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境物之间     
正"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舍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青锋 《世界建筑》2014,(3):82-91
大舍建筑事务所用"即境即物,即物即境"来描述近期作品中涉及策略的变化。以此为契机,本文讨论了大舍建筑自2001年成立以来3个阶段中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背后的思想动机。最后,本文以龙美术馆为核心,分析了大舍对"物"的强调以何种方式体现,以及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4.
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这个城市所呈现的现代性,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相对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而言,上海所焦虑的更多是“全球-地方”特性下的大都市政治、经济和文化身份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在极速扩张中发展的当代中国都市样板,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具有多样和差异化的空间地理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延续与选择     
媒体对青浦夏雨幼儿园的报道,促成了我与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下称私企大楼)的“初识“。当绕到幼儿园环境优美的背侧,隔河相望是一栋时髦的由大片玻璃墙围合的方盒子,虽然近在咫尺却没有太大想去接近它的欲望,可能是由于它远看更像一栋“温室”,由此带来的“燥热感”加上河流的阻隔让我从心理和空间上对它都产生了距离。回来后得知是大舍的作品,颇感意外,原因之一是能够在这么优越的地段同时实现两栋创作自由度较大的建筑,很是羡慕建筑师的幸运了;其次,在我的印象中,大舍三位主持建筑师的创作态度严肃而认真,他们对时尚保持一种谨慎的距离,其建筑往往透出“涂料建筑”的厚实感,大面积运用玻璃幕墙并不多见。从他们在《时代建筑》上的文章中,看得出他们试图把这种“可能会俗气的担忧”转化成一种契机,来挑战自身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对话大舍     
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 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某种抽象状态.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物”的具体性中也存在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抽象地还原意味着这部分意义的丧失.因此近阶段的实践中,我在尝试保留或部分保留材质特征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  相似文献   

8.
即物即境     
正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9.
附录     
正针对大舍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专辑在最后部分,选登了《记忆的艺术》与《境物之间》两篇评论性文章。《记忆的艺术》一文中,作者主要对大舍2008年以前的项目从现象学的角度予以评价。这一时期,大舍追求"即境"的设计思想,从地域性出发,将江南与园林的特色融入设计之中,创造出建筑独特的情境之感。而节选的《境物之间》一文中,则重点分析了大舍2009年以后的项目对"物"的强调以及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10.
正对谈序言在2013年底的"大舍微展:即物即境"中,大舍以物与境的探讨表达了对建筑与设计的看法和立场。此次"材料与建造"专题,本期客座主编章明特邀袁烽、柳亦春在原作space对谈,共同深入探讨和解密龙美术馆西岸馆背后的建造故事。即物即境章明:在你们的设计中,从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到龙美术馆,有一种一而惯之的对材料的偏好与执  相似文献   

11.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2.
三月,春风送暖,人们沉浸在“两会”召开的喜悦中。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任务”的时候,我坐在会场,心情异常激动。它说明,早在13年前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要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  相似文献   

13.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14.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商品楼盘多喜欢称"花园"、"广场",那时还引出不少讥评,说你那不过是些楼房,怎么能这样叫呢?其实那称谓是从GARDEN和PLAZA译转过来的,一度在香港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住宅设施》2009,(8):32-32
8点15分,方太的上班时间,展厅接待主管谷陶已经在忙忙碌碌的做接待准备。今天的来宾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油烟机分会一行,共四十人,几乎网罗了全国的厨电知名企业精英人员,更不乏国内排得上名的厨电巨头。谷陶介绍,今天总共要接待五批客人,这是今天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18.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20.
从"普通城市"到"大"--库哈斯建筑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璐 《山西建筑》2004,30(16):19-20
从库哈斯的两个典型观点“普通城市”与“大”出发,分析库哈斯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系统地解读了库哈斯的建筑与城市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