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作者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灵盐定地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油藏归纳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顶变遮挡油藏和地层超覆油藏等5种类型,阐述了各种不同类型油藏的特征,并指出本区以复合类型油藏为主.结合各种类型油藏所处的构造位置及古地貌形态和岩相特征,文中论述了不同沉积相和不同类型构造对油藏形成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五3东区上乌尔禾组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下盘,整体为一向东南倾的单斜油藏。该区上乌尔禾组顶底均为不整合面,发育一套冲积扇型沉积体系。由于沉积微相、剥蚀程度及断裂发育情况的不同,导致该区上乌尔禾组油藏类型差异较大。在综合研究五3东区地层、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初步认为该区上乌尔禾组油藏类型包括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地层—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  相似文献   

3.
董晓霞  梅廉夫 《南方油气》2006,19(4):27-30,35
致密砂岩气藏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地质界研究和勘探的热点,而且目前研究重点基本在与构造作用关系不明显的“深盆气”。而近年来官渡构造带相继在陆相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致密砂岩中获得工业天然气及油流,官渡地区发现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就与深盆气藏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型。该区处于川东南构造复合叠加区,构造特征较为复杂,通过对气藏及油藏特征分析,结合构造演化特征,认为陆相致密砂岩油、气成藏受三次构造复合叠加作用控制,伴随发育的裂缝系统及气源断裂是油气成藏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酒泉盆地窟窿山油藏裂缝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酒泉盆地青西凹陷南缘冲断带内的窟窿山背斜构造,轴向为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走向相一致。在该构造内,已证实作为油藏主体的高丰度富集区块呈北北东向展布,下白垩统深层裂缝性储层的发育情况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藏分布范围。根据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全直径岩心X-CT 扫描和成像测井等各项资料,研究了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包括裂缝延伸方向、组系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分析数据、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及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建立了该油藏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的裂缝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和构造油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断层-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断层油气藏、受地层不整合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不同的隐蔽油气藏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北部陡坡带外围断陷期形成的受构造控制的沙河街组三段地层-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的以地层为主的圈闭中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的油气;内侧靠近生油中心的沙河街组三段透镜体岩性及其他与岩性相关的油藏、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断层-岩性等油藏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受控于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及成烃与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白音查干凹陷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腾格尔组中、上部,稠油油藏在成油门限之上,稀油油藏在成油门限之下。油藏类型主要有 :(1)逆牵引背斜油藏;(2)披覆背斜油藏;(3)断块、断鼻油藏。油气藏的类型和规模受控于生油洼陷、区域生储盖组合、背斜构造或早期形成的断块构造以及沉积相带或砂体类型。  相似文献   

7.
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油藏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任西断层活动范围的限制,造成蠡县斜坡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这也造成了油藏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不同。南部以浅层油藏为主,油藏类型单一、分布集中;斜坡北部油藏多集中在深层,油藏类型多样,分布零散。斜坡外带以构造、地层、岩性及复合油藏为主,中带以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居多,内带多为岩性油藏。对蠡县斜坡的油藏类型和其在平面、剖面上的分布特点,结合不同区域的构造、沉积等成藏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有4个因素控制了蠡县斜坡的油藏分布,即"构造控藏、油源控区、输导控层、沉积控边"。  相似文献   

8.
按照非常规油气藏概念,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只是接近致密油、油砂等类型,不是典型的非常规油气藏。但是,应用连续型油气藏概念,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尤其是延长组油藏无疑又具有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的特点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特殊地质背景:斜坡构造背景决定油藏整体大面积复合连片特征;延长组储集砂岩体规模大、复合连片性强决定油藏整体大面积复合连片分布的特征;三叠系油藏低孔低渗、含有饱和度低,决定了油藏横向运移近,随砂体大面积分布的连续型油藏的特征。同时,长-7页岩油气的富集,也是未来重点勘探开发的目标之一。因此,本文把三叠系油气藏作为非常规油气藏来讨论。  相似文献   

9.
朱彤  何志国 《天然气工业》1999,19(B11):58-61
应用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川西坳陷马井构造浅中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充足的须家河组气源,良好的(扇)三角洲(砾)砂-泥储盖组合,适时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类型以及深部断裂的油气输导”是该构造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次生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同时在研究对比该构造不同层位不同部位成藏条件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马井古今构造分析及蓬莱镇组压力特征对比,初步建立了马井背斜构造西北缓翼和构造高点及陡翼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属于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低,以绿泥石粘土矿物和硅质、浊沸石胶结为主,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是储层主要的储存空间类型;综合储层沉积相类型、砂层厚度、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孔隙类型分类结果,将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分为5种类型,各类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控制,大部分属于Ⅰ、Ⅱ类有利储层。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建立了研究区油藏2种成藏模式类型:岩性油藏和构造油藏两种类型,构造油藏可进一步分为小幅背斜构造油藏、断层构造油藏和复合构造油藏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Bongor盆地在经历断陷、坳陷构造演化过程后,不同勘探区块的含油性存在差异,同时还存在非常规油气层.地层内不同油气层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大,存在低电阻率及低对比度油气层的识别难题.为此,根据岩心、测井、试油及地化分析等资料,以Bongor盆地Baobab区块和Daniela区块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白垩系层序地层测井特征...  相似文献   

