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话大舍     
正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  相似文献   

2.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3.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4.
正对谈序言在2013年底的"大舍微展:即物即境"中,大舍以物与境的探讨表达了对建筑与设计的看法和立场。此次"材料与建造"专题,本期客座主编章明特邀袁烽、柳亦春在原作space对谈,共同深入探讨和解密龙美术馆西岸馆背后的建造故事。即物即境章明:在你们的设计中,从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到龙美术馆,有一种一而惯之的对材料的偏好与执  相似文献   

5.
缪军 《世界建筑》2002,(11):65-67
本文是关于建筑语言的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建筑艺术不是单纯的实用物,是处于“纯的艺术”与实用物这两极之间的变化中,在变化的不同梯阶上,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与关系也是不同的。建筑作为文化表意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即形式/意义关系在建筑符号学的领域里通过“陌生化”手法加以应用,这意味着由抽象形式与意义混杂而成的建筑语言的通俗性和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袁烽 《新建筑》2001,(4):25-27
通过对设计“建境工园”过程的回顾,阐述了如何发掘原有厂房的空间及存在价值;并运用抽象的空间设计方法以及材料的表现力,还原了旧厂房的真正空间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这个城市所呈现的现代性,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相对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而言,上海所焦虑的更多是“全球-地方”特性下的大都市政治、经济和文化身份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在极速扩张中发展的当代中国都市样板,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具有多样和差异化的空间地理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即物即境     
正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9.
现代风景园林涵盖了建筑、城市规划、自然、生态、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知识,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的构建必将是相关领域理论的集合.本文阐述了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五个主流思想”,即抽象继承论、三境论、园衍论、组景论、地域论.分析了五个思想提出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实践,并将其归纳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五个理论”,从设计理念、空间原理、艺术风格、造园技法侧重点、认知、体悟、容纳、借鉴等多角度论述了“五个理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刘家琨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的两种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敬  钟文凯 《时代建筑》2008,(1):94-103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场阅读”,邓敬基于在场的直接观感,从背景、现场内外空间、材料等多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刘家琨设计的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建筑群做了详尽的报道和解读。 第二部分“不在场阅读”,钟文凯从对工业建筑的“再现”、个性的表达、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对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馆进行了分析,从中观察到刘家琨的这一新作品在设计构思和表现形式上有意识地趋向多元、复杂的变化,和一种关注点从内到外的转移。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偏离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信条,反映了刘家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并在实践中寻找“另一条路”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