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对杭埠灌河灌区双季水稻的需水量,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浅晒深湿”灌溉制度推广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是育苗移栽。水稻育苗期间的需水量很少,故一般水稻的需水量主要指移栽后该田间的蒸腾量。文章主要以水稻淹灌、水稻浅湿灌实验资料对比,对水稻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需水量和需水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对优化灌溉模式、节水灌溉及对水资源评价的意义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严格控制田间的水层深度,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需水量进行灌水。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灌区通过近4年的研究试验,总结推广了“浅一晒一浅”和“浅一湿一浅”两种节水灌溉模式。以及适合不同灌区的水稻节灌方法。即提水灌区采用死水补灌的方法和自流灌区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推广的水稻灌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浅晒浅”和“浅晒浅湿”灌溉模式 以上两种灌溉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①符合水稻需水特性。据测定,水稻叶面蒸发只占水稻生育过程中耗水的15%~20%,以上两种灌溉模式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由于浅水层灌溉,静水压力比深水灌溉小,所以渗漏损失也小,两者相差5%~9%。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寒地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蒸散量的影响及节水效果,采用蒸渗器试验法和田间水量平衡分析,开展水稻本田期不同灌溉模式需水规律与降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相对于调亏灌溉管理的水稻蒸散需水要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在返青、分蘖期有所亏缺,灌溉水主要满足泡田期用水和深层渗漏导致的水量消耗。为此,调亏灌溉的净用水量可降低到390 mm,节水效果比浅晒浅灌节约灌水量51.9%,地下渗漏量是浅晒浅灌的37.43%,降水有效利用率较充分灌溉模式提高4.2%以上。  相似文献   

6.
广西玉林市化寿水库灌区,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试验,现又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节水高产措施——“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特别是在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大旱中,主库蓄水量少,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他们采取主库灌关键水(即保插、保孕穗后期和扬花三水),水稻其余生育期需水,则由小塘库、陂坝、降雨提供,严格执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再辅以其它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结果仍取得了下列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水稻需水量与需水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大部份时间是田间持有水层的灌溉方法,其需水量就大于其他作物。根据我国南方主要稻区水稻灌溉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阐述了不同区域、不同水稻种类需水量及其变幅。需水系数是衡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高低,需水系数的大或小取决于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产量越高,需水系数越小,灌溉水的利用率就高;产量低,需水系数就大,水的利用率也就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型控灌中蓄稻田水分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灌中蓄是在控制灌溉(排水)技术和蓄雨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南方地区稻植期雨量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灌溉制度。本文从不同年型稻田各水分要素在田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入手,通过比较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溉模式下有效降雨量、灌溉用水量、水稻需水量、田间耗水量、稻田排水量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年型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水稻不同年型田间灌溉以及对降雨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水稻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排模式下水稻需水量之间的差异,探索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差异的根源,阐明控灌中蓄生态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机理,旨在为节水灌溉技术下土壤水分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晋祠水稻的种植面积、口感和品质均有所下降,为了挽救晋祠大米的品牌和口碑,利用当下有限的晋祠泉水进行晋祠水稻的节水灌溉试验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浅-湿-晒、控制灌溉、常规灌溉三种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湿-晒处理的各项田间农艺性状指标,除株高外,均优于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浅-湿-晒、控制灌溉、常规灌溉处理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为10 040 m3/hm2,7 790 m3/hm2,12 485 m3/hm2;浅-湿-晒、控制灌溉、常规灌溉处理生育期的水分生产率分别是0.795 kg/m3,0.793 kg/m3,0.596 kg/m3。通过节水灌溉试验,为当地水稻灌溉定额的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稻田灌排耦合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的水稻需水量减少34.4%;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阶段需水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拔节孕穗期和分蘖中期降低幅度较明显;需水量模比系数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小。  相似文献   

