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锆鞣坯革的收缩温度、柔软度、锆含量分布及纤维分散状况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及羧基含量的多羧基聚合物(OP)作为锆盐配体在无铬鞣制中的应用性能。当羧基含量相当时,OP配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锆配合物的鞣制性能越好。相比于相对分子质量,OP的羧基含量对锆配合物鞣制性能的影响更大。在本研究中,羧基含量适中的OP4-2(羧基含量4.65 mmol/g,Mn 3986 g/mol)作为锆盐配体,所得坯革的性能最佳,收缩温度达到86℃,柔软度最好,且坯革中的锆分布最均匀,纤维分散度也最高。  相似文献   

2.
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氧化多糖(OP)同Al-Zr(AZ)鞣剂进行配位,制备了OP-AZ鞣剂,并研究了OP-AZ鞣剂的鞣制性能。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在相同的氧化条件下制备了羧基含量相近(5.7 mmol/g左右)但相对分子质量各异的OP。实验发现,相对分子质量适中的OP2(Mw 3135)可以赋予AZ良好的耐碱稳定性(沉淀p H高于4.0),确保OP2-AZ能均匀渗透入浸酸裸皮并稳定的固定在胶原纤维中,使得鞣革收缩温度达到83.4℃,且坯革各项物理性能最优。相对分子质量过高的OP1(Mw 37 363)不利于配合物在皮中的渗透,而相对分子质量过低的OP3(Mw 568)和乳酸(相对分子质量90)不利于配合物与皮胶原的交联结合。因此,选择适宜相对分子质量的配体才能有效地提升AZ鞣剂的鞣制性能。  相似文献   

3.
用双酚S衍生物与碱式铝盐形成的配合物对山羊酸皮进行鞣制实验,通过测定坯革收缩温度(Ts)和观察粒面状况变化,发现配合物的鞣制效果和铝盐的碱度及其与双酚S衍生物的配比相关。实验中最佳鞣性的配合物组成是n(双酚S衍生物):n(Al3+)=1∶1,铝盐碱度以33%为宜;优选的配合物鞣制的适宜应用工艺主要参数为:配合物鞣剂用量5%,鞣制3 h,其鞣制的坯革Ts达到78℃;将双酚S衍生物、碱式硫酸铝和配合物三者鞣性进行对比,证实了双酚S衍生物与碱式铝盐配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配位络合,鞣制性能具有协同效应;通过考察坯革经不同介质处理后收缩温度的变化情况,表明配合物与皮胶原纤维具有良好的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有机酸蒙囿铝配合物鞣剂(HET)用于少铬鞣制工艺中,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铬铝结合鞣制、鞣剂的用量及鞣革工艺条件进行系统考察。从坯革的收缩温度、废鞣液铬含量和坯革物理性能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铬铝结合鞣的影响。结果表明:HET的用量对废鞣液铬含量影响效果明显;采用最佳铬铝结合鞣工艺可节约铬鞣剂44%,废鞣液中铬含量在500mg/L以下。鞣制的革坯柔软丰满,经复鞣加脂后,革身柔软丰满有弹性;其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满足鞋面革要求;成革中六价铬小于3.0mg/kg。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自制系列铁-锆-铝配合鞣剂的稳定性、反应性进行检测,优选出最佳的铁-锆-铝配合鞣剂配比,并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及其鞣革体系进行山羊鞋面革的制作,检测所鞣得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感官性能和耐水性等,并与传统铬鞣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所鞣得坯革的收缩温度达到了88.7℃,成革平均收缩温度达到90℃以上,同时所鞣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均达到了行业标准对鞋面革的要求,与铬鞣革接近。与纯铁鞣相比,铁-锆-铝配合鞣剂所鞣革具有优良的耐水洗能力。业已证实,采用本研究的铁-锆-铝配合鞣剂及其配套工艺鞣制的山羊鞋面革,其鞣制效果可与铬鞣革媲美。  相似文献   

