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讷河县全胜试验站属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经过多年的试验、观察得出水稻一生需水量最多时期为拔节、孕穗和抽穗期,灌溉制度不同需水量亦有较大差别。“浅深浅”型田间需水最多,“浅晒浅”次之,“湿润灌”型需水最少。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情况,当地气候条件及追肥、施药等田间作业需要采用“浅晒浅”结合的灌溉制度,满足生理需水,进行水层科学管理,促控结合,以实现寒区水稻栽培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严格控制田间的水层深度,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需水量进行灌水。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灌区通过近4年的研究试验,总结推广了“浅一晒一浅”和“浅一湿一浅”两种节水灌溉模式。以及适合不同灌区的水稻节灌方法。即提水灌区采用死水补灌的方法和自流灌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灌水,不仅能够调节、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笔者采用变动灌溉水层方法,对浅深浅、浅晒浅、浅晒浅湿、浅晒浅晒浅等节水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了适合三江平原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内水层深度管理控制情况。现介绍如下:一、泡田及播种期的水深控制对于秋翻地,泡田水层可适当深些,一般在7~10厘米为宜,泡田时间5-7天。如果是春翻,则水深可浅些,以“花达水”为宜,泡田时间3-5天即可耙地整地。二、幼苗期水层管理幼苗期应以浅水灌…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杭埠灌河灌区双季水稻的需水量,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浅晒深湿”灌溉制度推广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推广的水稻灌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浅晒浅”和“浅晒浅湿”灌溉模式 以上两种灌溉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①符合水稻需水特性。据测定,水稻叶面蒸发只占水稻生育过程中耗水的15%~20%,以上两种灌溉模式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由于浅水层灌溉,静水压力比深水灌溉小,所以渗漏损失也小,两者相差5%~9%。  相似文献   

6.
广西玉林市化寿水库灌区,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试验,现又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节水高产措施——“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特别是在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大旱中,主库蓄水量少,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他们采取主库灌关键水(即保插、保孕穗后期和扬花三水),水稻其余生育期需水,则由小塘库、陂坝、降雨提供,严格执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再辅以其它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结果仍取得了下列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肇源县水利科学研究所曾于1984——1987年对苏打盐碱土种稻,旱育稀植“浅晒浅湿”型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现简述如下: 一、苏打盐碱土种稻“浅晒浅湿”型灌溉制度的确定苏打盐碱土种稻灌水方法不能采用死水补灌,容易加大水含盐的浓度,使稻苗引起盐害。也不能采用活水串灌,这样降低水温、泥温,浪费水,造成水肥流失。又不能深水灌概,不但增大灌水量,而且稻苗易徒长,扎根不良,易倒伏,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8.
0 引言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些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矛盾,近年来,玉林地区在推广水稻“薄、浅、湿、晒”优良灌溉技术的同时,开展了水稻“水插旱管”节水增产技术示范试验。该技术是玉林地区灌溉中心试验站试验成果,应用这一技术,水稻回青期及有效分蘖期以浅水层灌溉为主并适当露田,分蘖后期及以后一般田间不建立水层,根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土壤最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玉溪河灌区从1979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灌排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前浅、中晒、后浅湿”灌排技术模式,于1984年7月通过鉴定。这种“前浅、中晒、后浅湿”灌排技术的具体作法是: 前浅:杂交水稻从移栽到返青实行20~40毫米的浅水层灌溉,其作用是护苗返青。返青后灌10~30毫米浅水,以调温、调气、调肥,促进早分蘖,多分蘖。中晒:杂交水稻移栽后20~30天(即播后70~80天),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针对广西的特点,自治区科委将大面积推广水稻“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并从1992年起在全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实施。项目实施2年4造,累计推广面积2672万亩,覆盖全区14个地、市,86个县(市),92...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多年来灌溉试验资料和实践用水经验而写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薄浅湿晒”,高产省水的效果;第二部分是作用和做法;第三部分是推广应用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亚热带地区能够获得水稻高产省水的灌溉方法,即“薄浅湿晒”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高产,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土种稻“浅--晒--浅--湿”型灌溉制度,具有节水明显,增产显著,土壤脱盐效果显著,提高泥温、水温,促进水稻早熟的特点,是利用低产土壤,扩大水田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阐述了广西钦州地区“八五”期间,通过水稻灌溉试验,根据水稻各个生长时期,采用“薄,浅,湿,晒”的科学灌溉方式,和开展《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工作等,使水稻科学灌溉由小范围逐渐推广应用到大面积,使现有的灌溉水源细水长流,达到既高产稳产又节用水,取得了可喜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讷河市全胜水田试验站1983~1996年的资料,采用“浅晒浅”与“浅晒深浅”的浅型灌水模式,制定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灌区设计水田灌溉面积由2.67万hm2,增加到3.33万hm2,增产16.6%。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晋祠水稻的种植面积、口感和品质均有所下降,为了挽救晋祠大米的品牌和口碑,利用当下有限的晋祠泉水进行晋祠水稻的节水灌溉试验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浅-湿-晒、控制灌溉、常规灌溉三种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湿-晒处理的各项田间农艺性状指标,除株高外,均优于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浅-湿-晒、控制灌溉、常规灌溉处理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为10 040 m3/hm2,7 790 m3/hm2,12 485 m3/hm2;浅-湿-晒、控制灌溉、常规灌溉处理生育期的水分生产率分别是0.795 kg/m3,0.793 kg/m3,0.596 kg/m3。通过节水灌溉试验,为当地水稻灌溉定额的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节水灌溉方式,可归纳为3种,即浅晒灌溉(浅灌);浅湿与浅湿干灌溉(薄露、间歇);湿或干湿交替法(湿润、控灌或称半干旱栽培法)。控制标准有两部分,即水层深度标准和土壤水分标准。水层深度标准:灌〉50毫米为深灌;灌30—50毫米为浅灌;土壤水分标准采取相对饱和含水量和土壤吸水力(负压),相对饱和含水量一般取60%-100%;土壤吸水力一般取0-35kPa。土壤水分标准还可与感官判断(经验)结合确定。  相似文献   

17.
1引进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广泛开展了水稻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地通过研究都提出了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制度,如浅湿洒灌溉、薄露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控制灌溉等.归纳起来,这些节水灌溉技术的共同点都是改变以往田间维持一定水层的传统灌溉模式,而是在某些生育期使田间保持很浅的水层,在另一些生育期田间完全无水层,只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饱和含水量的60%~9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些节水灌溉制度可节水30%~50%,节水效果非常显著.同时,还有一定的增…  相似文献   

18.
方正水文勘测队利用8a时间对水稻早育超稀植节水灌溉进行研究,试验证明水稻旱育超稀植采用浅—湿—浅灌溉与水层管理模式,能取得较好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力推广水稻“浅、蓄、晒、湿”高产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东 《水利科技》2002,(4):19-20
该文简要介绍我省水稻“浅、蓄、晒、湿”高产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及在我省的应用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扶持和推广该技术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灌溉节水自动监测技术在田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灌溉节水增产自动监测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影响 ,在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 ,在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灌溉试验区 ,一个采用自动监测技术控制灌溉方式 ,另一个依然采用“薄、浅、湿、晒”灌水技术方式 ,得出了两个灌溉技术试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