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博溪  陈奇  朱衍飞  袁伟  高振宝  许灿 《机械》2012,(Z1):72-74
轴承预紧力是决定轴承承载能力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参数。首先给出三种常用预紧方法,然后分析预紧力测量的两种方法,最后讨论预紧力调整和控制方法,并提出两种预紧力大小自动调整装置。本文的研究为圆锥滚子轴承的设计和安装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轴承预紧力测试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研制了轴承预紧力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轴和轴承系统、加载装置、传感器和数据测量与采集系统.通过该装置可以精确测量出轴承实际所承受的轴向预紧力,还可以测量多种跨距下轴承预紧力.该测量装置提高了预紧力的测量精度,减小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廖湘宇 《机械工程师》2010,(11):148-149
描述了预紧碟簧的结构特点和预紧力补偿的原理,着重说明了预紧碟簧如何有效地解决高温设备及管道中的泄漏问题,并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了预紧碟簧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浮动预紧和新型的高温密封技术。  相似文献   

4.
提高数控机床主轴组轴承性能特性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轴承预紧是提高数控机床主轴等组性能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从提高回转精度,增强刚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预紧力大小,预紧力调整,测量和预紧后锁紧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高压换热器频繁内漏的原因,表明螺栓预紧力不够是导致高压换热器频繁内漏的主要原因;提出应用预紧碟簧来补偿螺栓预紧力.结果表明,预紧碟簧能够很好地补偿由于系统波动而导致的螺栓预紧力松弛,从而彻底解决加氢高压换热器的内漏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速机床主轴轴承预紧力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机床主轴动态特性,传统的定压预紧已不能满足现代高速化机床主轴的性能需要,预紧力可控成为主轴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采用有限元法,完成了高速主轴系统温度场分析,给出了预紧力和轴承温升的对应关系,以推荐的轴承温升为控制目标,确定高速段轴承预紧力;以轴承的疲劳寿命为设计目标,获得低速段轴承预紧力.以某高速机床主轴为例,分析并计算了预紧力随转速变化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高速机床主轴轴承预紧力理论分析方法可行,为机床主轴的预紧力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用于"减速增扭变向"的变速箱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其中差速器/中间轴轴承预紧力对变速箱的运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预紧力过小会导致轴承无法定心、定轴运动,变速箱异响;预紧力过大会导致轴承锥型滚子间间隙过小,轴承运转卡滞,润滑油膜无法形成,进而导致轴承过热烧蚀,影响变速箱寿命。本文在参考业内人士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配垫片厚度改变轴承预紧力保证变速箱运行性能,并对比手工选配、某司现有选配方案,提出了改进设备测量方式,改进后设备测量准确性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8.
针对机床主轴轴承预紧力测试困难、测不准的难题,基于光纤光栅(FBG)传感器实现机床主轴轴承热诱导预紧力的在线监测。建立了考虑滚动体自旋摩擦生热及轴承内外圈与主轴和轴承座之间接触热阻的主轴单元热分析模型,搭建了主轴轴承热诱导预紧力测试系统。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转速下主轴单元关键组件温度分布及热诱导预紧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FBG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所测温度与仿真温度预测结果是一致的,验证了所提出实时测量热诱导预紧力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机床主轴轴承预紧力测试困难、测不准的难题,基于光纤光栅(FBG)传感器实现机床主轴轴承热诱导预紧力的在线监测。建立了考虑滚动体自旋摩擦生热及轴承内外圈与主轴和轴承座之间接触热阻的主轴单元热分析模型,搭建了主轴轴承热诱导预紧力测试系统。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转速下主轴单元关键组件温度分布及热诱导预紧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FBG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所测温度与仿真温度预测结果是一致的,验证了所提出实时测量热诱导预紧力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双列滚子轴承调整垫的改进在机床主轴结构中,常采用圆柱滚子轴承作前支承轴承(外环可分离式)。这种轴承具有很多优点:如轴承内环有1:12的锥孔与主轴轴颈相配合,通过调整螺母使内环收紧涨大,消除间隙;施加预紧力,可获得较高的工作精度等。但这种轴承如果调整垫...  相似文献   

11.
施国友 《流体机械》2002,30(7):35-36
分析了滚动轴承对螺杆压缩机运行的影响,介绍了滚动轴承的定位以及预紧力大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轴承刚度矩阵的解析推导与计算机求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Hertz弹性体接触理论以及滚动轴承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原理,推导出了角接触球轴承刚度的解析表达式,并开发了计算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刚度计算,并试算满足轴承刚度要求的预紧力的取值。  相似文献   

