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法律的角度对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研究,阐述了水资源使用权是权利人对水资源所享有的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指出水资源使用权是水权的一种,水资源使用权源自水资源所有权,分析了水资源使用权的法律特征,并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受太平洋季风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川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紧缺。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的水资源特性,开发利用现状,论述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沈阳市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了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表明未来沈阳市水资源将十分紧缺,并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资源组成、潜力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宏江  陆桂华 《水利学报》2003,34(8):122-126
阐述了水资源的定义,系统分析了区域水资源的组成,给出了区域水资源组成量与质一体化描述的矩阵表达式,分析了不同层次的区域水资源潜力,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建立了区域水资源不同利用类型的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5.
巴州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巴州水资源现状分析,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只有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科研节水服务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建立在多目标、多主体规划模型基础上,解决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水污染问题。本文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模型在城市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概述了国内外城市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进展,从中分析了其日后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浅论水资源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成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循环往复,水资源学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文简略论述了水资源概率的由来,水资源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对水资源学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带来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水资源问题,水资源学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浅谈水资源管理中的资源配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矫勇 《中国水利》2002,(11):34-36
从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发,在介绍世界水资源管理的几种主要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强调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指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从分析水资源的自然、经济、生态等基本特征,提出水资源科学配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探讨了充分发挥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双重作用,实现以两级政府为主,市场调节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9.
未来美国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在20世纪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性的水资源开发,修建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现在,美国水资源管理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趋势,未来美国水资源管理的主要议题将不同20世纪的水资源开发任务。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是对如何合理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的基础性前期工作,其目的是增强在进行具体的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时的全面观念和宏观指导思想,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二次水资源评价的成果,采用国内外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介绍和论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并以长江流域为例,预测结果平水年缺水25亿m^3,偏枯年缺水113亿m^3。  相似文献   

11.
高学平  崔广涛 《水利学报》2007,38(11):1306-1311
对天津及其滨海新区生态城市水利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淡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有效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性。认为天津市对水资源应遵循节水、治污、高效配置,妥善处理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关系,力求平衡调配。供水水源应是多元的,增加非常规水资源(污水、海/咸水、雨/洪水)的利用,同时增加可用地下水,外调来水等,逐步进入可持续发展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忻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分析,发现各分区现状开采程度差异很大.甚至出现局部超采,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重视,要科学合理地开发、配置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针对当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黑河流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并对黑河流域的水文条件做了分析,总结归纳了黑河流域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种种因素,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应充分考虑流域水资源的制约条件;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时间、空间上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并适时安排好农业和工业等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规划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要解决辽宁省目前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本文围绕辽宁省的具体情况对水资源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水资源规划角度提出辽宁省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多、水少、水脏”是我国三大水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并且永续利用水资源,要从科学地管水、用水,开发、保护水资源入手,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搞好污水综合利用和海水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各项建设进展神速,估计在不长的时间内,较好的水资源站点将开发殆尽,会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开发。本文提出:(1)水利水电要与其他资源一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抽水蓄能作为水利水电的补充,在电网中形成了新的循环链,即利用电网中非峰荷剩余电能抽水,可供峰荷时再次发电或供水灌溉,故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资源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支持,以丰补欠,循环再生利用,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中作用很大;(2)我国水利水电的开发特点和前景;(3)在开发各河流上中下游的同时还应重视入海口附近水域和上游河源段的开发利用。从以上新理念出发,我国水利水电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设,从流域水资源分配制度建设入手,首先确定各区域、各重要控制断面的水量水质控制目标和调度规则,然后据此确定需要监测和调度控制的55个监控对象,包括水库、河道断面、梯级电站、取水1:2、入河排污口等,以信息化手段对水量、水质、视频工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其它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利用与共享,拓展系统的信息和功能。对一些困难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信息化建设应用必然伴随制度建设和变革。  相似文献   

18.
从增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目标出发,依据协同学原理,给出水资源陆海空协同方程,提出21世纪在我国以陆地(地表与地下)水资源为核心,大力开发利用雨洪水资源;积极开展人工降雨活动,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并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加大对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水资源陆海空协同工作,以缓解我国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现实.并以济南市为例,根据其属于内陆城市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了济南市陆空水资源系统中有关雨洪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水市场的特点和发展措施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黄河 《中国水利》2000,(12):15-16
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和发展水市场。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水市场的特点及实践经验,要建立一个有效、公平和持续发展的水市场,就要创建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可交易水权的制度,建立相应的独立于买卖双方的公正的管理单位,制订保护利益(由于水权交易而受到损害的第三方利益)的制度,以及为了解决冲突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部分工程的调研和后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已建调水工程实践,对调水工程的经济风险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水工程尤其城市调水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少数工程出现了一定经济风险,工程建成后供水量长期远低于设计供水能力,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上供水水价偏低,致使供水企业亏损运行,陷入财务困境;调水工程经济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供水量与设计供水量偏差、工程定位的合理性、受水区水资源管理水平以及供水价格与供水成本的偏离等。为规避风险,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合理预测需水和确定调水规模,强化水资源管理,保证工程供水份额,合理测算供水成本和制定工程水价,对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提出财政补贴措施,并尽量通过优化工程布局减小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