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生漆》2016,(4):65-69
脱胎于已有8000年文化的传统漆艺,从物到画,中国现代漆画自8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漆画在多元化的现代审美语境下,在艺术样式、民族特色等方面得到了公众的初步认可。目前作为一个刚刚独立的画种,漆画的本质特性问题逐渐成为了漆画艺术界共同探讨的重点。对于漆画艺术家而言,抓住现代漆画的本体语言是找到自己说话方式的关键。本文将本体语言大体分为材料语言、技法语言、艺术语言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从当代艺术及语言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当代漆画,回顾了批评界对当代漆画的观感,阐释了当代漆画何为,倡导了不断试验的先锋姿态。笔者从漆艺的本体语言出发,讨论了髹饰层的三种方式及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3.
郭栋 《中国生漆》2019,(3):18-20
漆画的美不同于其他画种,漆质的肌理美感是漆画的材料之美,漆画美学是大漆的意趣及灵魂美。通过对漆材料语言在漆画中的美感特征研究,探索漆材料语言在当代漆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当代漆画的发展新观点与新思想。  相似文献   

4.
漆画是东方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脱胎于传统髹漆装饰工艺的现代漆画,作为绘画艺术一员,有其独立的艺术品质与文化身份,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内函以及精神质感,当代漆画创作者如何从东方传统美学观念与艺术精神汲取养分、更好地融合现代艺术表现语境?笔耕漆田多年,笔者觅径漆画富含民族特色的表象与内质,索求古法喻象写意应用,以期矫"媚工炫技"时风之弊,归返画艺初心、发挥风格魅力,让这一艺术形式成为承载人文思想、弘扬民族文化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5.
现代漆画作为从传统漆器上衍生而来的一个新兴画种,在入漆媒材、工艺技法等诸多方面随着现代漆画的发展,已融入了很多的新材质、新技法以及新的形式语言,完成了从工艺性向绘画性的转换结合,同具双重性。灰料在现代漆画创作中作为质料和形式语言,本文试以灰料的本体语言、审美情趣进行分析与探索,探究其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和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漆》2019,(4):32-34
漆画作为当代绘画的一种,"漆"和"画"是它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漆画艺术语言的特殊形式。既有传统材料之美,又有传统工艺之美,同时作为绘画性语言自由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和思想,使漆画成为具有民族性、文化性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漆画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许多讨论和争议,在当代美术教育的环境下,这些话题一直没有真正的停止过。而"漆"在中国已有很长的使用历史,传承和发展的技法和图式语言也很多,如果将对漆画的探索放置在中国审美语境中,从中国的文化、审美、哲学等角度去审视漆画,可能会有许多新的思考和结论。  相似文献   

8.
传统青花肌理语言具有单一性、程式化的特点,当代青花艺术家日益注重青花材料本体特性的拓展与挖掘,努力在作品中构建出与众不同的肌理,并运用至创作当中。当代青花肌理语言的多样化,显然使青花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也传达出了多样化的精神诉求,从而使作品更具思想性。本文通过青花创作实例,探索当代青花肌理语言多样化表达的形式,分别从青花技法和载体材料角度分析不同的肌理语言表达形式,认为当代青花肌理语言还具有多样化表达传统意象性精神和西方抽象化主观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的发展变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物质与精神的形象反映。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反思传统,以当代文化视角与传统渊源相接的呈现方式,对中国陶艺的传统语言进行更深入的拓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使中国陶瓷艺术呈现出穿越东西方艺术的当代面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漆》2017,(2):16-19
漆画和传统线条都是重要的中国元素。线条的飘逸灵动、婉转有力在中国画中被扎堆研究,而相对于漆画来说,一方面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漆画用线理论指导。探讨漆画线条的创作性、精神性、工艺性有利于艺术家更加透彻理解并运用线条来创作漆画。另一方面线条独特的形式美、律动感和东方哲学上的中国精神使它在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中都是不可缺失的。中国漆画在历史的发展中更是与线条密不可分,现代漆画应该在继承传统漆画的基础上,创新线条的处理,从而发出符合新时代的声音。文章从传统漆画与线条的渊源开始,浅酌中国漆画中的传统线条元素,以增强漆画学习者们对运用线条的重视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探讨文化情境中当代陶艺与当代文化之间的表达空间。现代陶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约30年的语言实验过程,经历了由形式问题到媒介语言实验到文化关注,由淡化意识形态到重回意识形态到将意识形态风格化的演变。容纳当下的体验和拓展文化视野的功能,在当代艺术体系中通过与纯粹西化艺术形式的对应,使陶艺文化精神得以弘扬。摘要  相似文献   

12.
钟声  张偞 《中国生漆》2013,(4):40-41,44
以陶瓷修复作为切入点,对古陶瓷用生漆进行修复保护。通过对传统漆工艺文献的分析研究,在传统大漆工艺方法基础之上,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新的生漆陶瓷残片修复方法。该方法在兼顾强度、美观、实用性能的同时,亦以文物再造的方式强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新的修复方法,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当代艺术文化中,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平原范畴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其精湛的琢玉技术闻名于世,其实,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也很精彩,反山、瑶山、卞加山、梅堰等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器形多样,胎骨主要有木胎、陶胎和石胎等,以生活用器为主。髹漆彩绘和髹漆嵌玉技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创新,代表了良渚文化漆器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器物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完美体现,也是等级分化的标志之一。髹漆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审美发展、欲求膨胀、技术进步、财富增长的结果,是为贵族服务的产物,富裕的环境促使人去注意生活装饰,愉悦自己。  相似文献   

14.
韦文翔  魏迁 《中国陶瓷》2012,(9):66-68,76
挖掘和创新是现代日用陶瓷图案装饰设计的生存之道,其根本是在本土文化模式为积淀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领域,使日用陶瓷的装饰设计在当代得到新发展。紧扣艺术研究这一主题,力求在理解和发掘广西瑶族民族服饰装饰纹样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解析其图案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其运用在现代日用陶瓷的装饰设计中。从中探求在现代日用陶瓷的装饰设计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性,赋予现代日用陶瓷装饰设计新的内在神韵。  相似文献   

15.
徐望 《陶瓷研究》2020,(1):121-123
陶瓷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彩陶时期,陶瓷与绘画相互交融发展。至今,文人画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当代陶瓷绘画,在画面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上都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6.
数千年来,大漆是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本文拟从"漆"字的演变过程,与漆有关的姓氏、成语、地域及河流,中国大漆的特性等方面,全方位的讲述中国大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漆艺在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中与当代社会产生很大程度的脱节,在漆文化教育、漆艺产业以及漆艺创作等方面呈现低迷状态,本文试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论述,阐释漆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漆艺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人文资源的价值创新--谈家居中陶瓷面砖的铺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瑞忻 《中国陶瓷工业》2004,11(4):32-35,21
本文认为民众生活中优秀的深厚的人文资源,能给当代艺术设计创造以启迪,并以家居中陶瓷面砖铺设设计产生的肌理、光色、排列效果为论述依据,提出人文精神追求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性、原创性和实验性三个方面去思考了陶瓷首饰设计创新:强调艺术性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重要特征,表达艺术家在当代语境中的切身感受和某种艺术主张;主张原创性,力求首饰所包含的内在意蕴和佩戴者相得益彰;提倡实验性,对材料的多样性和其他材质相结合等领域的探索,运用陶瓷首饰独特的设计语言得以达到陶瓷首饰的一种独特创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