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到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越来越注重规划的实效性,有效的公众参与政策则是增强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公众参与应渗透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但在实际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方法存在诸多弊端,降低了村庄规划实效性。城乡结合地带是村庄规划的重点区域,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也增大了公众参与的难度。本文从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出发,围绕村庄规划实施与村庄发展建设两方面阐述现状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村庄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从村庄规划准备阶段、调研阶段、编制阶段到最后的审批阶段中公众参与的重点方式与方法,最后以辽宁省铁岭县东孤家子村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增加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村庄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对我国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有效实施的新思路,改变“参与力不足”的问题,增强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农民幸福感与认同感成为规划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村庄规划模式中,却出现公众参与程度不足、农民利益诉求被漠视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村庄规划公众参与问题和难点的基础上,以贵州省黔东南占里村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通过分析村庄资源、发展问题、村民需求,结合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要点与参与式规划理念,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公众参与方式,提升村民公众参与深度和规划实施质量,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模式与机制进行讨论,旨在为未来村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村庄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参与主体、参与阶段和方式、参与结果三方面解析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即:规划工作团队协同政府部门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方,承担宣传和引导工作;村民作为公众主体的核心,其参与有效地保留了地方特色景观,切实维护了地方文脉;就参与主体及结果而言,主体的多元度还须提升,可纳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相关团队,同时需要在村庄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阶段继续跟进。  相似文献   

5.
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在经济结构、管治方式、空间形态、社会组织等方面正面临全方位的转型与重构,通过分析政府、村集体、设计师在村庄规划中的角色与行为结构可知,当前珠江三角洲的村庄规划既有其合理性与可实施性,也有其体制上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双重背景下,公众参与成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的关键一环。如何在村庄规划基础上探索更具普适性和操作性的参与式规划途径,是当前规划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提炼参与式规划的现有理论与新内涵,进而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九峰村的村庄规划实践,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参与式规划的工作重点及方法,为培育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供规划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山市新农村的发展特征和规划策略,从规划管理和公众参与的角度思考村庄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探索中山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在农村地域的问题,从协调村庄管理机制、促进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分配、保护村庄景观特色等方面指出中山市村庄规划全覆盖之后城乡规划在农村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村镇规划:如何建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斌  张春杰 《规划师》2000,16(4):11-12,24
公众参与是由传统“精英规划”走向“民主规划”的重要标志。作者结合深圳龙 村镇规划的实践,论述了村镇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并阐明了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择于村镇规划管理与实施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村庄规划为例。探讨公众参与架构下村庄规划的新思路。使得村庄规划编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5,(11)
村庄规划是农村地区各项建设的先导和基础,文章通过分析村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村庄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保护农业开敞空间,强化旧村织补式建设,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视村庄特色塑造,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强调公众参与力度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并以具体村庄为例,详细介绍了徐州地区不同类型村庄的编制方法,借此指导村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苏平 《华中建筑》2012,30(6):116-119
文章从公共空间的视角,提出以“场所重建”为特征的岭南古村落有机更新策略,探讨在现实环境背景下岭南古村落的可持续自我修复模式和规划引导方法。以南湾古村保护规划为例对更新策略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在分析南湾古村的水乡自然要素、村落形态要素、民俗活动要素等珠三角历史村落关键场所特色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滨水环境的重塑、村落形态的完善、社区空间的复兴等角度总结保护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12.
孙逊 《工业建筑》2006,36(3):30-32,58
正当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候,“城中村”作为一种极“不和谐”的城市现象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剖析“城中村”现象入手,就“城中村”更新规划问题,从人文资源的利用、生态资源的利用、社会结构的重整三个角度提出了规划理念,并就更新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的新农村规划已成为政府与农村有关集体土地如何开发的谈判博弈过程。"城市偏向政策"下,集体土地大量违规开发反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强烈愿望。司法制度难以对城乡土地争端进行有效力的仲裁,而镇级政府没有动力或意愿对集体土地开发进行有效的登记、监督与管理,因此,(城市对)涉及集体土地的农村政策的彻底转变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局部改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位于珠三角地区城乡边缘区的村落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关于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研究文献,在对城边村的概念辨析基础上,分别从村落特征、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面临的问题、改造模式、公共空间等5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并进一步提出对城边村研究领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岭南水乡风貌因城市无序蔓延而逐渐消失,导致城市特色越来越不鲜明。因此如何保护与延续岭南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作为案例,从生态景观格局、住区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体系及滨水景观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岭南水乡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最后也对该空间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今后建设岭南特色住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具有丰富的绿道建设思想和杰出的范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国原始绿道,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以山、林、江、海为要素,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框架,并以此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绿"道"之路,勇于担当时代先行者角色,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栖居生活。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明确了城乡空间管理中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事权,并通过"三大阶段,十项制度"建立了协调高效的区域城乡管理新架构。其中,在规划编制阶段,建立省域规划和市域规划协调制度,协调编制过程;在规划实施阶段,通过分级、分类的空间管治制度、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制度,以及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管理制度等,共同实施规划;在规划监督阶段,利用年度实施报告制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规划督察员制度等监督规划实施。并且在各个阶段均通过协调会议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保障协调任务的落实。新的规划管理架构将有助于协调规划过程,多方沟通协商,实现"协作规划";协调实施过程,落实规划要求,实现"务实规划";协调部门意见,统筹空间安排,实现"部门联动";协调公众意见,加强实施监督,实现"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8.
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传统广府村落是岭南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村落形态结构中的公共空间部分,则集中体现了广府村落的生命活力和特色价值。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挖掘其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助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村落空间的整治。  相似文献   

19.
金利霞  江璐明 《规划师》2012,28(2):75-80
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在国内率先起步,当前珠三角各市对绿道的开发运营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绿道网开发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总结出珠三角区域绿道经营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公共机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和群众参与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建立珠三角区域绿道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各种力量相互配合"的策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区域调控与协作的管理机制以及"分阶段、分主体、相互融合"的职能分工体系,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参与,再到全民参与的绿道建设和管理机制,以实现绿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关键性地理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影响下,横坑村初步形成了扇形村落格局,这一格局与珠江三角洲的常见村落有诸多不同之处,地理环境、客家民系的建造传统、微气候共同造成了横坑村在整体布局上的擘画理念。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对家谱、村史的阅读,以及对作为村落关键性社会空间的祠堂的分析,阐述了在嘉靖十九年开放庶民建家庙之后,横坑旧村从中心式布局转向变形的梳式布局的过程,并对村落中四座主要的祠堂建筑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