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胶-阿拉伯树胶电子墨水微胶囊显示性能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壁材,四氯乙烯为分散介质,硬脂酸改性的TiO2为显示颗粒,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了红白显示的电子墨水微胶囊。详细讨论了TiO2用量对反射性能的影响,讨论了Span80用量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荷控制剂Span80用量的增加,颗粒的Zeta电势和电泳淌度随之增加,使得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增加。当Span80浓度为3.0%时,分散体系长时间放置,无沉降发生。制备的微胶囊涂膜后,器件的对比度及分辨率均得到了良好改善。同时,驱动电压可达2.5 V/μm,响应时间降低到150ms。  相似文献   

2.
蓝色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电场响应行为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利用脲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了以酞菁蓝BGS(β-CuPc)颗粒分散在四氯乙烯(TCE)中的悬浮液为核材料的蓝色电子墨水微胶囊。研究了不同改性剂与表面活性剂对β-CuPc颗粒的改性效果及在TCE中的分散性、TCE/水界面张力及囊内β-CuPc微颗粒在胶囊内表面的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十八胺(ODA)改性的β-CuPc颗粒在TCE中的分散性有很大程度提高,其电泳移动速度是未改性前的20倍;TCE/水间的界面张力越大越有利于微胶囊的形成;在TCE中的油溶性表面活性剂Span-80的浓度不低于0.062mmol/L时,β-CuPc颗粒在胶囊内表面吸附被阻止。在100V/mm的直流电场下.微胶囊囊内TCE中分散的β-CuPc颗粒表现出良好的可逆移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十八胺改性的酞菁绿G作为绿色显示颗粒,span80为电荷控制剂,四氯乙烯为分散介质,油溶黄为背景色,制备稳定的电泳液,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出电子墨水微胶囊。研究了改性后的酞菁绿G颗粒在电泳液中分散性和颗粒大小分布,通过SEM照片证明,当十八胺的质量分数为4%时,酞青绿G在四氯乙烯下分散效果最好。对电泳液进行微胶囊化处理后,在E=50V/mm电场下,微胶囊中的颗粒可以进行可逆运动。  相似文献   

4.
原位沉积法制备脲醛树脂电子墨水微胶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溶有油溶蓝的四氯乙烯为油相,以甲醛和尿素溶液为水相,分别利用明胶和聚乙烯醇作为改性剂,在不同pH条件下,利用一步原位沉积法制备出脲醛树脂微胶囊,方便快捷。用AJX-02型光学显微镜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球形度、分散度及粒径进行表征。对合成的微胶囊分散液进行离心分离,计算包封率。结果表明,用聚乙烯醇作为改性剂,pH=2.0,乳化时间为60 min时制备出来的微胶囊表面光滑、球形度好,粒径分布在40~500μ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320μm,脲醛树脂的包封率达到92%。  相似文献   

5.
电子墨水用SiO2白色电泳颗粒的表面包裹及荷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控制正硅酸乙酯在氨水-无水乙醇中水解的方法,制备出适合电子墨水使用的白色SiO2颗粒。将经H2O2浸泡,由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表面改性的SiO2颗粒,与苯乙烯单体分散在异丙醇中,采用自由基共聚法在SiO2颗粒表面包裹不同厚度的聚苯乙烯包4裹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ay)、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Zetasizer)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包裹前后SiO2颗粒的表面形貌、颗粒尺寸及包裹层厚,包裹后颗粒的表面化学键合情况,颗粒在四氯乙烯中的表面Zeta电位以及在四氯乙烯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自制SiO2颗粒呈球形,粒径约300 nm,SiO2颗粒表面包裹了聚苯乙烯,包裹层较为均匀完整,层厚约为10~25 nm,并随包裹颗粒时所加苯乙烯单体量增大而变厚,颗粒在四氯乙烯中的表面Zeta电位由-4.26 mV提高到-49.47 mV,包裹后颗粒在电势为9 V的电场下,响应时间理论计算值到达40 ms,颗粒在四氯乙烯中的分散性良好,分散后静置48 h,分散率可达到87%。  相似文献   

6.
以四氯化钛为钛源,叔丁醇为溶剂,采用非水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纳米颗粒,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基于定量菌落计数法考查了TiO2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合成的TiO2纳米颗粒粒径小,对这两种细菌的抑菌率都在93%以上,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同时,简要分析了纳米TiO2抑菌机理,并对TiO2光催化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壁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综合性能优异,近年来在微胶囊壁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综述了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微纳米级相变储能材料、阻燃材料、有机颜料、自修复材料被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胶囊化后形貌及性能的变化。简要介绍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微胶囊化农药、高能炸药、电子器件等材料的应用,同时总结了空心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胶囊最新的制备技术。展望了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在制备技术和性能改进上的可能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Al_2O_3包覆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并流中和法,以混晶纳米TiO2颗粒为载体,Al2(SO4)3为包覆剂,用NaOH调pH值,在纳米TiO2表面包覆致密的Al2O3膜。并用TEM、XRD、IR及X射线能谱对其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包覆改性前后纳米TiO2的ζ电位、黏度以及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包覆方法可行,改性后的TiO2零电点pH值增大至8,亲油性能得到改善,紫外屏蔽能力提高和光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Pechini溶胶-凝胶法制备电子墨水用TiO2白色显色颗粒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采用Pechini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适于电子墨水用的实心球形TiO2白色显色颗粒,颗粒粒度约为300 nm。采用热重-差热、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前驱物的组成对所得颗粒的形貌、粒径和分散程度的影响规律以及TiO2颗粒的晶相转变温度。研究表明:络合物经过煅烧,在500℃时开始出现锐钛矿相TiO2,800℃时由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转变;不同条件下制备的TiO2均为球形颗粒,TiO2颗粒的粒径随Ti(SO4)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柠檬酸的质量分数为12%时,TiO2颗粒的粒径有最小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胶囊技术,以海藻酸钠和明胶为壁材,四氧化三铁的混合溶液为芯材,采用同轴双喷头法制备了磁性显示微胶囊。考察了芯材溶液压强、壁材溶液压强、芯材溶液搅拌速度、喷头高度和喷头角度对微胶囊合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参数为芯材压强175 kPa,壁材压强300 kPa,芯材溶液搅拌速度600 r/min,喷头高度40 cm,喷头角度35°。在最佳条件下制备出的磁性显示微胶囊粒径主要分布在100~250μm,内外表面光滑,囊壁透明,分散性好,形态完整,具有良好磁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