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主要研究目的层馆一段属河流相沉积。依据现代沉积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单井相分析,结合逐井各层测井相解释和剖面对比:综合砂体厚度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八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该断块区曲流河沉积模式。结合砂体的分布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油水运动规律等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挖潜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志丹油田旦八区大量岩心的观察及90多口井的单井沉积相、剖面相、平面相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长3油组为一套三角洲平原沉积,可见到分流河道、天然堤和河漫沼泽三个微相.对研究区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利储集体为分流河道砂体,受沉积微相展布控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杏子川油田楼坪区位于鄂尔多斯沉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对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楼坪区长6油层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局部发育河口砂坝和远砂坝,河道砂体顺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好,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4.
王萌  高万朝  杨玉东 《辽宁化工》2020,49(9):1155-1158,1161
通过对岩石类型、颜色、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单井沉积微相、连井剖面等综合分析,确定了定边油田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微相划分,并进行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和河道间微相,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5.
松南气田登娄库组气藏是碎屑岩储层,其主力层为登Ⅲ、登Ⅳ砂组,在近八年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单井储层钻遇率差异大、储层物性及含气性差异大,导致累产差异明显,需要从沉积方面深化研究。本文是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岩心、岩屑、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确定研究区的主要微相类型,划分单井沉积微相。综合研究区的砂体与砂地比展布特征,研究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通过分析认为本区为辫状河沉积,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冲击平原等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储层评价、井位优化部署等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芦家馆三段发育河道充填、心滩、天然堤、漫滩沉积、道间洼地、泛滥平原等6种沉积微相,其中河道充填微相分布最广,心滩砂体厚度最大。由于每种微相的分布范围、砂体厚度、物性不同,储层在平面上和纵向上都产生了较强的非均质性,这是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富县探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心分析、录井、测井以及电镜薄片等资料,在岩石相-测井相相关性分析基础上,识别并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编制相应沉积微相展布图。通过长4+5油层组小层砂体沉积特征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长4+5期研究区处于较强湖泛区,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河道砂体分布较好。尤其是长4+5油层组的分流河道微相作为最佳储集层,有利于油气富集,是下一步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洛带气田遂宁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运用地震资料精细标定及识别砂层组,结合多井测井曲线解释成果,建立砂体对比格架,运用井震资料互馈结合,一致性对比的原则,开展砂体对比,分析遂宁组Jsn_1~(1-2)砂组的沉积微相展布及砂体对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洛带气田遂宁组Jsn_1~(1-2)砂组处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决口扇,遂宁组Jsn_1~(1-2)组有10条分流河道,分布不均匀,决口扇位于分流河道的两侧,河口砂坝出现在分流河道末端。砂体的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较厚,河口砂坝与决口扇微相砂体厚度较薄。该方法对横向变化快、砂体对比难度大的储层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北部杏树岗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沉积微相和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复杂,给油田的整体开发造成很大的困扰。以杏X区块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地质和测井资料,研究垂向和平面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和预测井间砂体的分布。利用井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沉积学导向储层对比技术的基础,提取多种地震属性,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提取的井点地震属性和井点储层参数进行多元统计相关性分析,预测井间砂厚及含砂率等储层参数的变化,由此编制出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通过聚类分析,表明地震属性中均方根振幅、弧长和平均反射强度三种属性与储层参数的相关性最好。在两个井点间插入一个属性点(虚拟井点),利用相关方程计算出地震属性点的储层参数(含砂率或者砂岩厚度)。研究区加上虚拟井点后总井数增加为为637口,井距相应的由300m缩小为150m,研究表明地震资料的应用可以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和反映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和井间砂体的分布,从而为油田下一步加密井的部署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秦明  马世忠  秦旗 《当代化工》2014,(6):1087-1089
徐30区块位于榆树林油田西南部,葡萄花油层是其主要目的层。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测井相要素,并结合研究区沉积特征,探讨了榆树林油田徐30区块葡萄花油层的沉积微相类型。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目的层段具有明显的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主体、席状砂、席内缘、席外缘5种微相。进一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建立测井微相模式,绘制出9个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为徐30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为油水分布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进义  孙明  刘玲  李浩  代振龙 《辽宁化工》2012,41(10):1046-1049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烟雾峁区域的构造背景及沉积演化历史,综合利用钻井取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确定沉积相标志,通过测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剖面、平面的展布特征,认识烟雾峁区块长6储层沉积微相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研究认为烟雾峁区域长6储层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分流间湾三种沉积微相.此外沉积微相的分布控制着储层的发育,油气成藏和油藏类型明显受沉积相的影响,厚度大、连片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其主要储集层.因此对本区的沉积微相研究清楚对认识烟雾峁区域的长6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永乐油田肇29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定了该区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等。结合区域沉积相资料,根据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对本区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候市地区是安塞油田的一个主力区块,区域构造是平缓的西倾单斜,长61油层为其主力产层。根据岩心、粒度、薄片及测井曲线等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将研究区长61油层确定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五种微相。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性以及试油成果,确定物性及含油性最好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次之,前缘席状砂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借助大量钻测井、岩心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并结合多种测试方法及分析手段,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地层、构造、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储层特征等基础上,进一步对长6油气藏进行全面综合剖析,指出长6油气藏类型主要为:①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②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③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④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在综上研究基础上,最终总结及建立了长6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刘艳  冯辉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3):145-148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何家集探区长4+5-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4+5-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4+5-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杏南地区S23-P1油层组各层段砂体分布规律。本项研究的成果将为油田中后期的剩余油的勘探和开发,目的区块的优选,目的层位的确定,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远峰  邓南涛  杨勇  贺永红  梁卫卫  孙德瑞 《当代化工》2014,(8):1474-1478,1481
针对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地质研究现状及不足,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化验分析资料,以储层地质学及沉积岩石学为指导,首先开展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微构造、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预测了有利挖潜区带。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可划分为13个小层,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总体上属于中孔-中渗性储层。沉积微相展布及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是研究区泉四段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正向微构造,断阶及河道侧翼等区域剩余油潜力较大,I类潜力区是下一步挖潜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9.
强剑力  马春林  韩东  樊莲莲 《辽宁化工》2011,40(7):756-757,759
沉积微相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沉积微相的各种沉积特征,对储层的非均质性有着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研究储层评价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均开展了大规模地的研究,不管在评价理论上还是在非均质参数的实际评价及测定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