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株潭地区相对于湖南全省来说,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集聚系数,但是,也存在"三低":低的人才环境吸引力、低的人才效能性、低的地区与产业集聚度与"三乏":乏技能人才、乏高级别技术人才、乏高级经营人才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本集聚的重要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创业环境、外引内培、建设人力资本市场,有效提高人力资本集聚水平,更好的支撑长株潭产业发展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才集聚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引入周恩来人才观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同时运用案例研究、文献调查和回归分析法全面深入研究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即苏北地区的人才集聚实例,旨在提出破解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难题的策略,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全国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等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赣南地区人才规模持续增大,增速高于同期人口增长;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中心城区始终为人才集聚高地,但增速低于县域人才增长,赣南地区大部分县区的人才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人才空间格局与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基本一致,并围绕经济区呈组团式集中,经历了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的演变,片区式增长特征明显;人才分布虽表现出不均衡性,但人才空间分异逐渐缩小,不均衡趋势有所减缓;城镇化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与投资规模及公共服务水平是影响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才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基于 2012 ~ 2020 年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业和绿色物流面板数据,构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各个地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从空间维度出发,得出以下结论:耦合协调度值整体缓慢上升,疫情下小幅减弱,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且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显著;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不断减弱的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高—高集聚地区多集中于东部,低—低集聚地区集中于西部,南部地区整体比北部地区发展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是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湖南省14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均衡指数与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重点村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均衡和集聚程度,使用灰色关联、相关性分析和叠置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为显著集聚型,大致呈现出“主核心-次核心-边缘型”的集聚态势;重点村数量在各个市中分布比较均匀,但各市的空间分布类型存在差异,14个地级市共有4种分布类型;3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呈“两高一低”的类型特征,且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湖南省乡村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地形水系、交通通达度、客源市场、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大量的流动人口集聚到城市,为此“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规划改造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踏勘调研访谈,阐述了“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概念,探析了“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城内村、城边村和城外村三种类型的现状特征,总结出了对其综合整治更新和拆除重建两种可行性改造模式与策略并以济南市将军庙地区改造为例,提出了进行“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规划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人才高地的阐述,指出了上海人才资源高地建设的紧迫性。高校是培育跨世纪人才的摇篮,又是人才的“集聚地”,深化高教改革,深化高教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刻不容缓,要早日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应市场的人才政策体系,要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上海高校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探讨的基础上,以人才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和研发要素四个维度构建了浙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论述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人才要素、技术要素是推动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而中小企业集群所衍生出的内部“技术锁定”是影响中小企业资金要素、研发要素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安徽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区位熵值法测算了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六省及安徽省16个城市的服务业的区位熵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优势并不显著,较之于湖南、湖北省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内各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也不均衡,合肥市服务业专业化与集聚程度最高,皖南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高于皖北地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不均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下降,但新型战略型产业尚不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扶持政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及引进和培养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建议,以构建省—市—集聚区联动,产业互动、空间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市"十三五"时期争取进入以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自由港时代.高层次人才集聚对提升连云港市对外开放、深化港口优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构建自由港的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多元统计评价因子分析模型,发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资本积累基础、城市社会文化环境3个公因子是建设自由港的人才集聚因素,定量分析2005—2015年连云港市建设自由港的人才集聚指数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总量、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提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人才后期跟踪服务机制等4个角度给出提高连云港市建设自由港的人才集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3+2”中高职衔接转段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达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能适应区域经济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可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分析中高职衔接转段的现状的基础上,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从将高职网络课资源覆盖合作的“3+2”衔接培养的中职学生、学生中职期间已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者免考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学分累计与转换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和“特色”的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应遵循“务实、开放、优先、协调”等四个原则,在“服务面向、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构建特色,并探讨了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案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从厚实基础、"泰勒"模式、实际问题、内外需求,以及勤于思考和辩证思维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创新人才造就过程中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构建面向校企双赢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特点在于通过校企人员和资源共享,构建以机械设计竞赛为核心的校内外实战培养体系;其优势在于能让机械专业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接触、让高校教师实现三个“本质性”转变,让企业得到三个“实质性”实惠;文章重点探讨了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和保障性条件建设,并期望在此基础上促使企业融入到机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构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医学服务方向和现代化疾病谱变化,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满足卫生服务需求,适应就业需求。只有这样,高等医学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此,本文首先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的能外部动力进行了阐释,最后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提出了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加快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流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西现代物流业在规模总量和发展质量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如综合管理部门缺位、物流园区布局不合理、物流骨干企业不多、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物流运作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应通过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优化物流业布局,壮大物流业企业,完善物流运行平台,培养物流人才等措施,促进江西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数字化矿井的发展对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滞后于产业及技术的发展,影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构建了基于"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高职院校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培养创新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教材、重构多元化教学团队等,才能实现"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