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淮河古称淮水,与江、河、济并称“四渎”,独流入海。根据《禹贡》等我国先秦典籍中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于海。”古时的淮河,自发源地奔腾东流,除在豫、皖两省汇纳诸流外,至今江苏淮阴市,有古泗水来会,在云梯关(今江苏响水县境内)注入黄海。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以东的陪尾山,流经曲阜至兖州折向南流,至今鱼台县又东南流至彭城(今徐州),纳古汴水,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会沂水、沭  相似文献   

2.
淮河的航运     
淮河源远流长,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中下游能保持常年通航,历来是我国航运发达的地区之一。古淮河及其主要支流汝水、颍水、淝水、沙水、涡水、濉水、泗水、沂水等河道的通航,应早于人工运河,但究从何时开始,未见明确记载。据《史记》、《左传》等古书记载,公元前960余年的周穆王时代,居住在淮河下游北岸的徐偃王“欲舟上国,乃通沟于陈蔡”而开挖的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运河,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由此推测,淮河干支流天然河道的通航当更早于西周时代,其航运的历史就相当悠久了。建国前夕,淮河及其支流的航运事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凋零衰败,不少航道年久失修,阻塞不通,货运量很少。建国后,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治淮事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內河航运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较大的发展,现在,全流域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四八六年,吴王夫差筑邗沟,引长江水向北流入淮河,其时淮口最低,长江水位高于淮河水位,入淮处曾建有北神埝(即今之节制闸,用以控制邗沟水位)。历史上这一情况曾延续有一千多年。据淮办编写的《淮河史话·评说汴渠》篇中介  相似文献   

4.
淮河是我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淮’字的记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组和上海博物馆的帮助下,初步检索,发现甲骨卜辞中关于‘淮’字记载有七、八片之多,这些甲骨文都是商代未期帝乙和帝辛(即商纣王)时期行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北部的版图上,有一面明镜般的形如天鹅昂首振翅欲飞的大湖泊,这就是中国内陆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洪泽湖.它上承淮河来水,下而分泄入江、入海.据武同举著<淮史述要>:"淮,古称四渎(注:江、淮、河、济)之一,其水独流人海.不闻有水患;自淮为河(黄河)夺,人海路壅,潴为洪泽.旁泄入江,更穿运河以人海.淮始有患.洎(音ji,及、到之意)河化徙,淮不能自复其故道,为患如故."  相似文献   

6.
细读《孟子》会发现,书中记载了不少水利、水名及水的流向的知识,描述了井田制的农村经济结构,再现了大禹治水迁徙的水文情势,留下了黄河、长江、淮河、汉水、济水、汝水、泅水、溱水、洧水、漯水等河流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正>细读《孟子》会发现,书中记载了不少水利、水名及水的流向的知识,描述了井田制的农村经济结构,再现了大禹治水迁徙的水文情势,留下了黄河、长江、淮河、汉水、济水、汝水、泗水、溱水、洧水、漯水等河流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写于战国时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专著。书中对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土壤、地理等作了详细的记述,对当代人研究我国古代地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史记·河渠书》西汉司马迁著,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载了从大禹到汉武帝2000多年治水实践和经验。开创了我国水利史研究和著作的典范。《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水文地理名著。作者为了对三国时所著的《水经》进行考证,跋山涉水,追溯源流历时7年之久,终于写成了30多万字的巨著《水经注》。书中对大小1,252条河流及其水利工程,特别是对黄河作了详尽的记述,不仅内  相似文献   

9.
沧桑话汴河     
汴河,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鸿沟。《汉书·地理志》称汴水,《后汉书》作汴渠。汉魏时期鸿沟的下段淤塞,其上段(即荣阳河口至今开封)与它的支流(氵反)水结合,因汴(氵反)音通,于是改(氵反)为汴以避反字,汴河就由此而得名。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征民百万开通济渠。通济渠从板渚(今河南省荣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东行于古汴水故道,经花园口北入中牟县境,至开封别古汴水折向东南,经陈留镇南、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永城、宿州、灵璧、虹县(今泗县)、泗州(今盱眙)而入淮河,全长1300余里。这条人工运河,从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全长一千多公里,以她甘美的乳汁孕育着豫、皖、鲁、苏四省儿女。然而其真源在哪里?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吉诗云:“专淮绿于苔,飞下桐柏山”。《禹贡》也说“导淮自桐柏”。《桐柏县志》又载:“淮,始于大复(桐柏山一山峰)”。更有不少言其是“固庙”或“淮井”等。不过,大凡来桐柏溯源者,总要从固庙镇开始,认为镇旁有“淮井”并碑刻“淮源”(清、康熙年间)二字,即为此地。但事实皆非上述所言。真正的淮源,可从桐柏县固庙镇沿河岸南上寻觅。在经河堰口,进入深山区时。便见峭壁深壑,茂林参天。万绿丛中,时而溪流涓涓,如玉如帛:  相似文献   

