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40MnMoV钢900℃奥氏体化后空冷而获得复合的金相组织,其中包括非典型上贝氏体(无碳化物,组成相为:15%~20%富碳奥氏体+铁素体)、块状复合组织(主要组成为下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正火后的金相组织随着回火温度而发生变化。重点研究无碳化物的非典型上贝氏体的回火转变:在400℃以下回火不析出碳化物,只是富碳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数减少;当回火温度在400℃左右时,可以观察到富碳奥氏体转变为碳化物,即无碳化物非典型上贝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加碳化物,这种回火组织形态相似于典型上贝氏体。  相似文献   

2.
冷却速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冷速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变化。在0.9℃/min的冷速下,几乎得到全部粒状组织,随冷速增大,粒状组织减少,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增到156℃/min时基本上全成为粒状贝氏体。结果表明,粒状贝氏体比粒状组织具有更高的强韧性。在0.9~156℃/min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冷速加快,夏氏冲击韧性从46J/cm~2提高到111J/cm~2,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也有较大提高。冷速进一步增加,冲击韧性显著下降,强度仅略有提高。本文对粒状贝氏体的强韧化机理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将23MnNiCrMo钢奥氏体化后分别在空气、水、油中冷却.随后将水淬和油淬的试样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回火.研究结果表明,该钢合适的淬火温度为860℃,油淬和水淬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剩余碳化物.由于有合金元素的作用,在中温回火时并不得到完全的回火屈氏体组织,而是以回火马氏体为主,还有贝氏体及剩余碳化物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2CrNi3钢中形成粒状贝氏体的试验结果,研究了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条件、显微组织形态、岛内的精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在试验基础上讨论了粒状贝氏体的形该机理。12CrNi3钢在较宽范围的冷却速度和等温温度下均可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粒状贝氏体可分为块型和条束型两种。奥氏体化温度愈高,冷速愈大,等温温度愈低,愈有利于条束型粒状贝氏体形成。粒状贝氏体岛内组织可以是奥氏体(A)、马氏体(M)+奥氏体(A)或其它中温转变产物。岛内的M可分别是位错型M与孪晶型M,两种类型M也可同时存在。本文从等温冷却试验结果支持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的溶合模型说。  相似文献   

5.
<正> 合金结构钢在连续冷却或等温处理时,常常会出现一种块状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着呈不规则形状排列的岛状组织,这种混合组织称之为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的出现给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通常认为由于一定量的粒状贝氏体的存在,降低了钢的冲击韧性和抗疲劳裂纹的能力,降低了钢的屈强比(即σ_s/σ_b),提高了钢的回火抗力。  相似文献   

