古建筑的思想理念,并结合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东方古代文明的瑰宝。它是凝固的艺术与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滋养下,福建土楼既有丰富的当地物质文明,又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关于土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文化振兴和乡村振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离不开建筑功能与文化维度的深度探讨。该文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土楼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建筑形态与文化功能方面入手探析土楼的保护难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对策,以期能够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及福建土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昉 《中外建筑》2006,(6):50-51
采用古老的夯土技术建造的福建客家土楼,在中国众多的泥居建筑中独树一帜。通过对土楼建筑的具体阐述,发掘土楼建筑的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这是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优秀的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建筑瑰宝。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防御性民居建筑并不少,福建南部的土楼,山西的土堡,川藏和广东地区的碉楼,还有福建中部的庄寨。此前,除了福建土楼,其他类型的民居都未申遗。如今,永泰庄寨出列,开始为申遗作准备。  相似文献   

8.
福建土楼夯土版筑技术是古老的中国生土建筑工艺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产物,文章详细介绍了它的历史传承、夯筑土墙的材料、作法、工具及建造土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福建土楼"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正式成员。今天,土楼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仍然以其丰富的现代内涵给我们许多启示与灵感。在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方面,既要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这样,走向未来的客家土楼才能继续保持它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胡洋 《建筑与文化》2013,(1):98-100
土楼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是一种罕有的巨型传统民居,它聚族而居,循水源而建,依山势而立,形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文脉。洪坑村土楼群是土楼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态有圆形,有方形,还有五凤楼那般的等级森严的合院型,集中涵括了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的特征。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筑的设计遵循土楼文化以全面研究土楼平面、剖面及立面为基础,以开放的态度借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创新,是为一种地域性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使得传统民居场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得以可能再生。  相似文献   

11.
土楼以中国传统民居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建筑而为世界所瞩目。2008年7月,以“福建土楼”为名被“世界遗产名录”收入,以现存的分布状况看,其主要是存在于闽西南山区的南靖、永定和华安等地区的客家山村;而闽东南沿海的非客家地区的泉州,也有不少土楼的存在。但泉州土楼与闽西南的“客家土楼”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泉州土楼已形成为一种带有非常浓郁的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韵味,这就是“传统民居式”的泉州土楼。  相似文献   

12.
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将福建土楼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随着旅游的发展,土楼的内部功能不断变化,对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探究土楼内部空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功能演变,可以更好地掌握土楼未来演化趋势,并为福建土楼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分析,将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内部空间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演变类型分为三类,即传统居民居住型、居民与游客共生型和服务游客需求型,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主要造成其内部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即政策因素和产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土楼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关注集中在闽中地区的福建土堡,据初步考察,一些地方的文博工作者认为土堡堪称"土楼之母"。福建土堡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精湛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选择尤溪县茂荆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测绘,结合文献研究和实态访谈,分别从茂荆堡的自然环境、建筑空间和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展示出与福建土楼完全不同的一种更为古老的防御性传统民居类型。  相似文献   

14.
福建土楼是我国传统民居中极特殊的一种建筑形式,特别是它的平面造型,土楼主要类型有五凤楼、方形土楼、圆形土楼等三种,其中,五凤楼出现的最早,而圆形土楼出现最晚也是最成熟的形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椭圆形、八卦形、半圆形、伞形等变异的土楼。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发展最为完善的圆形土楼,分析它的构筑材料、内部构造、空间布局以及它的构成原则,以便更直观的了解圆形土楼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5.
福建客家土楼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结构、丰富的功能以及特殊的地域风格,得到了建筑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它将风水、人文、生态融为一体,是国内传承较为完整的山村民居建筑形式,堪称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福建客家土楼的概况及文化内涵、土楼在建筑设计上的艺术性等方面研究,借鉴土楼的部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福建崇武半岛鼎立艺术馆的设计理念之中,并为其他建筑设计者提供一些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土楼作为一种传统民居类型,是中国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土楼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世界关注至今,其影响和关注力度逐步扩大。但由于土楼的分布较广,除了永定、南靖地区的土楼群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外,还有大量其他地区的土楼面临年久失修、人员流失等问题,亟待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本文梳理了土楼建筑发展阶段特点,总结其从原始共享-共享减弱历程,提出重建共享土楼3.0目标,从自然与人工、本地人与外地人、生活与艺术和虚拟与现实四个方面建构、保护和发展此类建筑的"共享"模式。并以大岭下村的营下楼改造为例,从实践的角度对此模式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摘 要: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建筑的选址、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景观营造无不体现着风水的思想.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奇葩,则完整的表达了民族的传统生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最高的价值更在于通过风水表达了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8.
薛圣言    陈晶  薛圣言 《安徽建筑》2012,19(4):9-11
福建土楼建筑的形成根源于客家文化的孕育,也正因如此,人们更愿意从客家人文背景出发去研究福建土楼建筑是怎样受其影响而发展的。文章从福建土楼的类型及建筑特色入手,分析客家人文背景的成因及内容,进而分别从客家文化所呈现出的融合自然的传统观念、御敌自保的防御心态、向心有序的聚居方式、服从封建的礼教仪规、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五个方面来重点阐述客家人文背景对福建土楼建筑的影响,最后总结客家人文背景对福建土楼建筑影响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土楼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近年来传统土楼建筑逐渐衰败.本文分析了其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实例论证了现代建筑传承土楼文化的可行性,提出要批判性地吸收其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入手,从结构制约、防御需求和传统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土楼采光性能的因素,并尝试以现代化手法针对土楼采光进行改进设计,为福建土楼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