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温换热器烟气侧传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成波 《工业炉》1997,19(3):16-20
本文通过计算和实验的方法,对高温换热器的烟气侧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换热器中换热管合理的纵、横向间距是S1/d≥2.0,S2/d≥1.5的结论;提出了用金属辐射网强化高温烟气传热的有效方法;并用实验的方法讨论了烟气流速及温度等对换热器综合传热系数的影响。认为对流传热方式在烟气侧的传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义谦 《冶金能源》1995,14(4):51-53
本文所介绍的高效辐射换热器是指在其环缝通道中安装有网状二次传热面的辐射换热器,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了它们在空气预热温度、给热系数和阻力系数上的差别.实验表明:高效辐射换热器可强化空气侧的传热,其综合传热系数达59W/(m2·℃),而阻力系数可控制在3000Pa以内.  相似文献   

3.
刘利平  马晓建  陈现玉 《冶金能源》2003,22(4):25-29,49
提出了一种管内装元件强化传热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此方法综合考虑了强化换热器管内传热膜系数的提高和管内流体阻力的增大,与普通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所带来的投资费用和使用费用变化,这个变化量可用净现值增量△NPV来表示。根据△NPV值来评价强化传热技术,从而为强化传热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及进行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车调器的高效节能和小型化促进了换热器所用的传热管和铝及铝合金翅片的传热强化,高效内螺纹铜管和各种高效条缝铝和铝合金翅片得到了大量的使用。本文综述了换热器强化传热的发展趋势,闻述了内螺纹铜管新齿型的研究开发动向,并讨论了胀管工艺对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简要介绍了金龙公司研发的各种高性能组合齿型的无缝内螺纹铜管。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讨论改造为喷流换热器的可行性出发,以传热学的角度论征改造后的效果。强化了对流传热效果,提高了传热效率,进一步证明了此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被动式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典型和新型传热元件的开发和应用,针对换热器传热管表面处理技术,管的内插件和管束支撑结构的发展状况展开分析和论述;探讨了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方向,数值模拟和场协同原理技术的应用使换热器结构趋于最优化,强化传热技术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方向发展,逐渐形成第三代传热技术.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效换热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彦邦 《冶金能源》1991,10(2):30-38
本文指出了提高换热器效率的途径是同时增强传热壁两侧的给热系数、提高温压系数和单位空间的传热面积。分析和划分了各型换热器采用不同强化手段的总传热系数的区域范围,还分析了降低换热器投资的途径,论述了工业炉采用低烟温、高回收多行程换热器的经济合理性,提出了以回收期作为确定余热回收程度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锅炉内烟气侧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气体传热原理的分析,开发了一类气侧传热强化器。其采用高导热非金属材料为主体材质达到增强导热及辐射的目的;通过采用蜂窝体形式达到增大比表面积,从而增强对流换热的目的。将此应用于大庆油田的火管式锅炉,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最后,以火管式锅炉的传热强化器结构为基础,针对各种结构的换热方式,给出了一类通用的气体传热强化器的结构及安装形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具有高度强化传热的辐射换热器,探明引入喷流技术的作用。通过实验比较,说明了能取得的效果。并对喷流结构参数与换热的关系进行了规律性研究,从而归纳得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0.
高通量换热管是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深入研究下的产物。通过介绍汽化核心和汽泡形成阐释其强化传热原理。烧结型高通量换热管是多种高通量换热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有相变的沸腾工况下,其提高传热效果已被证实,但强化程度说法不一。通过蒸发池沸腾测试试验,比较公司自行研发的烧结型高通量换热管和普通光管的测试结果,探究高通量换热管的真实传热性能,对高通量换热器设计及高通量换热管的研发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饶荣水 《冶金能源》2001,20(5):21-25
分析了蓄热式交换器传热和流动过程的不可逆性,提出了熵产数的概念。研究了传热熵产数和流动熵产数随蓄热式热交换器的入口温度比、水当量比及传热单元数的变化规律,指明了降低不可逆损失的方向,提出了进行蓄热式热交换器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壳程和管程流体的主要物性参数进行热力学计算,建立换热器的三维仿真模型,借助热力学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对壳程和管程的传热系数和压力降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管壳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壳程和管程流体的主要物性参数进行热力学计算,然后建立换热器的三维仿真模型,借助热力学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对壳程和管程的传热系数和压力降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余热回收叉流热交换器最佳经济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文泉 《冶金能源》1993,12(6):40-43
基于热交换器回收余热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出发,导出了n行程A不混合B 混合叉流热交换器的最佳分效率,最佳换热面积和最佳换热温度计算公式。为了方便计算,绘制了常用的2,4行程叉流热交换器的最佳分效率线图,并举例说明在设计计算中怎样使用这些公式和线图。  相似文献   

15.
蓄热式热交换器热工特性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饶荣水 《冶金能源》2000,19(5):25-27,31
用热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蓄热式热交换器的热工特性,提出的可用能效率综合了传热和流动两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可用能效率比温度效率和热效率能更真实反映蓄热式热交换器热工行为,并可用于指导蓄热式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单颗粒球体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海霞  李辉  肖国先  酒少武 《冶金能源》2007,26(2):20-23,49
蓄热式换热器是一种利用烟气余热来预热助燃空气的关键设备。由于其内部复杂的传热特性,从单个球状蓄热体非稳态传热过程的特点入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其进行了特定参数下的数值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作图、理论分析,得出了不同参数对其各种指标的影响规律,为今后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蓄热式热交换器的可用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饶荣水 《工业炉》2000,22(3):1-4
本文把可用能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蓄热式热交换器热工特性的研究中,提出的可用能效率综合了传热和流动两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可用能效率比温度效率和热效率能更真实反映蓄热式热交换器的热工行为,并可用于指导蓄热式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固体产品及废渣等余热回收的必要性,设计开发了固体散料余热回收装置.介绍了该热回收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同时,应用Fluent软件模拟对比了热回收器管内放置强化传热插件前后的换热过程,验证了插件的强化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9.
韩小良 《工业炉》2001,23(1):51-53,57
在考虑肋片与内外管壁的辐射换热情况下 ,建立了带肋片辐射换热器的传热方程 ,举例说明了计算方法 ,并与不考虑肋片与内外管壁的辐射换热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