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港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土地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性直接关乎港口整体运营的效率.以天津港区陆域土地为研究对象,以港口土地的优化使用为目标,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地使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做出综合评估;同时从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出发,对港口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得出2001—2010年天津港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趋好、土地利用需局部优化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实际开发使用情况,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土地集约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集约利用土地是城镇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概念进行界定,从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和动态目标四个方面,建立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原始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按照指标权重,将各指标值加权求和,得到土地利用集约综合指数(集约度指数),定量确定城镇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探索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方法.选取浙江温岭市松门镇作为案例,应用与检验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对甘肃省域内12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偏低;②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③通过与地均GDP的相关分析,发现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如何科学地评价其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某省级开发区为例,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建立由14个指标组成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BP神经网络结构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定量模型,据此测算出该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自学习和容错能力强,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5.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或原因,为开发区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AHP方法。结果表明:(1)用地结构不合理和用地效益偏低是影响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2)工业用地建设强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4个方面筛选指标构建土地节约集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权重并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计算能力对土地节约集约情况进行评价。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IS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与普查结果基本吻合,运用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数据资料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怒江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约用地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途径。在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怒江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结合怒江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三方面构建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安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线性回归模型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市2001~2012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现低开高走的上升趋势,2012年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根据预测,至2025年西安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最终将达到2.5830,而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则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9.
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包括总 体评价、区域评价、开发区评价及地块评价4部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 标体系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宗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作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定量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桥东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中粗放利用类型占主体,分别达到41.25%和43.09%,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而在工业用地中适度利用类型达到61.7%,因此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滨州市为例,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建立了针对土地利用的可拓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可拓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该地区20年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及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该区域今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可拓理论,以天津市为例,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可拓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简单关联函数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关联度和等级度,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评价模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邮轮母港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邮轮港口条件、旅游综合服务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及邮电通达度等4项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邮轮母港建设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邮轮母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厦门海峡邮轮中心、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和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大邮轮母港各有特点,其中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综合竞争力最强,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在邮轮港口条件建设方面较为领先,厦门海峡邮轮中心发展潜力较大.研究结果为我国邮轮母港的发展、布局规划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了港口物流系统的研究现状,从物流系统角度构建多层次港口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信息熵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模糊信息熵的港口物流系统评估方法。此方法综合了主客观权重,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后,选定沿海16个港口的物流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为港口企业衡量其物流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指导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山东省各市域公路用地作为评价对象,在总结和利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把山东省各地市分为三大评价类型;利用近年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包含结构、功能、效益三方面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三大类型特性,通过专家咨询,确定相关系数权重,对山东省各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和比较;按评价总分对山东省各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分级排序.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合和最优选择。以南丰县为例,分析南丰县建设用地现状及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现状建设用地集约度进行评价,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控制标准,针对南丰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合和最优选择。以铅山县为例,分析铅山县建设用地现状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现状建设用地集约度进行评价,并在之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控制标准,针对铅山县实际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阐明了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了影响天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自然因 素,采用GIS-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建立了地下空间资源数据库,完成了地下 空间资源分布图,科学反映和度量了地下空间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为天津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编制提供 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紧密相关,本文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中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将CO2排放纳入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31个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31省市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升,反映我国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向良性趋势发展;(2)在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度的空间分异上,西部地区的耦合度主要处在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中部地区多在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水平呈梯度空间分布;(3)从2004、2009和2014年的截面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度属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的土地利用制约型,高度协调耦合区间的省市区数目减少,没有省市区处于极度协调耦合区间,说明我国各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水平还较低下.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