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林长华 《中国烹饪》2009,(4):105-105
上周末晚上,文友到寒舍聊天,有的品啜酱油般的功夫茶,喝过了头,虚汗直冒,手脚乏力。文友小陈说:“老林,我请你们到街道上吃沙县扁肉!”经小陈一说,我才知道他们不习惯喝功夫茶,都程度不同地醉茶了。  相似文献   

2.
沙县扁肉     
林长华 《美食》2010,(12):71-71
文友到寒舍聊天,有的品啜酱油般的工夫茶,喝过了头,虚汗直冒,手脚乏力。文友小陈说:"我请你们到街道上吃沙县扁肉!"我这才知道他们不习惯喝工夫茶,我说:"你们是在我家喝醉的,哪有你们掏腰包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有几位老友在我家聚会。席问.李兄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老弟.弟妹在灯光下,红颜丽色风韵不减,看来比你年轻多了。敢问弟妹有什么养生妙术.让大家借鉴借鉴吧!“我可能与老伴朝夕相处,倒没觉得她还有照人的风采,可老伴的养生之道,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便当着老伴的面.对诸位老友说:“说起老伴的养生之道.她和我一样.一年四季不离茶。”老伴听后补充说:“要说喝茶养生,我不像你们那样,讲究什么名茶名水名壶的,我只把枸杞子泡泡当茶喝罢了。”  相似文献   

4.
蒋松 《饮食科学》2008,(8):57-57
我从前久闻茶中另类——安化黑茶的名气.这次出差益阳,走在街头冷不防就遇见了一间黑茶专卖店。我走了进去,小店茶香馥郁,中年男老板坐在一张根雕茶桌前,见我进门笑脸相迎,说:“来.先喝几杯安化黑茶!”我说:“怎么好意思呢?“他说:“莫客气,肯喝杯茶是你赏脸。  相似文献   

5.
菜远炒牛肉     
《中外食品工业》2008,(9):64-65
我跟你们可是老相识了.贵刊创刊之初.我还勤工俭学给你们做过一次推广活动呢.所以我知道.到了9月你们就6周年了。这6年.我毕业工作.恋爱结婚生女.我能在忙于工作的同时照顾好他们父女的饮食.你们帮了我很多.真诚地向你们说一声“谢谢!”。这样说起来.你们也算是我的娘家人了.我祝娘家人”生日快乐”的同时.也希望娘家人采纳我的信件,给我留下一份特别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扁鹊的医术     
《今日印刷》2009,(7):50-50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相似文献   

7.
元陶 《饮食科学》2005,(11):52-52
我不抽烟,不饮酒,一生只爱喝茶.与茶结级甚深。正如乾隆皇帝所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如若说点茶话,就会勾起我一段美好的记忆与思念。  相似文献   

8.
小小的故事     
我的眼镜店里常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故事发生,有一天.一对父子俩正和营业员在柜台前大声争论着什么,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我闻讯赶到后说:“你们好,我是这个店的负责人,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吗?”那父亲满脸通红气呼呼地说:“你来得正好,这是我以前在你们这里配的眼镜。你看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了,是不是质量太差了呀?你们可得换副眼镜呀!”  相似文献   

9.
闻香识女人     
我与妻是在茶馆里认识的。那时的我并不喜欢喝茶,一次有个文学社团搞活动.选择了春忆茶社.那时的她就在这里打工。穿着典雅的旗袍.亭亭玉立.行着款款莲步来到我的面前,纤纤玉手轻掂茶器.动如行云流水趋奉茶汤.敬如初苞含露。当其时.令人心醉神迷.当她沏好茶端给我.我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她发现了我。于是,和我打了个招呼.就这样认识了。她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是愉快而轻松的聊天,关于书,关于音乐,关于两个人所在的城市。我不是那种好奇的喜欢“查户口”的人.她也不是。临分手时.她礼貌而有分寸地问.能给她一个联系方法吗?我给了她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0.
三杯鸡     
《中外食品工业》2006,(9):44-45
贝太: 你好!我也可以算是你们的老读者了。2005年9月,很偶然地看到《贝太》,看到“编辑手记”里一群充满朝气的工作人员。为《贝太》3岁的生日欢欣雀跃,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的同时,又有些懊恼为什么自己没早认识《贝太》,今天是我第一次给你们写信,算算时间到今年9月,就是你们岁生日了,这次我可赶上对你们说一声“生日快乐”啦!  相似文献   

