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阳 《中国科技博览》2011,(29):531-53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和传承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自己自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和分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策略。方法运用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剖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结论通过品牌化传播策略,为忻州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承、创新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忻州市政府要完善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邀请高校科研机构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搭建平台,统筹规划,提升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效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所以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形势。  相似文献   

5.
柳青 《包装世界》2021,(7):35-36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探究与思考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然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这些传播策略包括用新媒体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新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播和转化、研发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关键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加之贵阳"大数据""互联网+"和"大生态"等战略的开展,将该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相结合,对其保护和传承、传承和传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而针对贵阳贵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4条路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数字技术、旅游业,对于丰富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0,41(12):227-235
目的研究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路径。方法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西府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践,论述借助现代设计语言视觉表达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尝试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修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认知思维的视觉传播表现的快速通道。结论通过视觉化设计开发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可以通过现代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界面三种路径进行视觉表达,这对保护与传承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获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8.
马进  张彤彤  钱晓松  胡洁 《包装工程》2023,44(8):1-14, 36
目的 对当下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详细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论述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构建、分类检索、创新设计三方面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归纳并阐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设计的特点;总结并分析了智能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智能化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论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对传统技术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传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未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汪颖 《包装工程》2012,33(12):68-7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已经尚存无几,传统手工技艺不断流失,生存发展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新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本文介绍了浙西临安传统手工制纸的发展制作现状,并从多个角度提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设计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并将体验融入非遗文创产品的转化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与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旭 《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目的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推动与帮助的作用。方法以交叉学科为手段,首先从数据库标准化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产业化建设3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其次从非遗原生地、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旅游场所、大众教育4种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进行分析;最后以基于PC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进行分类研究。结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多媒介平台展示,实现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5.
低碳视角下非遗产品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京艳  钟蕾 《包装工程》2015,36(10):9-12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产品的保护提供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方式。方法非遗数字化平台技术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多种低碳的保护途径,搭建数字化平台,应用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人体运动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多媒体数据库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方式,并提出低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保护的概念和技术路线。结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以及宣传等提供了更为低碳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梁玉娴 《上海包装》2023,(2):180-182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技术、数字化采集技术为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数字藏品,从而突破传统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发展滞后现象依然突出,通过利用文创设计的手段来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可以防止其消亡。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文创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分析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佛教建筑形态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收集内蒙古非遗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共性特征数据,系统整理和归档内蒙古非遗文化资料,为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为后续建立开放、互动、娱乐的数据库,采用科学有效的数保护方法,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式由此进入一个深化与重构的过程。本文以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为例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化传承途径及其方法,旨在深化岳州窑传承范式,使岳州窑非遗项目从基本的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上升到新型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的颠覆性重构。  相似文献   

19.
罗榕榕  吴一凡  王原  汪雨柔 《包装工程》2022,43(24):413-419
目的 扬州玉雕艺术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但近年来工匠精神在玉雕行业中逐渐消失,扬州玉雕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将农业社会手工业属性的传统玉雕制作理念注入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设计作品中,活态传承扬州玉雕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传承与发展扬州玉雕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梳理与总结扬州湾头的玉雕发展历史,归纳扬州玉雕“源湾头”的地域性特质,挖掘“扬州工”的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图像叙事设计开发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 以符合当代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设计手法和视觉语言重对扬州玉雕进行再创作实践。结论 探索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图像叙事新模式,可以为扬州玉雕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文化载体,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包赟 《包装世界》2021,(7):27-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工匠的造物思想在不断提炼后凝练而成的智慧结晶,因此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江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