6.
<正>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级的C-Si-Mn-Cr低合金钢的抗疲劳性能可以采用以下工艺予以改善: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在空气中冷却后再在280℃和370℃回火2h。该钢(命名为CFB/M钢)的组织是含有8%(体积分数)以上残余奥氏体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对该钢与全马氏体化钢(称作FM钢,热处理工艺为: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油淬,再在280℃和370℃回火2h)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采用轴向疲劳试验法对钢的疲劳强度进行了测定,并用压张力试样研究了钢的疲劳裂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28钢重机枪枪管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的研究情况及结果分析,论述了枪管寿命考核中初速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应用粒状贝氏体回火组织的热强性,采取层状组织复合结构枪管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结果。给出了在枪管烧蚀区建立高热强性的粒状贝氏体层和高强韧性的索氏体层的工艺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及其它资料的研究认为,M-A岛以双相强化方式可有效地提高粒状组织的强度,而对粒状贝氏体起主要作用的是碳的固溶强化和板条亚晶强化,这是粒状贝氏体强度高于粒状组织的主要原因。粒状组织的韧性来源于由铁素体基体断裂强度所决定的裂纹形成功,但粒状贝氏体的韧性主要部分是裂纹扩展功,铁素体板条亚晶及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余奥氏体对此起主要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18CrNiWA钢粒状贝氏体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一、前言 18CrNiWA钢是兵器工业中广泛使用的结构钢之一。在近年来对曲轴疲劳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钢中有非马氏体组织存在。解剖曲轴进一步证实,截面尺寸小于30毫米处其金相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马氏体、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且粒状贝氏体最多,约占50~70%。为研究粒状贝氏体对机械性能,尤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用不同方法获得了这个钢的不同含量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分别测定其机械性能,从而确定了粒状贝氏体含量对机械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45CrMnSiMoRE钢不同组织状态的机械性能以及在不同磨料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结果表明,在两体静载磨损条件下,钢的耐磨性主要取决于钢的硬度,淬火马氏体及150℃回火马氏体由于硬度较高均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三体冲击磨损条件下,钢的耐磨性取决于硬度与韧性的匹配情况,冲击磨损耐磨性最佳的组织是300℃回火后的回火马氏体及回火马氏体+25%下贝氏体,这两种组织状态均具有较好的强韧性。通过对磨面形貌的显微分析,探讨了两种磨损条件下的磨损机制,从微观角度阐明了钢的耐磨性与其它机械性能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用JMat Pro模拟分析软件和SEM、TEM显微镜,研究了40CrNi4MoV试验钢淬火温度为880℃,不同回火温度下组织的变化。研究表明:试验钢在320℃回火时,原始奥氏体晶界处分布较多层片状渗碳体,马氏体板条内和板条间析出大量的渗碳体;430℃回火时,渗碳体发生球化;540℃回火后,渗碳体回溶。经不同淬火温度及不同回火温度的计算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硅对易切削贝氏体塑料模具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新型易切削贝氏体塑料模具钢(Y82)的性能及影响因素。Y82钢采用中碳成分,以普通合金元素锰、硅和硼合金化,在空冷后可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及较高的空冷淬透性。分析了合金元素Si的作用,Si使CCT曲线中贝氏体转变区向右下方移动,因而使贝氏体转变发生在较低的温度,可以形成细小的针状下贝氏体,并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形成下贝氏体,对于大尺寸的模具,即使其内外冷速度不同,都会得到均匀的下贝氏体组织,从而提高了钢的空冷淬透性,Si还提高了钢的强韧性及回火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12Cr1MoV和12Cr2MoWVTiB钢焊接接头组织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系统地对比观察了12Cr1MoV和12Cr2MoWVTiB低合金耐热钢焊态和焊后回火的焊接接头中焊缝、近缝区和母材的组织变化,讨论了其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认为高温回火后在12Cr1MoV近缝区产生再热裂纹的原因,一方面与该区焊态下粗大带棱角粒状贝氏体M+A小岛造成的应力集中有关;另一方面还与该区回火时晶内沉淀强化,晶界弱化有关。初步探讨了新观察到的组织——回火退化粒状贝氏体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的形态及相变清华大学方鸿生白秉哲郑秀华郑燕康陈秀云赵如发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韧性清华大学方鸿生郑燕康陈秀云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短时回火的强韧性研究清华大学方鸿生郑燕康陈秀云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清华大学方一鸿生郑燕康陈秀云3石C:MnsiA钢表面裂纹断裂韧性值凡E的测试和研究西安工业学院严文田幼敏IQ‘︸石、连︸叹UnUnU八U六“︸nU06不!司取向对犯。别八钢组织和性能的祥钊西G了PC:N协钩V铆儿程l不同显微组织的断裂源的探讨于工里手阮韭东工学院马才白生壳体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光学金相、电子金相、显微硬度、X射线衍射、磁性和膨胀等方法研究了中温和低温回火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中残余奥氏体(A_R)的影响。结果表明,220℃回火时A_R中的位错线上已可观察到碳化物(K)析出,350~480℃回火时A_R中析出大量的魏氏组织碳化物(K_W),520℃以上回火时K主要沿原奥氏体晶界析出,马氏体(M)对A_R向贝氏体(B)转变有明显促进作用,冰冷处理能增加这种转变,所形成的B的回火抗力很高,难以用高温回火工艺进行球化。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热处理工艺,该文探讨了35CrMoV钢经三种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机械性能的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对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与等温转交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及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稍高于Ms温度等温转变得到的贝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轻武器身管钢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调质态和高温正火加回火态)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提出了条形粒状贝氏体回火组织可使身管寿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控制原始组织提高粒状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氏体为原始组织获得的粒状贝氏体,小岛均匀平行分布,具有组织遗传特征。其强度、屈强比、韧性、低温韧性及抗回火稳定性均得到提高。控制原始组织是改善粒状贝氏体机械性能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研了35CrNi3MoVA钢贝氏体-马氏体混合组织的强韧性能,并与传统的调质态进行了比较,结合金相组织,精细结构和断口形貌分析,对性能特点作了讨论。结果表明:50%拉贝+马氏体混合组织及20%下贝+10%粒状贝氏体+马氏体混合组织经590℃高温回火后具有优良的高温强度与韧性相配合的综合机械性能。混合组织提高性能的主要因素是:(1)贝氏体本身性能特点的反映;(2)混合组织形成时各单一组织的相互作用,包括分割细化作用、界面效应和形变强化作用。而合适的混合数量比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这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钢中贝氏体形貌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低、中、高碳合金钢中温区等温转变TTT图进行测定和分析表明:低碳含金钢的TTT图由三个独立的C—曲线所组成,与其相应的组织以等温温度降低而为无贝氏体特征性的粒状组织(Gs)、上贝氏体(B_u)和下贝氏(B_L)。中、高碳合金钢中TTT图由两个独立的C—曲线所组成,与其相应的组织为B_u和B_L。低碳合金钢的中温组织中经常出现粒状贝氏体B_G,含Si的合金钢中温组织往往有无碳化物的B_u和B_L存在,或称准上贝氏体(B_(mu))和准下贝氏体(B_mL);B_(mu)和B_(mL)在长期等温后仍能转变为典型的B_u和B_L、B_(mu)和B_(mL)为过渡型组织;B_(mL)除能转变为典型的B_L外,还可转变为碳化物与贝氏体铁素体,长轴约呈20°角的非典型B_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