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5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沉积微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湖盆陡坡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微相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微相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溢岸砂体、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重力流砂体和前三角洲泥,研究层段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水下溢岸砂体.根据岩一电对应关系确定出典型测井相模式,并通过测井相研究建立了研究层段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以该模式为依据对工区内各单层沉积微相进行识别,进而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对非均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洛河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沉积。分析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含油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为有利沉积微相,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以油斑-油浸为主,有利测井相为齿化箱形、箱形和钟形。从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定量参数两个方面评价了储层沉积微相内部的非均质性,分流河道的非均质性较强,河口坝次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华池油田H152井区取心井岩性、电性和沉积构造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共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个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相互叠置构成了研究区主要的储集砂体。储层岩性为灰色、灰褐色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由水下分流河道主砂体带向边缘部位递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带,这些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从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非均质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建立了湖盆裙边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居非均质特征-油水运动规律-剩余油分布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储层主要是各类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河道砂、滨浅湖砂坝等沉积环境的砂体。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合成记录分析的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沉积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平行相(A相)反射;辫状三角洲(夹扇二角洲)前缘、滨浅湖、曲流河沉积表现为弱振幅不连续发散相(B相)反射。在此基础上分析全区地震反射特征,‘可预测沉积环境和有利储层的展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湖盆的北部(YM1井至LN1井附近地区),三叠系辫状三角洲前缘沉积较厚,该区以东的B地震相等时差的高值区代表了滨浅湖砂坝沉积厚度较大的区块,是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分布有多块等时差高值区,表明这些区块的砂体沉积厚度较大,是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
辽河盆地冷家油田沙三段储层以盆底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盆底扇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扇中及扇根水道.非均质程度高.非均质类型复杂.扇三角洲储集砂体主要为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滩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非均质性类型为线性增加型、滩坝砂体为线性降低型。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为典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可分成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心滩和河口坝,沉积方式主要为侧积、填积、垂积和前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具有明显不同的孔渗值.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心滩砂体次之,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砂体最差.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沉积方式密切相关,侧积和填积而成的辫状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渗透率成正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底部,但辫状河道砂体渗透率最高值明显大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垂积而成的心滩砂体,其渗透率在纵向上形成无规则的分布;由前积而成的河口坝砂体,其渗透率成反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顶部.  相似文献   

9.
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为典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可分成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心滩和河口坝,沉积方式主要为侧积,填积,垂积和前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具有明显不同的孔渗值,三角洲平面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心滩砂体次之,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砂体最差,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沉积方式密切相关,侧积和填积而成的辫状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渗透率成正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底部,但辫状河道砂体渗透率最高值明显大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垂积而成的心滩砂体,其渗透率在纵向上形成无规则的分布,由前积而成的河口坝砂体,其渗透率成反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顶部。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的泥岩颜色、岩性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相分析的研究,确认该工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模式,分别为指状砂体模式、朵状砂体模式、坨状砂体模式三种,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石琛  毛大恒 《润滑油》2006,21(6):28-32
采用矿物油、聚α-烯烃、多元醇酯和高压加氢BS光亮油调配半合成发动机油基础油,并测定不同配比下基础油的油膜强度、摩擦系数和粘度指数,通过双隐层BP神经网络对基础油调配进行仿真研究,建立了半合成发动机油基础油调配配方优化模型,经过优化训练后,最终得出综合性能优良的配方组合。按49.9957∶4.3693∶42.4578∶3.1772的配比调配基础油,可以使基础油的油膜强度、摩擦系数和粘度指数分别达到56 kg,0.065和112,经实验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56 kg;0.065598;112)极其吻合。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以大芦湖油田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芦湖油田属于低渗透油藏,目前处于开发中后期。为了进一步挖潜,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大芦湖油田各砂层组的采出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不同砂层组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井网、抽稀井网、不稳定注水等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模拟结果表明,砂层组的采出程度最高,井网相对比较完善,砂层组的主要调整重点应该放在42小层。  相似文献   

13.
加氢基础油现状及加氢裂化尾油资源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宗斌  毛丰吉 《润滑油》2007,22(1):6-11
从国内外基础油市场发展趋势和中国石油加氢基础油生产现状出发,介绍国外典型的润滑油高压加氢工艺—Chevron Texaco公司异构脱蜡技术以及韩国SK公司利用燃料型加氢裂化尾油生产高质量超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情况,同时提出大连石化分公司“十一五”期间利用加氢裂化尾油资源生产Ⅱ、Ⅲ类基础油的技术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4.
针织油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洪波 《润滑油》2002,17(5):41-43
介绍针织油剂的研制过程及油品性能评定。指出油品有很好的润滑性,乳化性,防锈性,抗泡性及抗磨性,各项指标满足用户要求并与进口油相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燃料型高压加氢裂化尾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卫国  吕双庆 《润滑油》2008,23(1):16-20
文章从国内外用燃料型加氢裂化尾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所使用工艺技术的特点和条件,针对惠州炼厂高压加氢裂化尾油综合利用,探讨了使用各种工艺技术路线的可能性,最终确定了生产高档Ⅱ/Ⅲ类加氢基础油的合适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常压渣油分别添加不同乳化剂的两种乳化油为原料,在小型固定式流化床上进行催化裂化反应试验,考察它们的反应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乳化油比常渣具有更好的反应性能。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与常压渣油相比,乳化油的转化率提高5-7个百分点,汽油产率提高1-4个百分点,重油产率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液化气产率提高1.3-2个百分点左右,液收率增加3-5个百分点,干气产率增加0.8个百分点左右,而焦炭产率相差不大。在近似转化率下,乳化油的产品选择性要远远优于常渣。两种乳化油的反应性能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在加拿大、委内瑞拉以及中国的一些稠油油藏溶解气驱过程中,表现出了异常的开发动态:低的生产气油比、高的采油速度和高于预期的一次采收率.普遍认为泡沫油是产生这种异常动态的重要机理之一.为此,通过玻璃微模型实验观察了泡沫油形成过程中微气泡的产生、运移、合并、破裂以及最终产生连续气相的全过程;同时研究了影响泡沫油稳定性的几个影响因素,即压力衰竭速率、温度、原油黏度、溶解气油比等.实验结果表明,压力衰竭速率及原油黏度是泡沫油形成和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泡沫油现象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三种润滑油后精制工艺 (即白土补充精制、WSQ 2脱氮 -白土组合精制及加氢补充精制 )的特点及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WSQ 2脱氮 -白土组合精制工艺适合在润滑油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孙钢  施洪香 《润滑油》2004,19(3):6-13
对大庆和非大庆原油进行评价对比,并将非大庆基础油应用到几种中高档润滑油配方中进行性能评定,结果表明:米纳斯、西江、涠洲、卡宾达等几种原油在生产润滑油方面有较好的性能,生产的基础油质量良好,可以用经过适当调整的原用于大庆基础油的配方调制中高档润滑油产品。  相似文献   

20.
公交车汽油发动机换油周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兴林  董元虎 《润滑油》2004,19(5):53-57
介绍目前汽车发动机油的换油准则,并从汽油机油的性质出发,对公交车辆发动机油进行取样化验,并对质量变化因素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油样的大多数质量指标都在规定的换油周期内,只有粘度超过了国家换油标准。参照国家标准,提出合适的换油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