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测井曲线研究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有利区展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测井曲线,分析地层信息与各种成因标志及其相应沉积环境中水动力因素作用关系,研究了测井相与沉积微相及其储集砂体分布发育,确认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沙坝微相是形成研究区低渗透储集砂体的有利相带。它们控制砂体的走向和分布,具有砂体连片、连通性好、厚度较大的特点。只要具备适当的圈闭条件,往往可以控制该区长3、长4+5油藏有利区的范围和规模。通过该区长332储层沉积微相和含油有利区油藏分布预测研究,油藏处在区域由西北到东南发育的5条水系水下分流河道中部及西南部主体带上,这些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和圈定的含油有利区油藏,总体具有中部向西南方向的中下游不断加强的特点,勾画出河道中部油藏与西南部华池油藏连片延伸趋势及特征,为该区油藏进一步滚动扩边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旬邑地区15口井钻井资料的岩石类型、岩心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分析研究,明确长8、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及储集性能.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长8组成藏期,湖盆整体处于缓慢沉降期,河道砂体规模中等;长6组成藏期,湖盆面积收缩,水体变浅,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向湖盆中心推进范围明显,分布面积最大.不同沉积微相的储集性能存在差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层物性最好,是主力储集砂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储层物性中等;分流间湾储层物性较差.研究成果为有利勘探目标优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靖安油田盘古梁西区长6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靖安油田盘古梁西区长6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定了该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和水下决口扇等。并结合区域沉积相资料、砂体分布特征、岩心微相剖面和测井剖面等对靖安油田盘古梁西长6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沉积相与油气关系,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是主要的有利储层,为该区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砂岩油藏沉积相带分布及其引发的储层非均质性已经成为制约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生产的瓶颈。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和分布。结果表明,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以及湖底扇主沟道、主沟堤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最主要的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砂体为该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5.
根据测井、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恢复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的沉积环境,利用薄片资料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成岩相类型和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沉积环境与成岩相的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期发育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前缘和与之伴生的深水滑塌成因重力流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是砂体主要成因单元。储集砂体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物性较差,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是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少量裂缝的组合。压实作用、溶解作用及胶结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不同沉积单元砂体的成岩作用和物性不尽相同,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以弱压实—绿泥石胶结相为主,深水砂岩主要以长石溶蚀相为主,两者结合部位发育绿泥石胶结—长石溶蚀相,均为有利成岩相带。成岩相研究与沉积环境分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有利沉积相带与油藏储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积相带及其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测井资料分析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采用白垩系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阐述了K1s3、K1s2、S1s1、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到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砂体的分布发育,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带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进而,分别采用浅水河道微相控制K1s1,期、水下辫状河道控制K1s2、K1s3期储量,利用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和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阐明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计算的储量参数及其分布,有效地圈定了各储量计算单元的含油面积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沉积相研究是有利含油区带评价的基础,正确认识油藏沉积相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为基础,对小洼油田洼38块东二段储层沉积背景、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带划分及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块东营组二段在古地形和大洼断裂控制作用下形成了以中-细砂岩为主的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发育河口砂坝、分流河道间弯、前缘薄层砂和前三角洲泥等沉积微相.结合生产资料和储集层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河口砂坝微相沉积为较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8.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特低渗透非均质储层识别有利沉积微相与边缘相分辨率低的特点,基于GGY油田长6有利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过渡相分流河道侧翼微相成因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关系的分析,阐明了水动力作用下的沉积环境变化对岩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起着控制性作用,可利用测井多参数指示沉积能量变化反馈有利沉积微相与边缘相的变化特征。通过沉积成因标志划分的不同类型沉积微相测井响应参数及其敏感性的综合分析结果建立了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沉积微相测井多参数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理论及其相关分析技术实现了沉积微相向测井相定量化转换模型,提升了测井定量评价沉积微相的能力,可有效避免利用砂层厚度或砂地比评价划分沉积微相带来的失误。采用优势相原则,确定该区长621期由北东向南西三角洲前缘有利沉积成因单元储集砂体叠置连片发育的规模、范围及非均质性特征,为特低渗透油藏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目标和井区。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一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储集条件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后期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长7过剩压力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受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发育东北曲流河和西南辫状河2种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延长组油藏形成的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W16井区三叠系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结果表明:W16井区克拉玛依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微相,且湖进-湖退变化迅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储集砂体。同时,对克拉玛依组各个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微相对油气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克拉玛依组主要的油气聚集层,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该区油藏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该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储集砂体骨架分布的基础图件。  相似文献   

11.
洛河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沉积。分析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含油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为有利沉积微相,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以油斑-油浸为主,有利测井相为齿化箱形、箱形和钟形。从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定量参数两个方面评价了储层沉积微相内部的非均质性,分流河道的非均质性较强,河口坝次之。  相似文献   

12.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划分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包含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泥等4种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泥、河口坝、前缘薄层砂等6种沉积微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还原湖,滨湖亚相包含泥滩、混合滩、砂滩等3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包含浅湖砂坝、浅湖泥两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砂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泥质岩微相发育,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天然堤、决口扇、河口坝、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认清沉积相的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的分布规律,对于砂体预测、储量估算、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川西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的开发潜力,优选有利区,通过岩心→测井→地震标定,对该气藏及主要目的层的沉积相、储层特征和有利含气储层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砂组,各砂组厚度稳定,沉积时期构造稳定,地势平缓,沉积类型属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砂体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目的层JP35砂组储集岩主要为中—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溶孔细粒岩屑砂岩,渗流能力差,是影响储层评价的重要因素。井-震结合的储层展布与含气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研究区优质含气储层范围局限,呈不连续条带状,其展布受到沉积微相、河道规模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控制。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沉积相分析和储层特征、展布与评价研究以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电阻率油层受沉积相带及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影响,测井信息应用难度增大。提出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形态、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透率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定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骨架砂体有利微相带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克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导致的划分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的失误。通过该区白垩系井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测井曲线和岩性、孔隙度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在该区白垩系目的层段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沉积能量,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带展布及其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利用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相应的油层有效厚度下限,对该区60多口老井白垩系储层重新进行精细评价解释,分别在K1s1期浅水河道、K1s2期水下辫状河道筛选复查新增油层有效厚度32.0 m和21.0 m,为该区油田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岩石结构特征及相序等,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位于多物源交汇区,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及水下重力流四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浅湖和中深湖等六个亚相。为了区分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三角洲分支间湾、远砂坝四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扇三角洲分支间湾及席状砂四种微相。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较厚;往深凹陷方向,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砂体厚度减薄。在垂向上以退积沉积为主,Ⅶ油组砂体比Ⅵ油组砂体的分布范围更广。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席状砂及水下重力流砂体的物性好,是该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特征,确定了新庄油田Eh_3Ⅰ-Ⅲ储层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边缘砂和席状砂4类;建立了扇三角洲三维空间相模式,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的控制作用,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测井、岩心、分析测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油藏从构造特征、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明确区内新近系油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构造控制着油藏的展布,油藏主要发育于断鼻构造,聚集于高部位,微幅度构造对局部油气的聚集也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断层对油藏形成具有侧向封堵作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真正控制油砂展布的成岩作用只有胶结作用,区内砂体因胶结作用致密,在平面上可形成胶结作用带,对油气运移具有侧向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