6.
将硅藻土负载DMT-Ⅱ无铬鞣剂用于山羊皮的鞣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它们的最佳质量比,同时考察预鞣剂种类、鞣液的pH对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对最佳条件下所鞣得的山羊坯革进行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鞣制过程中硅藻土负载DMT-Ⅱ无铬鞣剂鞣革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采用改性戊二醛预鞣,用量质量分数为2%,起始pH值3.4~3.5,锆-铝-钛配合鞣剂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为7%∶2.1%,所鞣得的山羊坯革收缩温度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铬鞣制、铝-锆鞣剂(TWLZ)鞣制、两性有机鞣剂(TWS)鞣制和戊二醛(Glu)鞣制对皮革轻飘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鞣制方法得到的坯革的轻飘感呈现:铬鞣坯革>TWS鞣坯革>Glu鞣坯革>TWLZ鞣坯革。坯革质量和表观密度是导致其轻飘感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坯革质量主要受其鞣剂和染整材料含量的影响。尽管铬鞣坯革质量较大,但其最低的表观密度(0.61 g/cm3)使其表现出“松软和轻盈”的感官特性,轻飘感最佳。TWLZ鞣坯革质量最大且表观密度最高(0.80 g/cm3),使其表现出“紧致和厚重”的感官特性,轻飘感最差。Glu和TWS鞣坯革质量最小且表观密度(0.70~0.72 g/cm3)相对较低,使得坯革的轻飘感间于Cr和TWLZ鞣坯革之间。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客观评价坯革轻飘感的方法,并对“轻量化”皮革的生产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植物鞣剂与金属盐结合鞣制研究的基础上,以小分子的没食子酸代替大分子栲胶与金属盐结合鞣制,以收缩温度变化为考察指标,对没食子酸与铬鞣剂和铝盐鞣剂结合鞣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具有一定的鞣性;用3%的没食子酸(山羊酸皮质量计)进行预鞣处理后,再用10%铝盐鞣制,收缩温度可达91.4℃。与同用量的铝盐鞣制坯革相比,收缩温度提高了23.7℃,证明了没食子酸与铝盐结合鞣制具有很好的协同鞣制效应。当没食子酸与铬鞣剂进行结合鞣制时,没食子酸对结合鞣制没有增效作用;用3%的没食子酸进行预鞣处理后,再用2%铬鞣剂和5%铝盐共同鞣制,可以使坯革收缩温度达到103.5℃,相对于酸皮提高了50.0℃,说明没食子酸对铬鞣剂和铝盐三元结合鞣有良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1)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等检测方法,研究了没食子酸(GA)和锆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没食子酸可以与锆离子发生配位反应,且没食子酸的酚羟基和羧基均与锆离子发生了配位反应。(2)以绵羊皮的收缩温度变化为考察指标,对没食子酸与锆盐结合鞣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没食子酸、氧氯化锆均具有一定的鞣性,但是鞣性较小;锆-GA结合鞣制和GA-锆结合鞣制,坯革收缩温度均有很大的提高。先使用7%没食子酸预鞣处理,再用6%锆盐鞣制提碱至pH值6.0,收缩温度可达到最高的93℃。先使用6%锆盐预鞣制,再用7%没食子酸鞣制提碱至pH值5.0,坯革收缩温度可达到最高的92℃。不同的鞣制顺序会导致达到最佳鞣制效果所需提碱的pH值不同,可能是因为鞣制过程中GA、锆离子及胶原纤维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0.
采用锆-铝-钛配合鞣液鞣制山羊服装革,以坯革的收缩温度、鞣制废液的COD值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了预处理剂、鞣液用量、终点pH值、鞣制温度等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一因素中,鞣液用量对坯革的收缩温度影响最大;预处理对鞣制废液的COD值影响最大。当预处理剂为改性戊二醛、鞣液用量为20%、终点pH值为4.0、鞣制温度为40℃时,所鞣得的坯革收缩温度达到95℃,鞣制废液中BOD_5/COD值为0.19,大于传统铬鞣法鞣制废液的BOD_5/COD值。  相似文献   

11.
就有机酸蒙囿铝配合物鞣剂(HET)和铬鞣剂用量及初鞣pH等因素,对HET-铬结合鞣坯革状态、收缩温度以及废液铬含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铬鞣时HET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HET-铬结合鞣最佳鞣制工艺为:初鞣pH 3.5~3.6、HET用量3%、铬鞣剂用量4%,所得坯革粒面细致、革身丰满、部位差小,收缩温度达95℃。HET的加入可改善坯革粒面细致性,提高初鞣pH。在该结合鞣工艺中,铬鞣剂用量仅为常规用量的50%,废鞣液铬含量降低至130 mg/L,较常规铬鞣减少84%,坯革中六价铬含量仅为0.45 mg/kg;经复鞣加脂后坯革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及规定负荷伸长率满足鞋面革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锆-铝-钛配合鞣剂在黄牛鞋面革制备过程中的浸酸及不浸酸鞣制工艺进行研究,先对不同预处理材料进行筛选,然后设计正交试验对鞣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得出,最佳不浸酸鞣制工艺为酚类合成鞣剂预处理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2%,提碱终点p H值为4.3-4.5,提碱后升高温度至45℃,转动时间为3 h;最佳浸酸鞣制工艺为戊二醛预处理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0%,初始液比为90%,提碱后升温至40℃,提碱终点p H为4.2-4.3。两种最佳鞣制工艺所得坯革革身柔软丰满,颜色均匀,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接近铬鞣革,并且鞣制废液不含铬,与常规铬鞣工艺相比,鞣制废液中COD和色度等污染物含量都大幅度降低,具有显著的清洁优势。其中不浸酸鞣制工艺的清洁性能最优,所得鞣制废液中氯离子含量降低98%,仅为270 mg/L;浸酸鞣制工艺的鞣革性能更优,所得坯革可达91℃,耐撕裂性能还稍优于铬鞣革。  相似文献   