11.
肇源县水利科学研究所曾于1984——1987年对苏打盐碱土种稻,旱育稀植“浅晒浅湿”型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现简述如下: 一、苏打盐碱土种稻“浅晒浅湿”型灌溉制度的确定苏打盐碱土种稻灌水方法不能采用死水补灌,容易加大水含盐的浓度,使稻苗引起盐害。也不能采用活水串灌,这样降低水温、泥温,浪费水,造成水肥流失。又不能深水灌概,不但增大灌水量,而且稻苗易徒长,扎根不良,易倒伏,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2.
1 科灌技术特点及其增产、节水的主要理论依据桂林地区水利部门于1990年晚稻、1991年早、晚稻在荔浦、平乐两县大面积(一造24万亩)推广应用“薄、浅、湿、晒”科学灌溉技术(以下简称科灌)。实践证明,在水稻全生长期采用科灌技术能够充分满足水稻个体生理和群体生态需水特性要求、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调节田间小气候、促进肥料分解、提高肥效,为水稻生  相似文献   

13.
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下游,虽然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因年、季降雨量变率很大,春季降雨仅占年降水量的15%,因此,种植水稻常发生春旱渴水现象。过去农民种稻习惯于固定水层深水串灌,不仅浪费水量,加剧干旱,而且影响了稻谷产量和灌溉面积扩大。近几年来,我们为了研究水稻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在部分重点灌区采用了“浅晒浅”,“浅晒深浅”等变动水层的灌溉制度试验,在  相似文献   

14.
作物田间需水量是计算灌溉制度的重要资料。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估算,近几十年来大都沿用以水面蒸发量为参数的“α”值法。本文从试验资料出发,分析“α”值法存在的缺点及“α”值的不稳定性;讨论了“β”值法的合理性和以“叶面积指数”为指标推求水稻叶面蒸腾量是可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盐碱土种稻“浅--晒--浅--湿”型灌溉制度,具有节水明显,增产显著,土壤脱盐效果显著,提高泥温、水温,促进水稻早熟的特点,是利用低产土壤,扩大水田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探讨水稻的需水规律,是制订灌溉制度和农业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华中、华南地区的灌溉试验资料为主,辅以部分水稻高产单位的用水经验调查,试对我国南方地区水稻需水量的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予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浅湿灌溉是将浅灌、湿润和晒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灌水方式。在旱育稀植的条件下,明显地表现了它省水、增产的特点。据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灌区试验站试验,水稻每亩产量在800—1,100斤的需水量只有400—500立方。浅湿灌溉每立方米水生产2.2—2.7斤稻谷,为浅灌的129.4—135%,为串灌的140—172%。  相似文献   

18.
我国灌溉试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灌溉试验研究工作有近百年的历史。现代的大规模灌溉试验研究工作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灌溉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基础数据和科技成果,并建起了“全国灌溉试验资料数据库”。由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主持,全国400多个灌溉试验站参加,共同完成了《全国主要作物灌溉需水量等值线图》和《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两部专著。这标志着我国灌溉试验研究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以来在灌溉试验方面共获得国家奖励的成果有100多项,其中,广西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河北省节水…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据历年的灌溉试验资料,稻田早晚两造作物生长期需水约600~700立方米/亩。每生产1斤干谷需水750~1400斤。但是,由于土壤、品种、产量、肥料、栽培技术及气候条件等的差异,作物的田间需水量也是不一样的。如百色地区由于气候较干燥,雨量较少,  相似文献   

20.
辽宁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台安径流实验站对辽宁省六大灌区的土壤进行节水灌溉试验。对实验目的、布设及方法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试验数据了解和掌握了水稻的需水规律。通过试验掌握了节水灌溉的方法及节水灌溉的特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计算,掌握了水稻的需水量是叶面蒸腾量和水面蒸发量及田间渗漏量之和,节水灌溉通过减少田间渗漏量及减少水稻滕发量来实现的。通过节水灌溉与淹水灌溉的实验对比,得出节水灌溉不但可以减少灌溉水量285.4mm,还可以增产30.1kg/亩,节水增产效果明显。这为以后辽宁地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