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MRS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完整细胞共同合成共轭亚油酸的营养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得到混菌完整细胞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的最佳营养条件:MRS培养基,葡萄糖20g/L,蛋白胨15g/L,牛肉膏5g/L,酵母膏5g/L,无水乙酸钠7.5g/L,吐温-80 1.5g/L,柠檬酸二铵3g/L,K2HPO43.93g/L,MgSO40.58g/L,MnSO40.3g/L。在此条件下,共轭亚油酸的合成量为81.38μg/mL,比使用基础培养基时的合成量增加了11.34μg/mL。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的产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的培养条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含有细菌素的发酵上清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根据抑菌圈的大小,确定最适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蛋白胨10g/L,牛肉膏12.5g/L,酵母膏5g/L,葡萄糖15g/L,柠檬酸氢三铵2g/L,无水乙酸钠5g/L,碳酸钙1g/L,K2HPO4·3H2O 2.62g/L,MgSO4·7H2O 0.58g/L,MnSO4·H2O 0.25g/L,Tween-80 3mL/L。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3、37℃、接种量3%、培养时间22h。此条件下,抑菌圈直径可达22.4mm。  相似文献   

3.
对9株益生菌(4株芽孢杆菌、3株乳酸菌、1株酵母菌和1株光合细菌)混合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以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混合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g/L,可溶性淀粉15g/L,蛋白胨10g/L,酵母膏2.5g/L,乙酸钠5g/L,柠檬酸三铵2g/L,K2HPO40.15g/L,MgSO40.2g/L,MnSO40.05g/L,吐温80 1mL,蒸馏水1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发酵温度25℃,初始pH 6.5~7.0,装液量为250mL瓶装50mL液体,转速180r/min。微生态制剂活菌数可达4.4×109 cfu/mL,是优化前的2倍。  相似文献   

4.
对分离到的鼠李糖乳杆菌L7-13进行增菌培养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通过对其吸光度和活菌数的测定来优化鼠李糖乳杆菌L7-13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葡萄糖65 g/L、酵母粉15 g/L、牛肉粉28 g/L、大豆蛋白胨30 g/L、KH2PO43 g/L、无水乙酸钠3 g/L、柠檬酸铵2 g/L、Tween80 1.5 mL/L、MgSO4.7H2O 1.0 g/L、MnSO4.4H2O 0.5 g/L,培养28 h,所得鼠李糖乳杆菌L7-13的最大菌体密度约1010cfu/mL.此增殖优化培养基适于鼠李糖乳杆菌L7-13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米曲霉NA-25产纤溶酶的最佳碳源为麸皮,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NaNO3.利用SAS软件的Placket-Burman设计法对米曲霉NA-25产纤溶酶的培养基组成进行筛选,筛选出3个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即蛋白胨、NaNO3、CaCl2,然后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进一步优化,经优化后,在上述因素分别为NaNO318.5 g/L,蛋白胨4.97 g/L,CaCl21.63 g/L时发酵液的酶活为98.13 U/mL,比原来提高了55.8%.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微藻Chlorella sp.U4341的油脂产率,采用响应面法对异养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促进Chlorella sp.U4341油脂产率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Na NO3.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显著影响Chlorella sp.U4341油脂产率的三个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油脂产率区域,运用中心组合试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三个因子的最佳浓度:葡萄糖为24.81 g/L,Na NO3为1.68 g/L,K2HPO4·3H2O为0.58 g/L.优化后的条件培养微藻Chlorella sp.U4341的油脂产率为273.34 mg/L·d,比优化前提高了58%.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法优化桦褐孔菌产三萜化合物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实验筛选出桦褐孔菌发酵产三萜化合物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混合氮源,采用部分因子实验得到对三萜含量有显著影响的4个组分,即葡萄糖、蛋白胨、CaCl2和酵母粉,再利用最陡爬坡实验并结合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葡萄糖58.9g/L、蛋白胨2.9g/L、CaCl20.5g/L、酵母粉1.2g/L、KH2PO41.0g/L和MgSO40.2g/L。采用该优化培养基发酵,三萜含量达到57.1mg/g,较优化前(41.8mg/g)和天然子实体(36.3mg/g)分别提高了36.6%和57.3%。  相似文献   

8.
餐厨垃圾发酵生产乳酸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餐厨垃圾发酵生产乳酸的效率,采用Plackett-Burman和中心复合两种统计试验方法对影响发酵的因素进行初筛和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乳酸发酵的正向显著性因素有乳酸菌TD175、糖化酶、吐温80、纤维素酶;灭菌是负显著性因素.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乳酸菌接种量6.6%,糖化酶160U/g,纤维素酶60U/g,吐温800.08%,温度45℃.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40h,乳酸产量能达到66.13g/L,每克干垃圾产乳酸0.53g.餐厨垃圾的乳酸发酵无需灭菌、无需额外营养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γ-氨基丁酸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GABA)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利用二水平正交试验考察葡萄糖、豆饼粉、玉米浆、K2HPO4、吐温-80、起始pH值和谷氨酸钠(MSG)对发酵生产GABA的影响.利用极差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豆饼粉、玉米浆和葡萄糖.利用中心组合设计与响应面分析进一步考察主要影响因子并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的组成.在优化培养基中,GABA产量增加约4倍,达到3.63g/L,实验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设计法优化GST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响应面方法对重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表达菌株E coliBL21(DE3)PGEX发酵生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用Plackett-Burman实验方法研究葡萄糖、酵母膏和MgSO4等20个营养因子对产GS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子为葡萄糖、酵母膏和MgSO4。根据实验结果对主要影响因子的浓度范围进行估计,然后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当葡萄糖浓度为42.06 g/L,蛋白胨浓度为10g/L,酵母膏浓度为8.47 g/L,NaCl浓度为1 g/L,MgSO4浓度为1.62 g/L时,E coliBL21(DE3)PGEX产GST活力达到633.9 mmol/(L.h),较原始培养基的活力提高了63.75%。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88篇文章的引文数量、类型、语种的统计分析,从中看出《学报》作者利用专业文献的特点及规律,为图书情报部门做好文献服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氧化镁与2.5mol/L氯化镁溶液反应制备氯氧化镁(A)和(B)。在微量量热计上测得样品在2.163mol/L盐酸中的溶解热,据溶解热与比值n的关系求得(A)和(B)的溶解热,进而获得它们的生成热。  相似文献   

13.
一类LP问题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单纯形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化处理,并给出了更加直观的证明,从而,总结出单纯形法迭代的“二看一算”规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我院智能小区实验室设计方案的论述,着重讨论了智能小区实验室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茄蒂公司气力压运系统设计计算方法的分析,归纳出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得到实际工艺的验算证明。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估信息系统(EEIS/EBKT)研究确立了以连续定点采集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其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为这一模式得以实现并实施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完成了EEIS/EBKT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本文对该应用软件系统中的程序设计目标、数据结构设计、程序逻辑控制以及人——机界面设计作了全面介绍,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7.
砌体结构弹性模量取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砌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力学参数是弹性模量。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砌体结构弹性模量取值,评述了其取值原则,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砌体弹性模量的方向及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5种桉木进行了原料分析,同时在用碱量(Na2O)17%、硫化度25%、液比1:4、升温时间2h、保温2h、最高温度170℃的优化工艺条件下进行了蒸煮实验,进而对其综合制浆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图及其补图的覆盖数、边覆盖数与全覆盖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建筑设计中美学原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符合艺术性的建筑都必须遵守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通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人类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而总结出来的.从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入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建筑师们所关注的建筑构图原理以及通常运用的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