13.
以浸酸黄牛裸皮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分别对锆-铝-钛鞣黄牛鞋面革的预鞣、鞣制、复鞣、填充及加脂工艺进行研究,综合考察坯革的理化性能和废液的环保性能,优化并组装得出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的黄牛鞋面革最佳生态型制备工艺,即预鞣采用2%戊二醛,鞣制采用10%锆-铝-钛配合鞣剂,复鞣采用2%锆-铝-钛配合鞣剂,填充采用2%氨基树脂、6%丙烯酸聚合物、7%栲胶和6%合成鞣剂,加脂采用2%卵磷脂、2%羊毛脂、3%合成油和3%蓖麻油。该工艺制得的坯革收缩温度超过93℃,各项物理机械性能和感官性能与铬鞣革基本一致,满足行业标准。与铬鞣相比,锆-铝-钛鞣黄牛鞋面革制备工艺符合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和环保性,对促进制革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鞣制的黄牛鞋面革的鞣前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的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预处理材料的种类、用量、作用温度和转动时间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而得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常规铬鞣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处理材料为戊二醛GT50,用量1.5%,作用温度30℃,转动时间15min,所鞣得的坯革柔软丰满,收缩温度达91℃以上,耐水洗性能优异,并且鞣制废液中COD值较常规铬鞣法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鞣制黄牛鞋面革的鞣制工艺进行研究,以坯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的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鞣剂用量、转动时间、提碱终点p H和提碱后温度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优化出最佳方案。结果表明:铁-锆-铝配合鞣剂用量26%,转动时间5h,提碱终点p H值3.9~4.1,提碱后温度40℃,所鞣制的坯革柔软丰满、耐水洗,收缩温度超过91℃。与常规铬鞣相比,鞣制废液中的COD值较大幅度降低,但坯革耐酸碱性能不如铬鞣革。  相似文献   

16.
对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的黄牛鞋面革鞣制工艺进行研究,先对不同预处理材料进行筛选,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的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中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预处理剂用量、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初始液比、提碱终点pH及提碱后升温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鞣制工艺,即预处理材料为戊二醛,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0%,初始液比为90%,提碱终点pH为4.2~4.3,提碱后升温至40℃。通过优化工艺得到的坯革收缩温度可达91℃以上,耐水洗、耐酸碱性能优异,并且物理机械性能与铬鞣革不相上下。此外,鞣制废液中不含重金属铬,且COD含量和色度明显低于常规铬鞣法,清洁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市场对无铬鞣革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实验研究了基于刺云实鞣质的植-铝与植-醛结合鞣服装革的加工方法,结果发现植-铝/醛结合鞣革的收缩温度在90℃左右。与醛-植结合鞣革相比,植-醛结合鞣革在革身柔软性与粒面平细方面稍差。戊二醛的添加顺序对成革的感官性能影响明显,醛预鞣革的成革性能优于醛后处理革的成革性能。2%戊二醛预处理后,再用8%的植物鞣剂鞣制是最佳方案。由戊二醛-刺云实鞣制系统所生产的白色坯革,在力学性能、感官性能、染色稳定性及涂饰性都能达到铬鞣坯革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入多种小分子有机酸配体与引入微量铬配体的方法对一定比例混合的锆-铝-钛多金属配合鞣液进行改性,当锆、铝、钛摩尔比一定、且按n(总无铬金属离子)∶n(乳酸)∶n(柠檬酸)=1∶0.1∶0.1进行有机蒙囿改性、按n(总无铬金属离子)∶n(铬金属)=1∶0.05进行改性时,鞣液具有高的浑浊pH与高的稳定性。选择浓度为2mol/L、pH为2.0的改性鞣液,用于不浸酸鞣制时所鞣革收缩温度可达到88.9℃。  相似文献   

19.
含铬鞣剂QUIMITAN ABC应用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比QUIMITAN ABC、铬粉及含铬鞣剂在主鞣和复鞣中的鞣制性能,测定坯革相应物性.结果表明:QUIMITAN ABC主鞣后的坯革的收缩温度为101.4 ℃,且其坯革物理力学性能高于用6%的铬粉主鞣后的坯革;QUIMITAN ABC主鞣后的废液Cr2O3含量(0.4142 g/L)明显低于用6%的铬粉主鞣后废液Cr2O3含量(1.9481 g/L),用QUIMITAN ABC主鞣有益于清洁化生产;在Cr2O3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用QUIMITAN ABC复鞣的坯革在增厚率、柔软度、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都要好于含铬鞣剂及铬粉复鞣的坯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DLT—16铬铝鞣剂的使用工艺方法及鞣制效果。 采用铬铝鞣剂不仅使成革兼有铬鞣革和铝鞣革风格,而且主鞣废液中含铬量减少80%以上,节约红矾钠3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