11.
何昕 《饮食科学》2007,(4):52-52
齐鲁之乡向来重礼仪,我的家乡便有一种礼节:那就是来了客人一定要泡茶,不管来的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管是上午、下午、晚上,只要客人坐下,主人一定要泡上一壶茶.即使茶叶只有几元钱一斤,即使主人不喜欢喝茶,也要殷勤地给客人一次坎的添茶.否则,就是很大的失礼。而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会格外热情,因为他喜欢喝茶,喜欢喝着茶闲聊,客人的来访于他是一次“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特别是他的好朋友来的时候。冒着热气的茶水倒在杯子里,父亲总忘不了问问那时还只有桌子高的我:“你喝不喝?”而我也总是毫不客气地端一杯,一来二去,竟喜欢上了茶苦冽的味道。一直到现在,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惦记着父亲烟酒不沾,只嗜好茶.逢年过节回家.总要给父亲带上一包茶叶.比父亲自己买的要好一些.劝他换换口味.父亲却不认账,一直坚持说我买的还不如他自己喝惯的好。于是.我便会想起父亲多年淡泊如茶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蔡源霞 《饮食科学》2008,(11):56-56
说到茶饼.许多爱茶喜茶的人,就会想到制成饼状的茶叶,可我要说的九江的茶饼.却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茶后点心。九江茶饼是要配茶吃的.如沏的庐山云雾,当然要配“云雾”馅的茶饼.小姑娘们喜欢喝茉莉花茶,那就可以吃“茉莉花”味道的茶饼……茶与茶饼相得益彰.增色添香。  相似文献   

13.
程新华 《饮食科学》2010,(10):40-40
大学毕业之前,侄儿只喝可乐,从不沾茶.还念念有词:“你们‘老人’才喜欢这种又苦又涩的东东!”  相似文献   

14.
白露 《饮食科学》2007,(7):53-53
来到我的老家.如果主人说要为你“倒”一杯“茶”.你可千万不要信以为真.他们端出来的一定会是一杯白开水.如果真有茶给你喝.他们会说是给你“泡”一杯“茶叶水”。老家不产茶,老家人穷.时鲜的青菜都舍不得吃.更买不起茶。  相似文献   

15.
李逸 《印刷工业》2014,(1):54-55
几年前,我在某次展会上碰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他在一家项目型公司做采购总监,过手的都是大单子,大笔一挥就是几百万元。一番唏嘘之后,他突然来了一句,“你们这群销售人员,真是没法说。说你们蠢吧,你们自以为是社会上最圆滑的一群人;说你们聪明呢,你们还真是一群不可救药的‘傻瓜’。”我连忙追问:“何出此言?  相似文献   

16.
鸽子 《饮食科学》2006,(8):51-51
作为一个爱茶的人,我常自称为茶痴:听到有人说茶会动心.闻到茶香清盈四溢,见到好茶当然眼睛会发亮,好朋友有了好茶总是千方百计要去蹭点来喝喝。自然,离家出差总爱自带茶自备茶,对宾馆酒店里备好的各种袋装茶我总是嗤之以鼻:”那还叫茶,那能叫茶!要茶形没茶形.要茶味没茶味,能叫茶吗?”是啊,从行李箱里轻轻翻出自带的茶,或绿茶,或普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打开.贪婪地深吸一口:这才是真正的茶啊!未泡茶,我那副迷醉的神仙样早让同事们欣羡不已!人生匆匆忙忙,这家伙还能有如此闲心如此乐趣!是啊,有茶相伴的日子是快乐的、悠闲的,离开家在外的日子也是最想念茶的日子。想念茶的日子.日里梦里都想见到茶!  相似文献   

17.
郑乾宏 《现代家电》2005,(15):51-52
导购员:“您好,欢迎光临XX品牌”,顾客:“请问你们有没有黑色面板的电磁炉,我朋友说这样的电磁炉质量好?”  相似文献   

18.
阿笔 《饮食科学》2006,(12):51-51
我是一个客家人,从小到大印象最深的是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走到一起就很随意地说:”走.到我家喝茶去。”特意登门拜访的客人一坐下主人第一件事就是沏茶,小小的茶壶小小的杯子,但又不同于潮汕的功夫茶。  相似文献   

19.
经常有人好奇地问我:“你们营养师每天都吃什么?你们吃肉吗?你们是不是吃得很清淡?你家人忍受得了你吗?”我都会哈哈一笑,对他们说:“我们啥都吃,而且吃得多‘彩’多‘滋’!”营养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搭配。”那我就跟您说说,我们家怎么搭配多“彩”多“滋”的营养生活。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风烛残年之际.自知不久于人世,很想点化一下学问很不错却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一定要传承下去。”苏格拉底不慌不忙地说:“可是.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气。但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