12.
高邮凹陷缓坡带戴南组发育多类型隐蔽油藏,成藏条件复杂,搞清其成藏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研究表明,缓坡带戴南组主要发育四种类型隐蔽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砂岩上倾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各类型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三点:烃源岩、有效输导体系共同控制油藏丰度;砂体类型、发育规模共同控制油藏平面分布特征;局部盖层厚度、砂泥对接关系共同控制油藏纵向规模。  相似文献   

13.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多样和油层甜点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开展页岩油孔隙发育影响机制及含油性分级评价研究。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应用扫描电镜、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揭示孔隙发育及含油性影响机制,建立油层分类评价标准。结果表明:①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层,其中粒间孔型和溶蚀孔型物性及可动性最好,晶间孔型最差。②较高的偏粗组分数量、适中的白云石含量和低胶结物含量共同决定优质储层形成,优质储层分布受近物源、高能环境及古凹的控制。③源-储互层或一体型配置模式含油性好于邻源厚层型,15 nm和70 nm为芦草沟组能否含油及含油性变好的孔喉半径界限。④以孔喉结构与含油性关系为指导,划分出Ⅰ类油层、Ⅱ类油层和Ⅲ类油层。芦草沟组一段二亚段优质储层发育,源-储配置佳,油层甜点分布规模大。研究成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油层分类评价及甜点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岩石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与受控因素复杂以及非均质性强为特征,并由此制约了该区油气和地热等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野外露头和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与物性分析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总结分析了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一套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的储层类型,岩石结构构造复杂,其中,锥状叠层石和凝块石为其最有利的储集岩石类型。按照储集空间组合,可将储层划分为孔洞缝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3种类型。其中,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孔洞缝复合型为主,物性最好;高于庄组则以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主,物性相对较差。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高于庄组-雾迷山组规模优质白云岩储层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礁滩、印支期以来的构造隆升、破裂及溶蚀作用为其形成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三叠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三叠系油气资源丰富,其成藏受多种因素控制。对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断裂在不同时期对油气的聚集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地层不整合面往往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油藏聚集成藏带;三叠系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是该区有利储集体发育的主要沉积相带;乌夏地区三叠系油藏具有多套储盖组合,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是主要的区域盖层;三叠系油藏大都为发育在鼻隆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地层油藏,这种受构造背景控制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该地区三叠系油气的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由于致密油藏储层致密,原油充注的阻力较大,烃源岩的高剩余压力是致密油藏原油充注的主要动力,因此,致密油藏一般为源内型和近源型。与以往已发现的大多数致密油藏不同,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属于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通过油源对比、压汞、岩石润湿性和油水驱替实验等方法,结合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的类型、原油的来源、原油充注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凝灰岩致密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下伏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属于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条湖组凝灰岩中沉积有机质生成原油的极性组分优先吸附在孔隙表面,使得岩石润湿性转为偏亲油,加之凝灰岩孔喉比小,从而导致油驱水启动压力梯度较小,这是远源的凝灰岩致密储层内原油能够得以充注成藏和富集的主要原因。凝灰岩内致密油的成藏与富集主要受控于凝灰岩储层质量和芦草沟组二段良好的排烃条件及断裂-裂缝输导体系,其成藏模式为:“自源润湿、它源成藏、断-缝输导、多点充注、有效凝灰岩储层大面积富集”。  相似文献   

17.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是目前制约玉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玉北1断裂带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玉北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油藏为受不整合控制的、与碳酸盐岩古岩溶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鹰山组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孔洞、裂缝3类储集空间,从而形成裂缝-溶蚀孔洞型、裂缝型、孔洞型3类储层,其中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油藏范围主要受分布不均一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控制,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和不均匀含油特点。鹰山组油藏经历多期成藏,海西晚期为主成藏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玉北地区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油源、储层、输导体系和盖层的综合控制。油源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不整合面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质的运移通道;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及规模;巴楚组下泥岩段、中泥岩段等区域性盖层为油气保存提供了保障。在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断裂通源,网状输导,储层控富,海西晚期成藏,后期调整"的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9.
在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的研究,认为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孔喉大小与分布、孔喉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是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的核心内容。将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及微米CT扫描等手段相结合实现了储层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类型、形貌、分布及连通性等的定性表征;恒速压汞与高压压汞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小、分布、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特征的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油气成储机制研究主要涉及储层成岩演化与致密化机理、致密砂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及致密砂岩油气充注与聚集等方面的内容。以成岩演化为约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演化过程,结合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贡献量,明确储层致密化时间与决定因素,是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研究的重点;以此为基础,将油气充注史与致密化史相结合,可以确定致密砂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对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藏,孔喉结构及其配置关系控制油气能否进入致密砂岩储层,而储层润湿性的改变则影响油气在其中如何聚集。  相似文献   

20.
谢凤桥油田位于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的南部,油藏圈闭被万城断层分割为复Ⅰ断块和谢凤桥断鼻2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早期认为该油田由谢凤桥断鼻油藏和复Ⅰ断块油藏2个不同类型的独立油气藏组成。根据最新的开发信息和对油藏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油气藏的特征。谢凤桥油田膏盐岩层发育,具良好塑性特征的膏盐岩在万城断层两侧对接,形成统一的盖层,在垂向上对油藏进行了封堵。同时,对谢凤桥断鼻古近系新沟嘴组油藏和复Ⅰ断块白垩系渔洋组油藏的原油气相色谱分析以及试油、试采数据表明,复Ⅰ断块渔洋组油藏和谢凤桥断鼻新沟嘴组油藏在横向上是连通的,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属于同一个压力系统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