13.
赵伟 《汽车零部件》2014,8(12):35-37
从磨料磨损、黏着磨损、主、被动锥齿轮啮合间隙不统一、主动锥齿轮与主齿轴承座连接结构不合理、主、被动齿轮齿面硬度不均匀、差速器轴承预紧力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主减速器齿轮早期异常磨损原因,通过加强装配控制、改进结构和工艺等措施,有效延长了主减速器的寿命。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探讨了利用落锤装置进行压力校准的多种途径的基础上,针对力监测压力方法中存在的传感器力值测量精度易受预紧力和惯性力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即在落锤装置原有锤头结构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了高精度的应变式力传感器,推导了通过自研力传感器监测造压油缸内压力的惯性力修正模型,并总结了模型进一步简化所需满足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传统和自研力传感器开展了多组校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过渡件和螺栓固定等传统安装方式会对力传感器产生附加预紧力和惯性力两方面的不良影响,造成传感器在测量锤头和活塞杆之间的撞击力时产生很大的测试误差;自研力传感器在满足重锤质量远大于活塞杆质量并保证撞击对中精度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根据传感器测得的力值和活塞杆横截面积计算出缸内的压力,和现有的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相比,其高压段压力监测精度优于1%,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压力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重型钢丝缠绕预应力剖分-坎合结构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型整体结构转变成螺栓预应力剖分-组合结构再发展到钢丝缠绕预应力剖分-坎合结构是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结果,预应力技术是推动这一发展的关键因素。从预紧件的许用应力、被预紧件的应力波动比、预紧系数、预紧刚度、剩余预应力、疲劳抗力、技术经济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这几种结构的优缺点和应用背景。着重指出重型螺栓预应力剖分-组合结构的原理性缺点,由于预紧件许用应力的限制,在重型和超重型结构应用中难以获得高的力学指标,预紧件须占据很大的空间且无法对被预紧件进行法向应力保护。详尽对比分析钢丝缠绕预应力剖分-坎合结构力学特性及应用于重型结构的优势,可提供高可靠性预紧力,被预紧件上的剩余压应力与预应力之比可达到50%左右,对防止子件间剪切错移十分有利。通过给出重型预紧结构设计参数优选表,为重型预应力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分析中因存在高度非线性的接触边界而成为有限元分析中的技术难点。文中直接采用接触单元和非线性算法,对组合结构进行模态计算和接触状态稳定性能分析。在分析接触算法中影响组合结构刚度矩阵变化的因素、在何种程度下可以将组合结构线性化的机理的基础上,讨论组合体受预紧力时的组合模态、不同摩擦因数对组合结构模态的影响,进行不同预紧力下组合结构抗干扰能力的计算。通过该理论得到的规律和结论可以指导其他组合结构的动力学计算,并且排除以往分析方法由于使用人员不同、分析经验不一样而导致的计算结果随机性和不正确性,对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分析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某型号微小卫星太阳帆板的压紧释放,研制了一种小型熔线式压紧释放机构。首先,设计了可测量预紧力的压紧机构,得到扭矩与预紧力的2倍关系,给出了预紧力的确定方法。然后,根据绳索特点,设计了具有电阻调节功能的解锁机构,增强了对电源的适应能力,满足了微小卫星快速模块化布局。最后,进行了熔断特性实验与熔断参数设计,得到熔断时间与电流的函数关系,确定了该型号卫星解锁的熔断功率为6.25 W,熔断时间为(6±1)s。开展了实验室环境与真空环境下的可靠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压紧释放机构工作可靠,适用于微小卫星展开机构,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与扩展性。该项研究对微小卫星太阳帆板压紧释放装置设计和空间展开机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陶瓷球轴承高精密电主轴动态性能。首先简化并建立轴承—转子系统模型,然后根据电主轴高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预紧力,并计算出前后轴承的径向刚度;将所建模型导入软件,根据径向刚度值进行模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设计电主轴在实际运转中不会产生共振;最后分析出电机转子安装位置变化对临界转速的影响不大,并对比跨距和悬伸量两个模态参数对临界转速的影响,跨距影响最大,悬伸量次之,而安装位置影响最小。该研究为电主轴的设计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循环氢压缩机2D10-8/20-30为例,介绍了测伸长量法在控制连杆螺栓预紧力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研制了用于测量ZHB型喷油泵校正器的预紧力和校正行程的高精度弹性体虚拟测量仪 ,介绍了仪器的测量原理、系统结构以及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