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运用平滩流量法、马卡维耶夫法和经验公式三种方法对新疆融雪型河流水库淤积横断面形态要素一造床流量进行计算,并分析验证了计算结果。平滩流量法和马卡维耶夫法计算结果较接近,这两种方法较适用于新疆融雪型为主河流其造床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2.
马卡维耶夫法是进行造床流量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由于马卡维耶夫法有其特定的物理内涵,所以在应用其进行造床流量的分析和计算时,必须要和具体河流的实际结合起来。本文初步探讨了马卡维耶夫法在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分析中的应用,认为用马卡维耶夫法采分析松花江中下游河道的造床流量与实际情况是有一定偏差的。  相似文献   

3.
造床流量是反映多年流量过程下多种造床综合作用的某一种流量,目前对造床流量(特别是山区)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以黑水河下游为例,分别用马卡维也夫法、平滩流量法、洪峰频率法探讨了山区河流的造床流量计算,并根据造床流量求得的稳定河宽与实际河宽归一化的结果来验证选择最优方法。结果表明:马卡维也夫法最优,其σQ~mJP~Q曲线中峰值1对应的流量可作为造床流量,对于山区可用多年平均流量来代替造床流量。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桥梁工程设计和河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河流来水量及与之相应的来沙量是决定河床形态的最主要因素,为建立河相关系,必须确定一个代表流量,即造床流量。笔者采用多种方法对渭河干流天水北道段造床流量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造床流量值。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水流塑造横剖面的机理,指出冲积河道洪水期间的冲刷是塑造横剖面的关键因素,并用长江荆江段观音寺水文站与监利水文站洪水期横断面变化资料予以说明,进而提出了第二造床流量的概念,即塑造河道横剖面的代表流量.利用两种挟沙能力公式,分别计算了黄河下游4个水文站历年的第二造床流量,两者结果差别很小.平滩流量是第二造床流量的滞后表现,在径流量处于减少的趋势下,平滩流量滞后于第二造床流量,故后者要小于前者.资料分析表明:最大5 d平均流量与第二造床流量关系密切,后者主要取决于洪峰,5~10 d调水调沙期间的平均流量就是第二造床流量.平滩流量与第二造床流量的差别,往往通过冲淤来表现;由第二造床流量和冲淤量推算的平滩流量与实际平滩流量也很相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黄河宁蒙河段河道特征及其冲淤情况,阐述了造床流量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利用宁蒙河段沿程几个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计算了各断面的造床流量,初步分析了用造床流量冲刷宁蒙河道的可能性,研究宁蒙河段造床流量对于利用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塑造合理河床形态,进行河道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河道整治规划设计中,河宽的确定及冲刷深度的计算,造床流量是最关键的基础参数。以秦安县葫芦河西川段堤防工程为例,从造床流量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造床流量的确定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推理性探讨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河床的稳定指标是研究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时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以稳定系数表达,且将其分为纵向稳定系数和横向稳定系数。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稳定性系数是在统计计算长江中下游沿程各河段的河道断面特征值、水面比降、造床流量及床沙粒径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用来确定造床流量的方法,是以联系输砂率和两个水力参数(流量及纵比降)的关系方程式作为根据的。计算步骤如下: 1.将河流某断面上所观测到的全部流量范围,分成若干等分的段落。 2.确定周年内每个流量段落的或然率。 3.绘制比降与流量关系曲线,以确定相应于每个流量段落的平均比降。  相似文献   

10.
有效流量概念由Wolman与Miller于1960年提出,其后国外研究人员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成为塑造或维持河道基本形态和有效输沙的关键调控指标,并被拓展至河流生态系统研究中,广泛应用于欧洲、美洲、亚洲等众多国家的河流管理。我国目前在河流治理中仍采用平滩流量、造床流量、输沙流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及相关计算成果的不统一给工程实践带来了极大不便。总结国外对有效流量概念研究的主要进展、计算方法以及在水沙调控、生态调度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将这一概念应用于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造床流量法变指数值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长江中游周天河段的水流泥沙特性,分析不同方法确定下的m值对该河段造床流量确定的影响,表明变指数m对使用造床流量法确定河段的造床流量影响较大,因而必须慎重确定.  相似文献   

