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5,(8)
经济型超高层建筑拥有的外立面形态是一个城市的鲜活表情,最具代表性。因此,对经济型超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进行分析和探索,能促进实现城市经济条件、空间环境等与经济型超高层建筑的完美融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本文首先阐述超高层建筑外立面与一般高层建筑之间的差异性,接着提出设计经济型超高层建筑外立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探索设计经济型超高层建筑外立面的手法,希望能为实际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超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本世纪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出现。湖南长沙作为中国最具竞争潜力的城市之一,在湘江滨江地带建设股权超高层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本文通过对股权超高层的方案设计中城市共生的主题.选取超高层与城市空间形态、超高层与城市文脉、超高层城市地标性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当代城市的多元共生发展趋势,建筑应结合当地环境和文化特质形成多与城市共生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7,(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当前人们对超高层建筑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超高层建筑具备良好的质量,而且需要超高层建筑具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形式,超高层建筑设计结合空间韵律,才能使城市更加具有现代化建筑风格,体现现代化建筑的空间韵律美,打破传统城市空间的韵律法则,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水平,加强人们对现代化建筑空间韵律的体验。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超高层建筑设计和空间韵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以期能够丰富城市超高层建筑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4.
我国250 m以上超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加,超高层建筑由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逐渐向全国其他区域扩展,其中环渤海地区以及部分二线城市中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对不同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其常用的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框筒-核心筒、巨型框架-核心筒和巨型框架-核心筒-巨型支撑结构。分析表明: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巨型框架和巨型支撑应用较多,混合结构在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应用。通过实际工程造价分析,研究了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对超高层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分别从超高层建筑形态空气动力学优化和长周期响应方面,阐明了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采用黏滞阻尼器可有效降低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对黏滞阻尼器在实际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超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和现代建筑技艺逐渐成熟的必然产物,在对于城市空间的高度集约利用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超高层建筑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与更新同样离不开超高层建筑的引领。超高层建筑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及形象,同时也会引起对两者有机的共存、共生的新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何莲娜  廖正昕 《山西建筑》2009,35(25):22-24
对超高层建筑选址的影响条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整体空间形态分析和以支撑条件作为基础的专家评分法权重分析入手,实现了超高层建筑选址适应性的公式化评价和推导,为北京市的超高层建筑选址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的驱动下,城市多元全面的基础建设催化了现代城市空间的垂直积聚,超高层建筑由单一业态转向混合业态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提出“混合业态超高层建筑”这一概念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强调建筑在城市发展运营中,垂直向度多种业态的叠加状态。简述其发展的相关背景要素,梳理了城市土地与建筑的混合使用在城市历史革命中的理论变化,以及超高层建筑在美国的诞生与持续探索,在亚洲乃至中国快速发展的历程,结合两者形成混合业态超高层建筑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出我国已建成的250m以上混合业态超高层建筑的相关数据,分析其发展特征并解释差异性。从混合业态超高层建筑的本质特征出发,从社会、环境、运营3个维度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垂直向城市发展仍将作为当前城市扩张的主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技术、多元复合业态与城市核心交通的结合是支持高密度城市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邯郸超高层建筑融通·添鸿商务大厦的外部形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系统分析,提出在处理超高层建筑外部形态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时的几个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自从超高层建筑诞生起,建筑高度记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刷新,超高层建筑外观也不断创新。但相对于建筑外观,超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形态却鲜有突破,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城市规划、结构体系、经济性等条件的制约。以宁波环球航运广场项目为例,设计以建筑外部体量的"纵向"和建筑内部空间的"横向"之间相互对比的角度切入,结合独特的巨型结构体系,采用了突出建筑空间的"水平向"的设计方式来探索超高层建筑空间形态的更多可能性。这一新的探索与突破丰富了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外貌,给今后超高层建筑设计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几个典型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实践,从模拟研究辅助建筑设计角度,分析了超高层建筑在建筑环境性能方面经常遇到的设计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模拟在改善建筑环境性能提升的综合技术策略,以及与建筑形态、空间平面设计以及机电系统相结合,协同提升超高层建筑环境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城市空间的结构、景观、功能、环境等四个方面阐述两者的互动关联,并初步建构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谭玉华 《建筑知识》2014,(4):238-23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城镇化不断扩大范围,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建筑的投入越来越多,持续增长的人口对住房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土地资源问题也就越来越紧张,这就要求超高层建筑项目的出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大型城市都已经建造了一些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景观。既然是超高层建筑,其投资力度绝对高于一般建筑,它的建设周期以及人员投放都大大超过一般性建筑。因此,在超高层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控制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具体详细地分析关于超高层建筑的项目管理控制措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迅速发展的模式下,部分城市已呈现高密度发展的趋势,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如何在这类型建筑中运用绿色设计手段,实现可持续化理念是当下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的绿色设计手段,并以长沙城际空间站项目为例,介绍了立体空间、海绵城市等设计手段在项目中的运用,对项目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以期在高密度城市发展下的绿色建筑设计道路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标志性是高层建筑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高层高密度的城市中,标志性超高层住宅在城市形态塑造、空间导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以香港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选择城市和区域两个层级的超高层住宅案例,从建筑形态、建成环境、立面设计等角度解读标志性的构成因素,从而总结出超高层住宅的标志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雪然 《华中建筑》2011,29(4):68-70
随着城市财富的增加,城市的高度也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该文通过对东海广场项目设计的分析,探讨如何让超高层建筑更具亲和力,使人们从巨型的城市空间尺度重新回归宜人的生活尺度,构筑城市生活中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很多超高层建筑都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其中有70%的超高层建筑均属于钢结构体系,这也使高层建筑成为了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水平的标志。本文针对超高层钢结构中的筒中筒结构进行分析,望广大同行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7.
韩继红  范宏武  方舟  孙桦 《建筑》2010,(10):17-19
作为未来城市建设主要形态之一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如何有效解决其在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实现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刊特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继红教授根据超高层建筑的特点,结合上海中心大厦实践案例,研究探讨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超高层建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的超高层建筑容纳了多种城市功能,承载着多种城市活动,随着超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被突破,也将其所承载的城市活动带向空中的不同标高层。作者关注的是超高层建筑顶部公共空间作为新的城市地标,结合城市活动的可能性,使超高层建筑不单是形象意义上的城市标志,更是功能意义上的城市地标。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风景线,如何合理建立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目前的评价体系来看,超高层建筑适应性方面存在条文匹配性弱、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超高层建筑的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的具体情况,制定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城市建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为了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的压力,超高层住宅建筑的形式应运而生。基于此,文章阐述了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问题,分析了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的具体设计内容,希望对我国超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