11.
也谈黄河夺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决而南流入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北徙,史称“夺淮七百年”。本文仅就黄河夺淮的实质及表现、夺淮发展阶段、原因及影响略作剖析,期有所识。 一、夺淮的实质及表现 黄河夺淮是黄河以泥沙侵淤致于淮河河性的变化而呈现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夺淮的最终形成表现为黄河被堤防束导,河道稳定地经流徐、邳、夺淮河清口以下的河段。这时是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河始南流入淮逾四百年后的明隆庆、万历年间,相应于万恭、潘季驯的治河,可以潘季驯的治河(万历六年三任总河时)为标志。为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方志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意义历史悠久的地方志地方志也称方志,是代表一方的文字资料,是记载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著述,因此是地情、民情和国情的表达,并载入史册。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年)就有“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记载,有《郑志》、《晋乘》、《楚杌》等已失传的古方志(很遗憾,迄今尚无考古发现)。在我国现存的史志文献中,最早描述地理景观的全国性区域志《尚书·禹贡》,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最早论述河道水系的《水经》,传说是西汉公元前206~公…  相似文献   

13.
肖幼 《治淮》2020,(2):4-7
淮河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千百年来,淮河生生不息哺育着两岸人民,孕育了灿烂辉煌而独具特色的淮河文明,滋长出“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的诗画美景。淮河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禹贡》中的“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到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再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治淮从未中断,但像新中国一样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取得成就之巨,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4.
引子 淮河湾湾淮水长,淮河两岸好风光, 古往今来趣事多,拾掇拾掇一大筐。 72水归正阳之说 “黄河宽,长江长,72水归正阳”,这首民谣传了一代又一代。 正阳,古称阳石。周世宗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设耒远镇。明代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设正阳关。今为安徽寿县正阳镇。正阳,这座滨淮名镇,对沿淮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淮河源自桐柏,东流经正阳,两岸汇入大支流有洪河、谷河、润河、史河、泉河等72水。  相似文献   

15.
沈哲松 《治淮》2000,(10):19-20
淮河流域是我国“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也是我国第一个按流域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示范工程,其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淮河水变清,意义十分重大。 按照国务院颁布、批准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以下简称《规划与计划》)的要求,2000年是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年。本文在回顾几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所做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基础上,针对淮河水体的水质现状和入河排污的情况,对早日实现淮河水变清的目标,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河、淮河、长江东流入海,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将三大江河串联起来,如果从高空鸟瞰,在华东大地上恰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丰”字。这是大自然对中华民族的恩赐。江苏位居江淮下游,如何写好“丰”字,关键是治理好淮河。 历史上淮河多灾 古老的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列称为“四渎”。据《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流入海”。古时候的淮河,自桐柏山发源地奔腾东流,除在豫、皖两省汇纳诸流外,到江苏淮  相似文献   

17.
《禹贡》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地理著作,据考证,其成书在战国中期。《禹贡》全书不过千余字,在有限的篇幅中对九州之区划大小、山川脉络的走向、土壤的类别、物产的种类等都有所论述。其中有关黄河的一段叙述为:“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  相似文献   

18.
<正>靳辅(1633-1692年),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十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水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事务。靳辅与其幕僚、得力助手陈潢一起,对黄、淮两河及决口、灾区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河情水势、堤防状况、  相似文献   

19.
黄河的六次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最频繁的河流,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自郑州花园口以下,不断决口改道,河道在天津到江苏的滨海县间来回摆动。自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1590次,平均“三年两决口”,改道26次,而大的改道就6次。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书·沟洫志》中有记载:“定王五年河徙。”自今河南浚县、滑县、濮阳一带,再经清丰、内黄、南乐进入河北入卫河,北经沧州、静海、天津入海,这条河稳定了五百多年,一直至西汉文帝后才出现决口。而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在魏郡(今河北磁县南)的决口使主流在今山东入海。  相似文献   

20.
《治淮》2012,(6):46-46
鸿隙陂是我国汉代大型灌溉工程。据《水经注·淮水注》记载,"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阳顾城南……慎水又东流,积为焦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为鸿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迳南入淮"。这说明鸿隙陂水源来自淮水,位于河南淮河干流以北,汝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