12.
河床枯萎的临界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陈东  曹文洪  胡春宏 《水利学报》2002,33(2):0022-0029
本文首先从河流地貌临界学说的观点出发, 解释了河床枯萎的概念. 然后, 以黄河下游近期河床演变特性为例, 阐释了河床枯萎的机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小水大灾"效应, 研究了造床流量、河相关系在新的水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枯萎造床流量的概念. 最后, 运用河道水沙数学模型, 初步探求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外部临界阈值.  相似文献   

13.
用马卡维耶夫和平滩水位法推求的造床流量不一定是相同的,对两者差异的分析,可以预测河流通过自身调整作用引起河床冲淤的趋势,并讨论了切浚疏浚,退堤工程以及行滞洪区,控制工程运用对造床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60-2016年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采用马卡维耶夫方法计算了历年造床流量。通过分析年径流量、输沙量、断面形态、平滩流量和造床流量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头道拐水文站近60年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造床流量与断面变化和平滩流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6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减小趋势,分别在1986年和1984年发生突变。造床流量同样呈减小趋势,1960-1986年多年平均值为2 355 m3/s, 1987-2016年减小至885 m3/s,且年际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头道拐断面形态主要受到重现频率较高的中水流量和重现频率较低的大流量过程控制。造床流量可以反映断面形态对水沙条件的调整过程,且长时间序列遵循大造床流量冲刷,小造床流量淤积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黑龙江上中游洛古河、上马厂和卡伦山三个主要水文站多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黑龙江上游及中游上段河道的水流输沙特性,并采用有效输沙流量法和马卡维耶夫法计算了该河段的造床流量。结果表明,黑龙江上中游水沙变化基本同步,统计时段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内水沙分布集中在汛期,输沙量占全年的90%以上;黑龙江上中游三个主要水文站的输沙率与流量均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水文站代表河段的输沙能力基本一致;通过有效输沙流量法计算得到洛古河站、上马厂站和卡伦山站的造床流量分别为3 137 m~3/s、4 580 m~3/s和6 224~7 166 m~3/s,由马卡维耶夫法计算得到的造床流量分别为2 378~3 890 m~3/s、3 620 m~3/s和6 538 m~3/s,通过两种方法相互印证,确定上述三站的造床流量分别为3 137 m~3/s、4 580 m~3/s和6 538 m~3/s。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与造床流量的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50-2003年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和造床流量的变化过程及其与花园口来水量的响应关系,分析表明在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和造床流量总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其数值随花园口来水量的丰枯而变化,花园口来水量大,造床流量就大,造床能力就强,塑造的主河槽的平滩流量也大。文中给出了平滩流量与造床流量的响应关系,通过造床流量和平滩流量的比较,指出黄河下游造床流量小于平滩流量,过去50多年间水流塑造河床的能力小于主河槽当时的过流能力,黄河下游主河槽萎缩是河道演变响应来水变化的必然结果。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整进入下游的来水过程,增大河道的造床流量,进而增大河道的过洪能力是治理河道萎缩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河口的河流段(径流为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包括:新安江水库大坝修建后洪枯流量、造床流量的改变、河道挖沙、支汊封堵、筑堤建桥等,本文对其河道断面大小、形态及洪潮水位的影响进行验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有效流量是天然河流某一时段内悬移质输沙量最大所对应的流量,可反映中、短期造床作用。根据监利水文站1991~2016年逐月流量、输沙量及悬移质级配,分析三峡建库前后流量频率及不同粒径组悬移质泥沙输移特性;运用理论分析法与分组频率法计算下荆江分组悬移质输沙量对应有效流量的大小、重现期、历时。研究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二龙河流域及临近流域水文站基本资料以及历史洪水调查及洪水成因和特性分析,分别用暴雨资料以及洪水地区综合线和搬家法推求设计洪水。综合单位线成果:P=2%频率的洪水流量为925m^3/s,P=5%频率的洪水流量为759m^3/s;面积搬家法成果:P=2%频率时洪水流量为863m^3/s,P=5%频率时洪水流量为710m^3/s。经分析比较认为单位线计算成果可靠,可推荐为工程采用。同时对二龙河各主要河段施工期的洪水流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为整治河段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得出对造床起主导作用的造床流量,是在多年径流过程中发生机率较多,历时较长的中等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